第1课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一) 预习导引学习目标重点难点1.概述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要史实。
2.评价孙中山在20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1.重点:了解孙中山建立兴中会、中国同盟会等早期革命活动。
2.难点:掌握孙中山领导建立中华民国的史实及历史意义。
知识点一追寻救国之路1.求学:出生于广东香山县,求学期间先后接受传统教育和西式教育。
2.革命(1)原因⎩⎨⎧①1894年上书李鸿章,提出革新政治的主张,但他的上书如石沉大海。
②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一败再败,孙中山放弃改良幻想,走上革命道路。
(2)活动⎩⎪⎨⎪⎧①1894年在檀香山创建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主张。
②1895年筹划了广州起义,表明资产阶级革命者同清王朝彻底决裂。
③在欧美华侨中进行革命活动,成为最有名望的革命党人。
知识点二组建革命大同盟1.背景(1)1897年到达日本,宣传革命主张。
(2)1900年发动广东惠州起义,举兵反清失败。
2.成立(1)时间、地点: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由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组织构成。
(2)纲领: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后阐发为三民主义。
3.评价(1)同盟会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三民主义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推动了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深化理解]评价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一个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在与改良派的斗争中,在动员和组织群众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斗争中起了重大作用。
但它不是一个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不可能指导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这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知识点三缔造民国1.背景(1)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并占领武昌,12月孙中山从美国回到上海与黄兴、宋教仁、胡汉民等讨论新政府问题时,孙中山力主实行总统制。
(2)12月29日各省代表在南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2.建立(1)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庄严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宣布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
(2)选举临时副总统,成立临时参议院。
3.成果(1)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退位,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
(2)短期内颁布了三十多项有利于促进民主政治、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改革文化教育的法令。
(3)制定并公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用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实行议会民主和责任内阁制的民主共和政体。
4.意义(1)创建民国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伟大事业,此后,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实现了20世纪中国社会的第一次历史巨变。
(2)民主共和的观念广泛传播并深入人心,有力地促进了民族的觉醒和民主精神的高涨,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
主题一孙中山创建民主共和制度的探索历程【史料探究】史料1889年,孙中山写了《致郑藻如书》,提出了改造乡村的三点意见:一是鼓励农民,发展农桑;二是立会设局,劝戒吸食鸦片;三是办学校、兴教育。
试图通过在家乡试行乡村改革,进而推向全国,达到民富国强的目的。
1894年,他又写了《上李鸿章书》,提出一整套经济改革的方案。
思考(1)上述史料说明当时孙中山怎样的救国主张?结合当时社会背景和他的个人经历分析原因。
(2)孙中山上述努力的结果怎样?对他有什么触动?答案(1)通过社会改良运动,发展资本主义,使国家富强。
当时思想改良主义盛行,孙中山接受的是西方教育。
(2)上书毫无结果。
孙中山认识到改良道路走不通,走上了武装反清的革命道路。
【史论归纳】孙中山先生的一生的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1866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之前→为中国出路尝试各种实践(2)第二阶段:1911年武昌起义—1922年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从建立民国到捍卫民主共和(3)第三阶段:1922年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顺应时代潮流的历史性转变说明:孙中山一生救国救民的探索经历了由改良到革命,由医人到医国,由学习日美到借鉴苏俄的发展变化历程,其不变的主题是挽救民族危机,实现国富民强。
主题二辛亥革命的意义【史料探究】史料一著名实业家张謇说:“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
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
”史料二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
史料三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子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
——吴冰心《新陈代谢》思考(1)张謇之所以肯定辛亥革命,主要原因是什么?(2)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3)史料三开始出现于哪一历史事件之后,说明了什么问题?答案(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国,实现了中国“国体之改革”。
(2)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辛亥革命后,说明辛亥革命引发了社会习俗风尚的变革。
【史论归纳】从不同史观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1)从革命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
(2)从现代化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一次深刻的现代化运动,它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现代化。
孙中山是中国现代化的先驱。
(3)从整体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推动了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4)从文明史观看,它结束了帝制,建立了共和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制度创新,是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社会风俗习惯发生巨大变化,精神文明取得巨大成果;它促进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物质文明取得重大成果。
(5)从社会史观看,剪辫易服,废除跪拜礼和老爷、大人等称号的移风易俗举措使国民面貌焕然一新。
1.孙中山指出:“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故现今之主义,总以互相联络为要。
”为此他采取的行动是()A.成立中国同盟会B.发动辛亥革命C.建立中华民国D.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答案 A解析材料中的“起事”“以互相联络为要”意指革命必须有统一的革命组织领导,所以选A项。
2.孙中山先生从青年时代就关心植树造林,大力提倡“植树以收利,蓄木以为薪”。
这一理念贯彻于他一生的言行中。
在他逝世后,人们秉承他的遗志,拟定每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日)为植树节,一改过去以清明节为植树节的制度。
孙中山关心植树造林主要体现了三民主义中的()A.民本思想B.民族主义思想C.民权主义思想D.民生主义思想答案 D解析材料中“植树以收利,蓄木以为薪”反映了孙中山先生关注民生的愿望,因此是他的民生主义思想的体现。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改造当时的中国社会中,最能体现把西方政治学说与当时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的措施是()A.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B.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C.宣布国内各民族平等D.规定国家的主权属于国民答案 A解析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临时约法》特别规定在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下实行责任内阁制。
4.辛亥革命爆发后,美国某报报道:“如果中国成功地按美国政府的模式建立起一个联邦共和国,由在欧美留过学的具有西方观念的人任领导,日本将不再是东方最西化的国家。
”此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该报道的设想相符的是()A.临时政府基本按照美国政体原则架构B.革命成功后建立了一个联邦制共和国C.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西化的国家D.民国临时大总统都有西方民主观念答案 A解析南京临时政府实行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是美国政体的复制品。
南京临时政府没有实行联邦制,中国也没有超过日本,袁世凯专制独裁,说明B、C、D三项表述错误。
5.“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
”“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指的是()A.辛亥革命使中国开始了全盘西化B.辛亥革命迈出了民主政治关键性的一步C.辛亥革命将传统文化彻底击败D.辛亥革命实现了中国由贫弱走向富强答案 B解析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传播了民主共和的观念,因此B项正确。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凡人类对于一件事,研究当中的道理,最先发生思想;思想贯通以后,便起信仰,有了信仰,就生出力量。
所以主义是先由思想再到信仰,次由信仰生出力量,然后完全成立,何以说三民主义就是救国主义呢?因为三民主义系促进中国之国际地位平等、政治地位平等、经济地位平等,使中国永久适存于世界。
所以说三民主义就是救国主义。
——孙中山《三民主义》材料二1940年3月21日,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第143次会议决议:尊称本党总理为国父,以表尊崇。
根据中常会的决议,国民政府以孙中山先生倡导国民革命,首创中华民国,更新政体,永奠邦基,谋世界之大同,求国际之平等,光被四表,功高万世,于同年4月1日明令全国自是日起,尊称总理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国父。
——百度百科(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三民主义中促进政治地位平等和经济地位平等的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被尊称为“国父”的原因。
这在当时有何意义?答案(1)政治地位平等是指建立民主共和国,人民享有国家主权和政治权利;经济地位平等是指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2)原因:他倡导民主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意义:缅怀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迹,有利于促进国共之间的合作和抗日战争的胜利,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基础巩固1.毛泽东曾说过:“中国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
”是因为孙中山()A.首先建立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B.首先提出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C.首先发动了反清的武装起义D.首先提出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答案 D解析革命的任务决定革命的性质。
所给选项中只有D项任务决定了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孙中山把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纲领归结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
这一纲领()A.表达了社会各阶层的政治经济要求B.明确提出了民族、民主、反帝思想C.是比较完备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D.提出了彻底的土地纲领答案 C解析三民主义表达的只是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要求,A项错误;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帝思想,B项错误;三民主义也没有提出彻底的土地纲领,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