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几点思考

关于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几点思考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关于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几点思考
半个世纪前全民广播体操的呼喝声依旧振聋发聩,这一项至今无人打破的世界纪录,曾让西方媒体惊呼,巨龙正展开他的双翅。

五千年文明史中,庄子效法于庖丁,仲尼取资于射御的故事向炎黄子孙预示了强健体魄的重要性。

但是在国力日渐强盛的今天,中华民族尚武健体之古风却销声匿迹,国民体质日渐轻细,相比于西方世界斗剑之风、岛国日本的武士道,情况堪忧。

在国家的精神文明殿堂,朗朗读书声早已盖过了运动场上的呼喝呐喊,生龙活虎的竞技场面也不可多睹。

当代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关键,而强健的体魄又是人才培养的基础。

笔者深感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性,特此思考二三,倘所不遗,拜赐教诲。

一、大学生体质现状分析
2008年教育部公布了一项调查结果,我国青少年体质在过去20年内持续下降,学生肥胖率在过去5年内逐渐增加,25%城市男生脂肪含量偏高,大学生视力不良率高达82.68%,学生各年龄组的肺活量水平持续下降,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

某高校2011年新生入学军训第一天,就有大批新生因适应不了高温天气而退出军训任务。

体不坚实,见兵而惧之。

这个发生在地方大学生群体中的普遍现象,令人心忧。

据抽样分析结果显示,非体育专业男生每周参加三次体育运动人数占总体20%,非体育专业女生每周参加两次体育运动人数占总体5%,上述比例随入学时间递减。

造成该现象主要原因有:一、相当部分地方大学生学生存在怕吃苦、意志品质较差的现象,对体育锻炼不感兴趣,抵触心理较强,致使
体育教学效果较差。

二、地方大学生自身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和兴趣淡薄,缺乏外界舆论的正确健康导向。

因为不了解体育运动,进而不参与甚至抵触体育运动。

三、外界因素的干扰。

学习、工作压力,沉迷于网络,环境限制等各种因素都会影响到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长此以往,地方大学生身体素质必然受到影响,这一情况也将会对社会、国家、民族的发展产生阻力。

二、体育对地方大学生的重大意义
毛泽东同志说过,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

文武缺一则无道,张仪,鲁仲连,王守仁等纵横天下之大家,强身健体始终是他们修身治学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

当代大学生相比古时士子,不求仗剑出行,但也应当自觉树立强健体魄的意识。

否则,要做到知行合一,成为大用之才将成为空谈。

所以,青年学生加强身体锻炼,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第一、体育运动过程中,机体将产生一系列适应性的良性变化,从而达到健身防病的目的。

其反应在生理上主要有促进人脑清醒、思维敏捷,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心脏功能、改善呼吸系统功能,促进骨骼肌肉的生长发育,调节心理,提高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机体免疫能力等作用。

调查显示,保持健康运动习惯的人群健康指数要高出20到30个百分点。

因此,每一名大学生都应该自觉培养“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意识。

第二、积极健康的体育运动可以改善大学生的情绪状态。

大学生常因名目繁多的考试、相互间的竞争以及对未来工作分配的担忧而产生持续的焦虑
反应,经常参与体育锻炼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使人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

第三,体育运动能够培养青年学子健康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指一个人的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等精神,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

在体育锻炼中要不断克服客观困难(如气候条件的变化、动作的难度或意外的障碍等)和主观困难(如胆怯和畏惧心理、疲劳和运动损伤等),锻炼者越能努力克服主、客观方面的困难,也就越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特别是团体体育竞技活动,能够培养锻炼者坚强武勇、团结合作、敢于挑战等地方大学生所缺乏的品质,让他们身上体现出一种血性美。

因此,青年学生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可以强身健体,提高自我调整能力,培养积极健康的意志品质,达到身心俱泰的效果。

三、如何培养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
要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就应该在学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风气,从而让学生树立体育健身意识,培养体育锻炼兴趣,形成体育锻炼习惯,有效地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上述目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改革体育活动制度,为活动开展提供有力保证。

一是改革学校运动会竞赛制度,真正把学生运动会开成大众性运动会。

使学校运动会不仅技能项目多,趣味项目也多,每位学生都能找到展示自己的项目;二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各种体育活动。

在开展体育运动的工作中,特别注意抓好课堂
常规管理,突出主渠道。

加大力度抓好体育课程,制定相关制度,保证学校体育课的正常教学;三是改变以往较局限的活动开展方式,以寝室为单位,充分发动学生参加到体育活动当中,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四是建立机制把体育运动落到实处。

学校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建立各种机制,从而使体育活动逐步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第二,举办体育文化艺术节活动,营造体育锻炼氛围。

体育文化艺术节是一种新型校园文化组织形式,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历时较长,参与面较广,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有益于营造浓郁的体育锻炼氛围。

建议学校利用体育文化艺术节这种组织形式进一步拓展开设项目的空间,竞赛项目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广大学生的参与性,避免过分竞技化和只有少数人感兴趣的现象。

大量引入趣味性强、时代性强、具有学校特色和地方特色,操作简单的体育娱乐项目。

扩大直接参赛人数,使更多的人能够从参与竞争中体验体育带来的乐趣以及竞赛中体现出的体育精神。

第三,发挥体育社团、俱乐部功能。

体育社团及俱乐部是由具有相同体育兴趣、爱好的学生自发组成的群众性业余团体。

它以共同的观念、追求目标为基础,以体育运动为活动内容,以多种形式开展活动。

体育社团及俱乐部种类繁多、活动内容丰富,极大地满足了学生多样化需求。

这些团体参与的自主性和活动形式的灵活性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的锻炼氛围,使体育社团成为当前和未来学校体育课外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

因此学校要充分重视学生体育社团的作用和功能,因势利导,加强对学生体育社团的支持、管理,以具有丰富教学训练经验的教师为指导顾问,利用各种体育社团及俱乐部培养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习惯。

第四,拓展运动休闲形式,丰富节假日体育活动。

开展运动休闲活动是指学生利用余暇时间,为达到娱乐、健身而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参加由学校或有关单位组织的体育健身娱乐活动。

运动休闲是人们抱着自我完善、自我充实的自觉态度,积极、主动地追求和享受体育快乐的一种体育活动方式。

它具有自主性、娱乐性、创造性、新奇性和群体性等特点。

运动休闲可以丰富节假日的体育生活,是一种由学校过渡到社会的运动方式。

经常参加运动休闲活动可以在良好的运动环境中做轻松的健身运动,进行广泛的人际交往,达到强身健体、放松心情、增进健康、调节情绪的作用。

路漫漫其修远兮,同此病而相怜者多矣。

在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大学校园中,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青年学子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教育课题。

我们坚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必将有一大批具有强健体魄,坚韧意志,合作精神,武勇性格的知识分子走出校园,活跃在民族腾飞的宏伟大业之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