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新知识点
1.能用凑十法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并理解算理。
2.选择点数、“凑十法”、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的方法,正确计算9加几,8、7、6加几,5、4、3、2加几。
3.利用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要求
1.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2.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3.通过学习数学,初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建议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个,一个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口算,另一个是“用数学”的内容。
第一部分内容分为三节,即9加几,8、7、6加几,5、4、3、2加几。
第二部分内容是用20以内的进位加法解决问题。
本小节分为两部分,一是口算,一是“用数学”。
先要创设情境,引入问题,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先要出示运动会场景,挂图示,配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吸引学生入境。
接着,看会场看台上的饮料图,提出“一共有多少盒?”让学生思考、交流。
1.关于9加几。
教学例1时,要让学生动手操作,理解并掌握“凑十法”。
说明时可借助实物或课件演示:先把纸箱里的9盒凑成10盒,装满一箱,再和箱外的3盒相加,一共是13盒,使学生对“见9凑10”形成清晰的印象。
2.进行“做一做”和练习时,要逐步抽象,促使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结果。
3.关于8、7、6加几。
教学例2时,要注意操作,利用9加几的基础,把8凑成10,通过摆圆片,边摆边数,加深感性认识,强化“把8凑成10,就是把另一个数分成2和几”。
教学例3时,要突出重点,培养思维能力。
放手计算8+9,交流方法,提倡用交换加数位置的方法计算。
4.关于5、4、3、2加几。
教学前要组织学生用“交换加数位置”的方法计算;教学例4时,要让学生口述思考过程,如计算5+7就想7+5=12,所以5+7=12。
5. 关于20以内进位加法的应用。
教学例5、例6时,要注意让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可放手让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进行多角度分析。
在练习时,要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加深对加减法的认识。
6.关于整理和复习。
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可分组研究20以内的进位加法表,发现规律,老师起引导作用。
之后,要采取多样的练习巩固本单元所学的内容。
7.需要注意的问题。
(1)要注意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学习计算方法,培养计算意识,要注意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感悟数量关系。
(2)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多样的练习形式,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如可利用“扑克牌”游戏、“找朋友”游戏、“接力赛”“对口令”等;还要注意有针对性地练习,提高实效。
(3)“用数学”的内容要注意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之在解决问题时体会学数学的重要性。
课时安排
1 9加几……………………………………………………………………1课时
2 8、7、6加几……………………………………………………………2课时
3 5、4、3、2加几………………………………………………………2课时
4 20以内进位加法的应用………………………………………………2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1 9加几
教学内容
9加几
教材第88、第89页的内容及练习二十。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计算9加几的题目,初步理解“凑十法”。
2.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1.正确计算9加几是重点。
2.理解“凑十法”是难点。
教学教具
运动会场景的课件,卡片,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 9+( )=10
2.口答。
3.口算。
9+1+4= 9+1+3= 9+1+7=
9+1+5= 9+1+6= 9+1+8=
二探究新知
出示运动会场景图,并配有声音:学校春季运动会正在举行,现在进行的比赛有跑步、跳绳等,此外还有啦啦队。
1.解决“一共有多少盒饮料”的问题。
(1)运动员很辛苦,我们给他们送点儿饮料。
(出示饮料的画面)
(2)说图意,并出示“一共有多少盒”的问题。
(3)共同解决问题。
①学生思考、讨论。
②交流。
(根据学生的汇报,电脑依次显示各种方法)
重点演示“凑十法”。
边演示边口述:纸箱内有9盒饮料(闪动),箱外有4盒饮料(闪动),把这两部分合在一起,就是现在的饮料,列式是9+4。
把4盒中的1盒放进箱里凑成10盒,外面还有3盒,10盒加上3盒一共是13盒。
(动态显示)
③学生自己结合图说方法。
④老师充分肯定各种方法,指出欣赏“凑十法”。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研究的是9加几的题目。
板书:9加几
3.出示:9+4=
小组合作,利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
请各小组派代表到投影下演示。
老师强调操作过程:9加4等于几,把4分成1和3,把1和9凑成10,10加3等于13。
请学生独立操作一遍。
脱离小棒,抽象算式。
老师边板书边叙述操作过程,即:
三课堂作业新设及
1.教材第89页“做一做”的第1~3题。
2.练习二十的第1~3题。
四思维训练
1.练习二十的第4题。
2.练习二十的第5题。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1.教材第89页“做一做”的第1题:略
教材第89页“做一做”的第2题:(按列算)12 12 15 15 18 18
教材第89页“做一做”的第3题:11 13 15 17 12 14 16 18
2.练习二十的第1题:9+7=16
练习二十的第2题:13 14 16 9 10 18 17 19 15 12
练习二十的第3题:8 13 18 9 15 12 8 10 11 2 16 4 4 17 2
思维训练
1. 9+5=14 5+9=14
2. < = < > < >
板书设计
9 加几
“凑十法”是计算进位加法常用的一种方法,它具有规律性强、易于理解和过程简捷等特点,它包括多种方法,如“拆小数,凑大数”、“拆大数,凑小数”。
计算9加几时,因为9和1可以凑成10,所以把小数拆成1和几,先算9+1=10,
再算10加几,求出得数。
如
课后反思
1.创设富有情趣的活动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
新课开始,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好动、坐不住的特点,创设情境,以学校开运动会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积极性,并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体验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2.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独立思考,通过同学间的相互交流,让学生了解计算的多种方法。
3.利用教材资源,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自己提出问题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加以抽象,列出算式,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结果,这样使学生从中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使其数学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备课参考
教材与学情分析
9加几是在学生学习了11~20各数认识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第一课。
学生掌握好本节知识,可为进一步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材第88页,通过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熟悉的运动会的场景图引入,让学生在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在第89页例1中,解决9+4等于几的时候,我们学习了大数点数及“凑十法”等计算方法。
画面上还有一个小学生在问:“你是怎样算的?”体现了允许学生用不同的算法进行计算的编写意图。
课堂设计说明
本节课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学生比较熟悉的运动会的情景图,以学生亲身经历的运动会为切入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
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从中选择信息,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加以抽象,列
出算式,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结果。
让学生切实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并体验成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打破了以往“凑十法”的唯一思路,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的精神。
关注学生学习结果的同时,更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摆一摆,边实际操作边对照算式进行计算,使具体形象的操作过程和抽象的计算过程一一对应,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算法,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