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镜花缘读后感

镜花缘读后感

摘要在中国小说史上,《镜花缘》是一部特色鲜明但争议较大的作品,一直深受人们喜爱。

小说也因其“论学说艺,数典谈经”,“兼顾九流,旁涉百戏”,被有的学者称之为“杂家小说”。

全书以百花聚散为线索,叙述了唐敖、唐小山以及百花聚首后的一系列活动。

无论是思想内容方面,还是艺术结构上,都有很多值得研究之处。

小说作者李汝珍灵活运用《山海经》的创作模式,将神话和现实融为一体,亦庄亦谐地表现了自己对现实社会的思考,并寄予了一定的社会理想。

小说通过对海外诸国奇花异草、奇禽异兽及各种游艺的描写,充分显示了该书“炫学”的特点;同时在展现海外诸国见闻的过程中,作者对社会进行批判,将自身对于社会的诸多不满转化为谐趣打闹,又在卖弄学问中求得心理平衡。

《镜花缘》对“妇女问题”的展示与思考一直被学术界所赞赏,很多学者称赞它“是一部讨论妇女问题的小说”。

小说继承了明末清初以来世情小说彰显女性的传统,塑造了一批才华出众的女性形象,对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进行了大胆挑战。

小说从不同方面对妇女问题进行思考,表现出了作者倡导男女平等、尊重女性等进步思想。

但是,在小说中作者没有正确处理好自身学识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因其人物形象是建构在自己的才女理想之上的,故其作品中的百位才女形成了一个类型化的才女群体,缺乏鲜活的个性,对女性命运的表现也缺乏《红楼梦》那种刻骨铭心的悲剧意味。

同时,由于作者是以男性的角度来写女性的,小说中体现的仍是一种以男性为主导的意识,其女性观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镜花缘》在叙事结构的安排上颇有特点。

全书总体结构属“游记体”,即以唐敖、唐小山的两次海外游历模式来展开叙事,通过他们的眼睛来表现丰富的社会内容。

小说还采用了限制视角和全知视角穿插使用的手法,以唐敖、唐小山、孟紫芝这三个人物为线索,通过他们的游历行踪将全书串联起来,既达到了“炫学”的目的,也使全书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浅论《镜花缘》之主题《镜花缘》清代李汝珍所作的长篇小说。

该书前半部分描写了唐敖、多九公等人乘船在海外游历的故事,包括他们在女儿国、君子国、无肠国等国的经历史。

后半部写了武则天科举选才女,由百花仙子托生的唐小山及其他各花仙子托生的一百位才女考中,并在朝中有所作为的故事。

《镜花缘》是一部特色鲜明同时又具有多重主题的作品,它既是一部讽世劝勉书,又是一部表现女性意识的书籍,同时也是一部才学小说。

我读了镜花缘,被书中的语言、内容和它潜含的思想所吸引。

我将就镜花缘中的一些主题做一个浅析。

一、表达一种讽世劝勉的思想。

李汝珍生活于乾隆末期(1763年)至道光初期(1830年)这一特殊的时代中,当时大清帝国经过康乾盛世后,已开始走下坡路,各种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和公开化,整个社会处于弊端多现、矛盾重发的状态之中。

《镜花缘》正是创作于这一时期。

作者借镜花缘来讽刺当时的官场仕人只知中饱私囊,不知勤政为民的腐败现象;在第三十五回《现红鸾林贵妃映客揭皇榜唐一十字河》中,女儿国国王无视百姓请求放弃娶林之洋为贵非,修理河道,过就进来向国王传达百姓的请命,见书中95页。

李儒贞巧妙融合传说中的神话故事,用天庭映射凡间,用天宫的当权者王母来代表一种统治的权威,天庭之中,众仙参加王母蟠桃宴,歌舞到兴处,贸然提出让百花仙子不顾四十时序,让百花盛开,被断然拒绝,不免有一番口舌,最后不快而归,几位仙子在之后说道见4页。

无疑不是一种讽刺。

女皇武则天酒后命百花盛开,以满足内心的欲望,逆天而行,而众仙之摄于权威。

八十回中“只把官场做戏场”无不道出那些逢场作戏的官场丑态。

讽刺士林学子空谈理学,不懂装懂,身无半点墨香,体内尽是酸气的可悲命运;在士人身上,我们能够看见民族文化发展的脚步,每个时期士人都以踏实有力的脚步为后人开辟着道路。

然而在明清时期,统治者正是借助这一文化的力量钳制着世人,人们相互追捧,自诩领略到了程朱理学的真谛,在资本主义经济悄然来袭之际,社会已经沉寂在一片互相褒奖的赞许声中,处处都是文人,处处却都是死水一片。

在第在16会中,他们一行人到了黑齿国,“见40页外貌描写,同行多九公对当地人有意评论,认为观棋貌便可知当地人无甚可说,见他们的屋中没有什么书籍,心中更是不屑,哪只却被两个女子问得哑口无言。

22会中的白民国中,唐傲一行人遇到了一个儒士,见他衣着华丽,以为其文学造诣必定不俗,几人自觉应极尽谦虚,听到先生在内教书见58页,《遇白民儒士听奇文观药兽武夫发妙论》中,白民国先生嘲笑唐敖不是儒者却头戴儒巾,怕是要充他们儒家学者的样子招摇撞骗。

他自诩经过他的指点便可终生受用,沉着镇静地教着学生读“切吾切,以反人之切”、“求之与,抑与之与”、“永之兴,柳兴之兴”、“羊者良也,交者孝也,予者身也”[115]。

读到后面见之结果不免令人喷饭发笑。

在二十三回中,几人到了淑士国,其国大昌读书之风,见59页“一股酸气”,见62页,用54个之,极尽诙谐之语调,对那些迂腐酸气的士人的讽刺。

讽刺民风奢侈浪费,以貌观人,肤浅无知的现象;在12回中,他们在君子国中,误入宰辅,与宰辅畅聊俗弊,对方问了十二问,作者借君子国之口,问出现实社会的民风俗弊,见27页。

再来看看林之洋在白民国先生面前的誓言:“俺如骗你,情愿发誓,教俺来生变个老秀才,从十岁进学,不离书本,一直活到九十岁,这才寿终。

”[116]“你只晓得长寿,那知从十岁进学,活到九十岁,这八十年的苦处,也就是活地狱了!”[117]进学的痛楚的确是常人无法体味的,他们表面谈吐风生、津津乐道,腹中却是一无所知,终日生活在进学和自我营造的活地狱,难以自拔。

讽刺社会阶级层层剥削,剥削阶级的尖酸刻薄的嘴脸。

中唐傲在海外有利所见到的一些传说中的国家来映射,14回,到了无肠国,人们吃下即拉出来,夫人把他们的的排泄物给奴仆池,见35页。

讽刺世俗弊病,君子国12问,劳民国国民的中日忙忙碌碌,不知所为,犬封过讽刺人的贪吃见36页,毛民国,讽刺之死一毛不拔者,见38页惊人过,缝纫号正,见50页。

两面国讽刺两面三刀,见66页。

穿胸国讽刺偏离本心,无心之图,见69页。

长臂国翼民国见72页更是用强盗来比喻世人见165页。

二、一种因缘宿命论,入世与出世的矛盾思想小说中很多地方体现了一种天命观,百花仙子因违背天命最终被贬下凡,但百花仙子的被贬结局莫不也是一种原罪说,见5页,它移动思凡之心,在凡间经历磨难最终得以回归。

唐傲辗转就下流落在外的12花仙,种种奇遇,最终得道成仙。

26回中灵鱼报恩。

见67页在10回中,则体现了因果报应,见23页。

多九公施药方,最终得以收货韵书字母见83页,在63回中可见宿命论,57回中,见173页,71回中,见200页,天意梦照,唐小山出生,七回,见14页。

16回,人生一梦,见39页。

镜花缘的缘,不可谓是前缘天定。

然而在署名与人的对抗中,弱势的一方,唯有消亡,为摆脱这种结局,唐傲、小山的求仙不可谓是一种方法。

三、女性主义思想的发展胡适认为“《镜花缘》是一部讨论妇女问题的小说”陈文新《传统小说与小说传统》,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第375 页作者在开篇即写出:“盖此书所载,虽闺阁琐事,儿女闲情,然如大家所谓四行者历历有人,不惟金玉其质,亦且冰雪为心。

”作者在镜花缘中刻画描写了一个类型化的女性群体——才女。

他们无一不是满腹才华“个个花能蕴藉,玉有精神,于那娉婷妩媚之中,无不带着一团书卷秀气,虽非国色天香,却是斌斌儒雅。

”(第六十六回)。

小说自六十四回至九十四回,讲述了百名才女参加科举之后的各种宴饮庆祝活动,小说中所描写的才女们的各种游艺,主要涉及文字、音韵、诗乐、天文、医术、算法、书画、琴棋等。

“诸子百家、医卜星相、音韵算法、无一不备”。

作者将小说中的背景设在了女皇武则天的统治时期,远离男性统治的禁锢,为少女们走出规格,参加科举创找了一个条件。

这一点叫《红楼梦》中的女性来讲是进步的,红楼梦的女性是以才舆情,只能在规格中结束一生,也唯有在深深庭院中发出悲鸣,而在镜花缘中,女子得以走出桂芳,在外有利,参加科举。

与她想尽时期的作品来讲,《三国演义》也有女性描写,但他们只是难全社会的附庸,没有发言权,在三国中中叫著名的女性形象貂蝉,也只能沦落为男权社会争权夺利的工具,女性只是一个被抢夺,被丢弃的物品。

在女儿国中,作者创造了一个女人治理的国家,男人反过来成为女人的附属品,男人在这个国度要忍受他们在现实社会强加给女性的一切枷锁,“女子外事,男子内饰”,见88页,女人可以“三妻四妾”。

林子阳被女王看上,腰封他为贵妃,忍受缠住之苦,正所谓“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在这个国度一切那女之间的舒服都与天朝反其道而行之。

在文中,在小说第十二回,作者借吴之和之口对缠足的本质进行了揭露与批判:小子以为此女或有不肖,其母不忍置之于死,故以此法治之。

谁知系为美观而设,若不如此,即不为美?即如西子、王墙皆绝世佳人,彼时又何尝将其两足削去一半?况细推其由,与造淫具何异?此圣人所必诛,贤者所不取。

不认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

在《镜花缘》中,这种情况有了较大的改变,其中对黑齿国的描写就寄托了作者的审美理想:“他们的风俗,无论贫富,都以才学高为贵,不读书的为贱。

就是女人,也是这样,到了年纪略大,有了才名,才有人求亲;若无才学,就是生在大户人家,也无人同他配婚。

因此,他们国中,不论男女,自幼都要读书。

”多九公被两个女子问得哑口无言。

但李儒贞的女性思想依然没有跳脱男权主义下的思想梯子,在书中的女子形象中,他们都是缺少人性的,可以说是不完整的,这些才女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谈论天文地理,就是不谈爱情。

对于婚姻,他们也是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他们参加科举,完了之后该干嘛还是干嘛,唐晓珊依然去寻找它的父亲,可以说这是他留给我最真可的影响,那边是孝道。

他们有的人参加了政治,确实站在了欣赏他们的女皇的反对营,未恢复男性的政治通知权而努力。

杨yian、文琪起兵身死,杨墨香、戴琼英自刎身死。

这些更多的或许是受到道德的支配。

他在开篇也说道“昔曹大家《女诫》云:“女有四行:一曰妇德,二曰妇言,三曰妇容,四曰妇功。

”此四者女人之大节,而不可无者也。

今开卷为何以班昭《女诫》作引?盖此书所载,虽闺阁琐事,儿女闲情,然如大家所谓四行者历历有人,不惟金玉其质,亦且冰雪为心。

非素日恪遵《女诫》,敬守良箴,何能至此。

”,他宣扬女性意识,却又让女性跟随男性的道德价值去选择,女性殉情,这些也是一个思想矛盾的体现。

四、一部才情小说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镜花缘“以小说见才学者”,属“博物多识之作”。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73 页小说前一部分写唐傲游历海外的见闻,作者将《山海经》中所记得一些过渡进行自己的艺术加工,变成了一个个引人入胜,跃然纸上的真是过度,在赋予他们新的寓意内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