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震资料解释层位标定和剖面对比

地震资料解释层位标定和剖面对比

1.同相性:同一反射波
在相邻地震道上到达时间 接近,极性相同,相位相 似,每道记录下来的振动 图波形相似,波峰套着波 峰,波谷套着波谷,形成 一条平滑的“同相轴” (变面积显示的小梯型)。 同一界面的反射波各延续 相位的同相轴保持平行。
2.振幅显著增强
➢ 反射波能量强,振幅大、峰值突 出。反射波强弱与对应界面反射 系数及界面的产状有关,也与其 他地震地质条件有关。
2.检查资料:
对各种资料进行检查,包括: ① 检查资料是否齐全;这些资料包括:水 平叠加剖面、偏移剖面、速度谱,表层速 度资料,测量资料、观测系统及采集工作 班报内容等; ② 检查时间剖面的质量;分析采集因素和 处理流程、参数应用是否合理资料是否可 靠等。
2、剖面解释
剖面解释是构造解释的基础 , 剖面解释主要是在时间剖面上 进行的。
➢ 变密度不如变面积显示的剖面反射层次清晰,难以仔细 对比。变面积和变密度能直观地反映界面形态变化。
➢ 波形加变面积迭合显示:反射层突出,波谷处是空白, 便于加色对比,而且从波形线上又可以反映波的动力学 特征。
➢ 彩显:数值大小用颜色深浅表示。如层速度曲线剖面, 地震波参数剖面。但一般不宜多用、费用较贵。
• 地震资料: • 1)地震剖面:时间剖面、偏移剖面、深度剖面 • 2)速度资料:平均速度、层速度 • 3)频率和振幅资料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内容(4个方面) 1)构造解释 2)地层解释 3)岩性解释和烃类检测 4)综合解释
时间剖面的一般特征和解释
§1 时间剖面形成过程 ① 什么是时间剖面
根据地质任务设计地震测线→数据采集(多次复盖)→计算 机处理(动、静校叠加等)→显示成水平叠加时间剖面→对倾斜 界面作偏移处理可得叠加偏移剖面(对绕射波,断面波等实现归 位)(如下图)。
② 时间剖面的显示
a.波形显示;b. 变面积显示; c. 变密度显示;d. 波形加变面积; e. 波形加变密度。
时间剖面的形成图
时间剖面的显示方式
➢ 波形显示:可仔细地反映波的动力学特征(振幅、频率和波形等)。 ➢ 变面积显示:是把处理后地震数字信号经过数/模转换变为模拟信号,
再通过检流计变成光带的振动,用光栅把下半部光带遮住,上半部光 带透过光栅对照像纸感光,记录下梯形变面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录。
2、地震标准层的确定
➢ 地震标准层的反射应具备的条件: ➢ ① 反射波特征明显,稳定。 ➢ ② 在工区大部分测线上都可连续追踪。 ➢ ③ 能反映地质构造(浅、中、深各层)的主要特征;最好在含油层系
➢ 梯形面积的大小和陡度随着地震波的形状 和能量而变化,即“变面积”
➢ 变面积显示看不到波谷和强波的波峰,梯 形中心代表波峰的位置。相邻梯形中点的 时间间隔为一个视周期。
➢ 对于强波梯形中点处不感光出现“亮点”。
➢ 变密度显示: 用辉光管代替检流计,随模拟地震信号 的变化产生强弱不同的光线。强振幅信号光线密度大, 色深;弱振幅信号光线密度小,色浅,称为“变密度”。
1. 基干测线对比
➢ 解决大套构造层的对比,确定解释层位等问题。包括:先选 择反射特征明显,稳定的剖面作为主干剖面;再确定地震反 射标准层及地质属性。
2. 全区测线对比
➢ 解决构造层和各解释层位的全区对比问题。利用反射波的识 别标志和波的对比原则,进行对比。
3.复杂剖面解释
➢ 对重点区块的复杂剖面段(如断层、尖灭、扰曲、不整合、 岩性变化等)及特殊现象,需要进行特殊处理,利用各种地 震信息综合解释,并采用地震模拟技术,反复验证,求得对 地下复杂体的正确解释。
四、综合解释
➢ 结合地质、地球物理资料,进行综 合对比分析,对沉积特征和构造形 成等,作出地质解释,进而对含油 气进行评价,提出钻井井位及成果 报告。
第二节 层位标定
1、地震剖面的对比原则
➢ 波的对比:在地震记录上利用有效波(反射波)的动力学和
运动学特点来识别和追踪同一界面的有效波(反射波)。
➢ 对比原则(或反射波的识别标志):
➢ 反射的连续性是由界面上下两组地层性质(速度、岩性、密度、含流 体等)稳定性决定的。
➢ 构造解释中,着重研究反射层外部形态,忽视反射层内部结构的一些 不连续的反射。连续性可作为衡量反射波可靠标志。
➢ 上述反射波识别标志是相互联系,但又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波连续 性好,但能量差;不整合面上的反射能量强,却不够稳定等等。这受 许多因素控制,如激发、接收条件、波的干涉、地下地质因素。
带和构造带。
➢ 连井资料解释
包括测井资料及井旁地震资料的解释, 具体为:
➢ 钻井分层与地震层位的对比连接: 了解反射层相当的地质层位,及岩 性接触关系等在地震剖面上的特征。
➢ 地震测井资料解释:可获得较准确 的平均速度和大套地层的层速度。
➢ 合成地震记录的制作:与井旁地震 记录对比,可判别井旁反射的真伪。
3、空间(平面)解释
各种平面图件是地震勘探的最终结 果,包括:
➢ 各种地质异常现象平面分布图: 包括各主要层位的断层组合,尖 灭线分布、岩性变化带及各种有 意义的沉积现象的平面展布。
➢ 各反射层t0等值线图(时间); ➢ 各层的深度构造图;为了解地下
各层构造情况,提供钻井井位。
➢ 反映地层沉积特征的等厚图; ➢ 确定断层、构造要素,划分断裂
3.波形相似特征
➢ 由于相邻道间震源所激发的振动 子波基本相同,同一界面反射传 播路径基本相近,传播过程中所 经受的地层吸收特征也相似,所 以同一界面的反射波在相邻道上 的波形基本相似,包括:主周期、 相位数、振幅包络形状等,如左 图。
4.连续性
➢ 横向上,将以上这些反射波的特征保持一定距离和范围,这种性质称 为波的“连续性”。
测井曲线
彩显-波阻抗
第一节 构造解释的一般过程
构造解释的一般过程
资料准备 、剖面解释、空间解释、 综合解释 1、资料准备
1.搜集资料:
① 收集前人在本区或邻区作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主要包括:区域 地质概况如地层、构造发展史、断层类型及分布规律,钻井地质柱状 图、地震速度资料,地震反射波组特征及其地质属性等。 ② 解释人员要明确本工区的地质任务、勘探目的、层位及有关技术要 求,了解野外采集因素,处理流程及参数选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