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收稿日期:2003-01-10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理论研究综述黄中伟,陈 刚(浙江师范大学旅游与资源管理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浙江师范大学商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随着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入,产业结构合理化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成为理论界研讨和争论的重要课题,其探讨主要涉及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定义、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标准、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分析方法及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动力和机制等几个方面,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关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定义目前我国学术界存在着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各种不同定义。
各种定义的差别体现了不同学者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不同见解。
归纳起来,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定义大致有结构协调论、结构功能论、结构动态均衡论和资源配置论等四类:(一)结构协调论。
该类定义把产业间协调置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中心位置,坚持“协调即合理,合理即协调”的理念。
例如,李京文、郑友敬把产业结构合理化定义为“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使各产业实现协调发展,并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的过程”。
(二)结构功能论。
该类定义重视产业结构的功能,并以结构功能的强弱为出发点考察产业结构合理化。
例如,周振华把产业结构合理化定义为“各产业间存在着较高的聚合质量”;王述英把产业结构合理化称为“取得较好的结构效益的产业结构优化过程”。
(三)结构动态均衡论。
该类定义重视产业素质与结构的均衡性,并从动态的角度考察产业结构合理化。
例如,苏东水等把产业结构合理化定义为“产业与产业之间协商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产业结构合理化就是要促进产业结构的动态均衡和产业素质的提高。
”(四)资源配置论。
该类定义把产业结构视为某种资源转换器,并从资源在产业间的配置结构及利用的角度考察产业结构合理化。
例如,史忠良等把产业结构合理化定义为“在一定的经济发展的阶段上,根据消费需求和资源条件,理顺结构,使资源在产业间合理配置,有效利用”。
二、关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标准不同学者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标准往往有着不同的看法。
且考察问题的角度、侧重点也不尽相同。
概括起来,大致有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单一标准说、三标准说、四标准说、六标准说和七标准说等观点。
(一)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单一标准说。
此类中典型的是周振华的“结构聚合质量”标准。
周振华65经济纵横 3/2003 学术动态在提出了“结构聚合质量”标准,同时认为“较高的聚合质量来自于产业间的协调”,从而把“聚合质量”标准的实质归于产业间协调标准。
(二)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三标准说。
此类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黄继忠、苏东水等人的观点。
黄继忠提出了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三个基本要求:①产业结构的完整性、独立性,也就是说,要建立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②产业发展速度的均衡性,表现为高速、减速和潜在增长部门间的速度差距较为合理,及各产业间的关联的比例关系的均衡;③产业结构的协调性,表现为产业间素质(主要指技术水平)协调、地位协调(指产业结构的层次性)和产业间关联方式协调(指产业间相互服务、相互促进)。
黄继忠提出了产业结构合理化的结构完整性、速度均衡性和产业协调性三个标准。
苏东水等人认为,产业结构合理化要解决三个问题,即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相适应问题、三次产业及各产业各部门之间发展的协调性问题和产业结构效应如何充分发挥的问题。
其中,协调性问题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中心内容。
虽然苏东水等未直接提出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标准,但从其论述看,他们实际上倾向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三个标准:适应需求结构标准、产业协调标准及结构效应标准。
(三)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四标准说。
此类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史忠良等人及杨公仆、夏大慰的观点。
杨公朴、夏大慰给出了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四条标准:①“标准结构”标准;②适应需求变化标准;③产业间比例关系协调标准;④资源合理利用标准。
史忠良等人认为,合理的产业结构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充分有效地利用本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自然资源及国际分工的好处;②使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顺畅进行,社会扩大再生产顺利发展;③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社会需求得以实现;④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
在这里,史忠良等实际上提出了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资源合理利用、充分利用国际分工、产业间协调发展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四个标准。
(四)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六标准说。
此类中典型的是李京文、郑友敬的观点。
他们在《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概论》一书中提出了产业结构合理化六条标准:①资源合理利用标准;②产业协调发展标准;③需求应变能力标准;④经济效益最佳标准;⑤充分吸收科技成果标准;⑥充分利用国际分工标准。
(五)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七标准说。
李悦等人先是提出了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三个相适应”、“三个有利于”六个要点,即:①与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②与新技术革命相适应;③与改革和开放相适应;④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⑤有利于提高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⑥有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
接着,他把上述六个要点具体化为七个方面,实际上是具体化为七个标准,即发挥优势标准、比例协调标准、结构完整性标准、先进性标准、创汇能力标准、自我调节和应变能力标准及经济效益标准。
三、关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分析方法对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分析方法,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比例分析法。
即通过分析各产业间的比例关系是否平衡,来判断产业结构合理与否及其程度。
如考察一、二、三次产业间,两大部类间,农轻重之间等的关系的平衡性与协调性等。
通常采用的具体分析方法有比重法、速度法和协调法等。
(二)比较分析法或类比法。
这又分为两种。
一是国际比较法,即以钱纳里的标准产业结构为基础,将某一国家的产业结构与相同国民生产总值下的标准产业结构加以比较,偏差较大时认为此时的产业结构是不合理的,反之则认为合理性较好;二是区际类比法,即分析地区产业结构合理性时,把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同另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相类比,从而说明该地区产业结构的合理性。
75 经济纵横 3/2003 学术动态 (三)影子价格分析法。
由西方经济学理论可知,当各种产品的边际产出相等时,经济资源得到了合理的配置,各种产品供需平稳,产业部门达到最佳组合。
因此,可以用各产业部门的影子价格与其整体影子价格平均值的偏离程度来衡量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偏离越小,结构就越趋于合理。
(四)需求判断法或需求适应性判断法。
需求判断法即判断各产业的实际生产能力与相对应的对该产业产品的需求是否相符,若两者接近或大体接近,则目前的产业结构是较为合理的;需求适应性判断法即判断产业结构能否随着需求结构的变化而自我调节,使产业结构与需求结构相适应。
其判断方法为:分别计算每一产业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若两者相等,则说明此产业与社会需求有充分的适应性;若每一产业的需求收入弹性和生产收入弹性都相等,则说明整个产业结构与需求结构是相适应的,产业结构是合理的。
(五)结构效果法。
即以产业结构变化引起的国民经济总产出的变化来衡量产业结构是否向合理的方向变动。
若产业结构变化使国民经济获得相对增长,则说明结构正向着合理的方向变动,反之则意味着结构的合理性趋弱。
此外,李京文、郑友敬也提出了他们分析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四种方法:①比重法,即根据各产业在结构中的百分比,确定合理的程度;②类比法,即把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同另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相比,从而说明该地区产业结构的合理性;③速度法,即一个部门的发展速度同另一个部门的发展速度比较,或者用一个部门现在的发展速度同过去的发展速度比较,以此说明结构是否合理;④协调法,即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研究产业结构变动的内在规律性,综合考察部门之间在一定时间的合理比例关系。
四、关于产业结构合理化调整的动力和机制对于这一问题,目前学术界研究还相当少。
值得一提的是苏东水等人的观点。
苏东水等人认为,产业结构合理化调整的动力在于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收益的存在。
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这种结构调整的边际收益是递减的。
至于产业结构合理化调整的机制,他们认为,产业结构合理化调整的机制可分为市场与计划机制两种。
市场机制是指产业结构合理化调整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经济系统的自我调整过程,即经济主体在市场信号的引导下,通过生产资源的重组和在产业部门流动,使产业结构尽可能适应需求结构变动的过程。
计划机制是指一种对经济系统的调控过程,政府向经济系统输入某种信号,直接进行资源在产业间的配置,使产业结构得以变动的过程。
参考文献:[1]李京文、郑友敬.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选择[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2]周振华.产业结构优化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3]王述英等.现代产业经济理论与政策[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4]苏东水等.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5]史忠良等.产业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6]戴伯勋、沈宏达等.现代产业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7]杨公仆、夏大慰.产业经济学教程[M].上海:上海财大出版社,1998.[8]李京文、郑友敬.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概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9]李悦等.产业经济学[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10]郑林.产业经济学[M].开封: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2.[11]毛根林.产业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责任编辑:郭连强)85经济纵横 3/2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