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课程下初中历史教学中情境创设

新课程下初中历史教学中情境创设

新课程下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摘要】新课程倡导寓乐于学,寓学于乐,使学生求知的欲望与动机得以充分显现。

历史课教学也不例外。

让学生“爱上”历史课,是新课程教学中刻不容缓的重要问题,教师在教学中怎样把历史知识轻松愉快地传授给学生,以拓宽学生获得知识的信息渠道,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经过我对新课改的学习和理解,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浅显的认识。

【关键词】学习兴趣;问题情境;成功情境
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教学艺术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实践中,兴趣对人的活动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浓厚的兴趣是人们刻苦钻研,勇于攻坚的强大动力。

所以,优质教学首先需要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一个轻松的氛围中愉快地完成历史学习呢?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
1.利用导言,创设总的问题情境。

每节课的导言给学生的印象很深,甚至会决定其对本节课的好恶感。

有经验的老师都很重视导言,充分发挥前因效应的积极作用。

他们总是要设几个饶有趣味的话题,在学生面前展示将要发生的情境。

由此把学生带入新的知识天地,通过一系列或熟知或陌生的故事,让学生产生一种求真、求
实的欲望,创设一个总的问题情景。

2.精心设计,创设具体问题情境。

思维发端于问题,又通过问题来展开,始终和一定的问题相联系。

在教学中不断用有趣的问题为教学过程引路,创设覆盖每一课,特别是每一具体事件的情境。

问题的情境由问题的背景与问题的体系系列共同构成。

问题不断指向着认识活动的远近目标,推动着学生认识活动的发展。

而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从介绍典型而新奇的事实人手,引出的问题最生动,对学生最有吸引力,最能引起学生的思维。

3.引导学生,主动创设问题的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鼓励学生质疑提出问题,把创设问题情境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两个好处,一方面能为教师带来宝贵及时的教学反馈,为学生提供更切实的问题情境;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兴趣向更深层次发展。

因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从无到有,不断增强,必然引起兴趣的自我强化。

4.注意策略,灵活设置问题情境。

设置问题情境的策略可用下面几种:提出一个对学生有意义的问题。

学生不能或很难运用已知的知识去解决,只有学习新课后才能解决;根据学生对某一学习对象认识上的差异,挑明矛盾,摆出对立的两种看法,要学生作出选择,并述说理由;结合时代背景讲述历史人物当时遇到此问题是如何思维,把学生的思维带到当年历史人物思维的情境之中。

5.组织交流,创设讨论、争辩的情境。

这是一种由讨论题和学
生发言的评价构成的问题情境,能造成紧张而热烈的学习气氛。

但只有比较复杂、学生能普遍投入思考、而个人智力又难以胜任的问题,才有必要和可能进行讨论与争论。

6.讲求落实,创设实践的问题情境。

历史作业是学习历史的主要实践活动。

历史作业的活动内容与形式要新颖,尽量用多样化的题型来代替机械记忆题,让学生参与这些题的编拟。

这样,学生在作业和训练中也有创设问题环境的主动权。

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对具体目标的认识需要,形成暂时兴趣。

要想学好历史这门学科,就必然把暂时兴趣转化稳定兴趣,这就需要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情境。

二、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情境
1.强化感知,浇铸成功的基石。

感情知识既是问题情境的基础,又是成功情境的基础。

为了使学生直接地、间接地感知到全部所学历史知识,要进行多方面的努力,要做必要的直观教具(模型、图表);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电化教学,制作课件,优化活跃课堂,而最不可少的是教师形象生动的直动描述。

通过以上一些活动,使学生的理性认识建立在坚实的感性认识基础之上。

2.教给方法,掌握成功利器。

教给方法最根本的是教给学生思维方法。

要教会学生注意积累感性知识,并通过仔细观察,发现问题;要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结构;要教会学生理清分析问题的思路,学会从比较中抓特性,从联系中综合分析出共性。

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就容易通过独立思考,进行成功的学习。

3.传授真知、构筑成功支柱。

真知是通过深思熟虑、融会贯通
了的内化知识。

教给学生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系统,有利于帮助学生建构起合理的认识结构。

传授真知关键在于抓好“双基”教学。

因为双基是在以后的学习中反复运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它们是进一步成功学习的基础,是教学内容的重点。

因此,教师要做好整体构思和安排,针对学生的知识准备状况和教学目标的要求。

精心组织教学过程,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学好重点知识,力争突破难点。

另一方面要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作用,使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把握主次之分,关键所在。

4.引导参与,架设成功桥梁。

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实践证明学生学习上是否成功在于积极参与教学的程度。

“启发一讨论一素质教育”式教学法用富于一定结构的感性材料和具有一定包涉度的问题,引导学生课堂学习活动;阅读教材,相互议论,质疑问难,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则辅以对学生的个别指导。

在教师统一指导与学生群体活动的交替进行中,教与学都成为即时可控过程,学生和教师随时主动调节行为,真正成为教与学的主人。

5.及时评价,激励成功斗志。

让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的结果,得到及时的信息反馈,有利于学生本人改善学习行为。

针对不同学生提出的不同要求,让所有的学生都达到最好水平,巧用分数杠杆,让努力掌握了最基本内容的差生获得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总之,正确树立“学生主体观”的关键在于教师转变观念,在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教师只要在备课中结合学生的实际,分析
学生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去解决,这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就增强了,学习成绩就能明显提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