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摘要:随着大学生数量的日趋增多,大学生的体育素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因为大学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强大的重要力量,大学生体育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国家和族的兴衰.因此,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体育素质势在必行。
关键词:大学生;身体素质;提高;运动;健康据调查,目前高校的大学生身体健康状况十分欠佳。
比如有的学生稍不住意就感冒,感冒未好又感冒,长期处子感冒之中;有的学生神经衰弱,长期睡不好觉,白天头昏脑胀无法上课;有的学生偏食,不注意饮食卫生而引起消化不良;有的学生患咽炎、鼻炎、肝炎、肾炎、妇科病等等经久不愈,长期依赖药物,抗药性增大,而人体的内环境却越来越低下,严重地危害着同学们的健康。
现在还没有出学校就成了一个病夫,将来怎样为社会服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强调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1]。
”《决定》的颁布实施对高等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如何贯彻素质教育的要求,如何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是值得我们高校体育教师关注的一个课题。
要改变这种可怕的局面,增强同学们的体质,必须从以下儿个方面:1、激发运动兴趣,使体育成为日常生活的基本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用体育减少文明病的发生,缓解和消除身心的疲惫,丰富生活内容,提高生活质量。
因此,高校体育应关注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他们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使体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2]。
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并不总是从意识到需要才开始产生”,而往往是由于某些体育活动的项目和内容“在情绪上的吸引力而自发地、无意识地产生出来的”。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非常注意这一点,教材的不定性给了教师和学生发挥的空间,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本身的身体状况来选择学生兴趣高,并且是通过一定努力可以达到目的的项目,这样教材本身就给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指导学生收集和综合信息,使信息多媒体技术成为学生的学习工具。
学生对于直观、形象、感染力强的客观事物的兴趣比较浓,乐于接受,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教学恰恰会满足他们的这种兴趣,并且适应他们理性思维不强、学习持久力弱等特点。
由于多媒体教学学生面对的是神奇的世界,教学画面的变换、声音效果的叠加、动画效果的处理,远远超出了体育教师的讲解与示范,是一种立体教学方法,大大地加强了知识的直观性。
在不断变化的图像中学生产生了新鲜感,从而诱导学生把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教学内容上,在边看边听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器官,启发其积极开展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大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最旺盛的时期,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发展学生的全面身体素质,对于提高他们的人体基本活动能力和运动技术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现行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是以全面锻炼身体为原则,以青少年生理特点为依据而制定的,而且也是对青少年身体全面发展的最低要求,所以,对刚入学的大学生应先按《标准》所要求的内容进行训练[3]。
只有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了,其机体才能表现出更大的活动能力,并能在体育活动中更好地发展其运动技能。
上好体育课的目的是成功地教育好学生,使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大面积的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教育学生最重要的秘诀是爱,体育教师要发自内心地爱学生,学生只有感受到老师的爱和尊重,才能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体育教师爱学生,就要想信学生,要树立“无差生观”。
教师作为“授业者”,如何利用每周有限的两节体育课来完成这个光荣艰巨的任务呢?体育教师的素质很关键,体育教师的作用不要全力以赴培养田径尖子、足球尖子,忽略了课堂教学的全体性,形成了“培养一个队,舍弃全校人”的状况,提高了几个人的体育素质,忽略了提高大部分学生体育素质。
要根据自身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办学特色搞特色教学,争取做到以点带面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但决不是指少数人或部分人具有某种技能和本领,这个面是指全体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智能素质、道德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和交往素质的全面提高;同时也不只是指学校教育一个系统,这个面应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诸系统的综合。
3、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高校体育教学应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和健身观为重点,适时地通过有计划的体育教学过程使学生系统地学习体育知识及健身方法,我们应该要求每个学生至少学会一种或两种以上能够常年坚持而且行之有效的体育技能或锻炼方法,使之养成良好的健身习馈与终身坚持锻炼的意识,在体育教学中要始终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体育意识,使学生逐渐学会并掌握自我选项和自我锻炼的道理与方法,培养健全的生理、心理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明确规定:“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
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
”美国学者布切尔也指出:体育课程应基于参加者的需要、兴趣和能力上,促进终身体育。
学校对人的培养应着眼于现在,放眼于未来[4]。
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他强调个人应培养终身继续学习的能力与习惯。
促进个人发展的过程。
终身学习思想的确立,从一个更为广阔的研究视野上,将传统的“一次性学习”观念转变为“终身学习”思想,无疑是将更加适应世界学习社会化、社会学习化的发展趋势。
4、大力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水平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组织者的实施者,是全面提高学生体育素质的关键。
体育教师经常和学生进行直接交往,他的精神面貌和行为方式对学生的影响是持久而探刻的。
体育教师的政治素责和业务素质,不仅直接关系到工作质量和效果,而且对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锻炼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5]。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伙伴者、情景设计者和参与者。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彼此应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7]。
教师要转变观念,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营造民主型的师生关系与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同时,要由教学活动的主角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配合者,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科学地组织教学活动,有效地评价反馈教学效果,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8]。
教师在教育方式上,必须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观念,以社会需要和学生发展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核心,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学习的奴隶。
5、领导支持,完善规章制度,改善物质条件首先,学校领导的办学指导思想、行政决策等直接影响到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屏,关系到一所学校的校风、体育传统与风气的营建,因此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体育。
其次,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爱好和锻炼习惯,光停留在思想教育和一般号召上是很难奏效的,必须有一套科学完整的可操作的制度保证。
最后,确保学校体育经费的投人,改善学校体育的物质条件,为全面提高学生体育素质提供物质环境。
不知不觉大二的第二个学期已经接近尾声了,从高中步入大学,不仅文化课程的学习方法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体育课等素质培养课也是如此。
在这几个学期的体育课中,我锻炼了身体、提高了身体素质。
从这几个学期的体育课中,我深有体会,以下我将结合实际谈谈我对大学体育的认识体会以及我们学校体育的几点看法.一对大学体育的认识和体会体育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遵循人体身心的发展规律,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达到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丰富社会文化生活而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是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个专门的科学领域。
大学体育和高中体育有着天壤之别,大学体育基本由老师指定任务,但后者让我觉的更加充实,让我充分利用了课上的45分钟。
体育教师比较善于发现学生学习动机的成因,循循善诱地强化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由于大学没有升学率的压力,所以体育课是实打实的上,不用顾及对文化课的影响,相反,体育课占的一定学分也让学生没有逃课的理由和机会。
积极转变学生对体育课学习的价值观,学习体育不仅仅是为了“娱乐和玩的痛快”,要把单纯的兴趣升华到更高层次的终身体育,并确立学习和锻炼的目标,提高体育课学习的动机。
高校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学习心理学,潜心研究教法,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和手段,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科学的调控和有效的激励,创造出一个最佳的教学环境。
生命在于运动。
对于在大学体育课中开设保健课教学是很有必要的。
体育运动本身在于防病治病强身健体方面有着积极作用。
大学体育课教学应该作为终身教育的一部分,应进一步更新观念,形成比较完善的学生健康教育体系,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意识与体育实践能力。
大学第二学期我们就可以自由的选择体育课程,我所选修的是武术,武术概念中明确地表达了武术的体育属性。
是我国传统保健体育项目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我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这不仅由于千百年来人们从文化需求和社会功能的角度,一直将武术作为健体强身、提高健康水平的手段,发挥它健身和育人的功能,在套路运动中,我学会了长拳、太极拳、南拳,还有刀术,剑术和棍术。
学习武术的心得承载着中华文化千年文明的武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献给世界的一份优秀的精神文化遗产。
中国武术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对世界的影响日益扩大。
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加快,压力极具膨胀,人们在追求物质享乐的过程中,忽视了精神上的陶冶和愉悦。
此外,由于缺乏身体素质训练,中国青少年体质下降的状况十分严重。
青少年身体的弱化必定削弱民族的阳刚之气。
而武术将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为一体,不仅可以在习练中体会到中国传统体育的乐趣,增加生活的新鲜内容,提高生活质量,而且有利于自身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提高,促进身心协调发展。
武术讲求内外俱修,形神结合,以及情感动力的配合,所以在习练过程中应充分重视老师的示范和讲解,及时纠正自己招式中的错误动作,只有基本动作到位了才能达到由形到神,从而形神兼备。
武术又是一种极富感情色彩的高尚活动,在习练中注重情感的配合,才会体会到习武的愉悦和快感。
中华武术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比如手形中的拳、掌、勾;手法中的冲、贯、抄拳;腿法中的蹬、弹、踹、扫腿;以及步形、步法、平衡、跳跃、跌扑滚翻等武术动作无不表现了人类的肢体美,使人赏心悦目。
这些优美、潇洒、连贯的武术动作的熟练与平日的刻苦训练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