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学 - 复旦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医学 - 复旦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人类与社会多元文化一、生命现象和生命的历史演变二、生命科学的建立和发展三、人体生命科学-医学四、人体的身与心脑的结构和功能基础五、生命与社会六、智能、思维、文化七、多元文化社会第三章人体生命科学-医学一、医学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属性二、医学的形成和发展三、中国传统医学-中医学四、现代医学-西医学五、中西医学的差异与交融•医学(Medicine):是处理健康相关问题的一种科学,以治疗预防生理疾病和提高人体生理机体健康为目的。

狭义的医学只是疾病的治疗和机体有效功能的极限恢复,广义的医学还包括中国养生学和由此衍生的西方的营养学。

•现代医学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种性质。

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与医学的自然科学性质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相互融合。

1.医学的自然科学属性:•首先,作为医学研究对象的人,具有自然属性。

人体是一个生物有机体,人的生命活动是一个不断进行自我复制、自我转换、自我调整的自然过程;人的自我复制、自我调整是通过与环境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实现的;人的健康状况与疾病同自身机体的复制转换调整的状况、同人与环境的关系不可分割;医学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须建立在对人体自身内在联系、人体与环境联系的基础之上•其次,自然科学是认识人的健康和疾病的重要工具。

医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明显依赖于自然科学。

包括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工程技术等在内的许多学科是医学发展的坚实基础,这些学科为医疗卫生活动、医学研究、医学人才培养提供了方法和途径。

2. 医学的社会人文学性质:医学在具有显著的自然科学性质的同时,还具有显著的社会人文科学性质。

•首先,作为医学研究对象的人,具有人文性质。

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社会存在物,人之为人,就在于其有精神活动、能够能动地改造环境;人以社会的方式存在,人的生存不仅要与外界交换物质,而且要与他人、与社会发生这样那样的联系;人的健康状况与疾病同人的精神活动、社会环境有着直接和间接的联系;医学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也须建立在对人的精神活动的认识、人与社会的联系的基础之上。

•其次,社会人文科学也是认识人的健康和疾病的重要工具。

医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依赖于人文科学。

包括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在内的许多学科也是医学发展的基础。

3.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与医学的自然科学性质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相互融合。

人的健康和疾病是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伴随医学的自然科学性质存在,在医学活动中实现。

4.随着对医学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属性认识的深入,从而导致了医学模式的转变。

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现今广为接受的理论,医学的人文性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一、医学的分类•医学可分:✓现代医学(Modern Medicine )现代医学研究领域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

✓传统医学(Traditional Medicine )传统医学包括中医学、藏医学、蒙医学等。

二、医学的起源1.中、西医学的起源大致相同。

主要包括:•救护、求食等本能行为。

如动物受伤会舐其伤口、遇热会避入水中,人与动物一样有着本能救护。

人类的求食本能在寻找食物时,逐渐发现了葱、姜、蒜、粳米、薏米等虽为食物或调味品,却具有治病作用。

②生活经验创造了医学。

先古人类通过劳动,制造出利器,产生了砭石、骨针等医疗器具,逐渐掌握了运用工具治疗疾病的经验。

同时,人们发现活动肢体可以舒筋活络,强身健体,这些是古代人们积累生活经验后产生的保健养生观。

2. 巫、医的合与分。

原始人受制于智力尚未开化,对自然界的变化以及宇宙间的一切反常现象,心存恐惧,难以做科学、合理的解释,因而误以为有超自然的力量主宰其中。

而巫、医合流曾是中、西医学共有的一段历史。

3.公元前800至200年间是东、西方哲学、科学、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东西方形成了空前绝后的学术繁荣局面。

在东、西方科学和文化昌明的大背景下,此时期中、西医学的峰巅之作分别诞生:《黄帝内经》和《希波克拉底文集》。

•《黄帝内经》和《希波克拉底全集》的理论建构有诸多相似之处:废巫存医、整体观念、调节平衡、哲学思辩、临床实践。

•《黄帝内经》和《希波克拉底全集》的理论建构的差异为中、西医学的日后分向而行埋下了伏笔。

☐《希波克拉底全集》虽然没有系统的解剖学和生理学等基础知识,但却强调具体的解剖结构,为医学的实证开了先河。

☐《黄帝内经》强调,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从外测内,可以不依赖解剖形态学而照样诊治疾病。

从而其理论体系是自洽的,造成以后难以突破。

4.东、西方文化历史背景是中、西医学形成、发展的土壤。

公元2世纪东、西方的两位医学巨匠张仲景和盖伦,传承了不同的学术思想,创建了迥异的医学范式,发展和完善了不同的理论体系,使中、西医学各自走向了两条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汉代医学家张仲景,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继承了《内经》等基本理论和丰富的医药知识,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

贡献:确立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为后世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西方罗马帝国的繁荣,为盖伦的医学成就、以及西方医学的昌盛,提供了可靠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保证。

贡献:盖伦继承希波克拉底的学术思想,倡导实证医学,他的科学方法论具有重视实验、疾病局部定位思想、重视形式逻辑、强调演绎法等特点,对后世西医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5.中国医学的发展•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医疗实践的发展,最初的中医学理论已无法诠释新的科学事实,因此,医学理论必须不断创新,才能适应社会需要,这就促使中医学进入汉代以后,呈现出全面发展的阶段,这个阶段共包括四个时期:1)魏晋隋唐时期:由于重视总结临床经验,并继承整理发挥《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医著的理论,出现了众多名医名著。

如晋代王叔和的《脉经》和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2)宋金元时期: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日益发展,学术文化领域百家争鸣,特别是思想家的革新精神,为中医学理论的创新和突破性进展,提供了有利的文化背景。

•宋代陈无择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一书,提出三因学说;并产生了最具盛名四大学派:刘完素倡导“火热论”;张从正力倡“攻邪论”;李杲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理论;朱震亨创造性地阐明了相火的演变规律。

3)明清时期:是中医学理论综合汇编、深化发展,临床各科辨证体系丰富、提高阶段。

•实证研究有重大进展:王清任著《医林改错》,注重实证,纠正了古医籍中关于解剖知识的某些错误,肯定了“脑主思维”,发展了瘀血理论。

•温病学说形成和发展:标志着中医理论的创新与突破,吴有性著《温疫论》,叶天士著《温热病篇》,吴鞠通著《温病条辨》等,•药物学研究有新突破:李时珍著的《本草纲目》,总结了16世纪以前我国药物学研究的成就。

4)近现代:中医学继续进步,但在实证医学领域已无法与西医同日而语。

6.西医学的发展1)西方医学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逐渐进入了中世纪的千年黑暗,科学变成了神学的奴婢,牧师取代医师。

当时学医主要学习希波克拉底、加伦和阿维森纳的著作,死记权威著作上的教条而轻视实践,故步自封,医学上的进步很小。

2)文艺复兴以后,怀疑教条、反对权威之风兴起。

西方医学始渐复明,直到15世纪,冲破封建宗教藩篱,才得以迅速发展。

西方医学开始了由经验医学向实验医学的转变。

6.西医学的发展1)西方医学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逐渐进入了中世纪的千年黑暗,科学变成了神学的奴婢,牧师取代医师。

当时学医主要学习希波克拉底、加伦和阿维森纳的著作,死记权威著作上的教条而轻视实践,故步自封,医学上的进步很小。

2)文艺复兴以后,怀疑教条、反对权威之风兴起。

西方医学始渐复明,直到15世纪,冲破封建宗教藩篱,才得以迅速发展。

西方医学开始了由经验医学向实验医学的转变。

6.西医学的发展1)西方医学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逐渐进入了中世纪的千年黑暗,科学变成了神学的奴婢,牧师取代医师。

当时学医主要学习希波克拉底、加伦和阿维森纳的著作,死记权威著作上的教条而轻视实践,故步自封,医学上的进步很小。

2)文艺复兴以后,怀疑教条、反对权威之风兴起。

西方医学始渐复明,直到15世纪,冲破封建宗教藩篱,才得以迅速发展。

西方医学开始了由经验医学向实验医学的转变。

•达·芬奇开创现代解剖学,维萨里创立解剖生理学;1731年意大利摩尔干尼创立了病理解剖学;1855年德国魏尔啸创建了细胞病理学。

此时的西方科学方法论对医学发展具有指导作用。

3)现代西方医学:以实验为主的实证方法(观察实验和比较分析)、依靠各门自然科学所提供的技术手段和方法,而成就了生物医学模式下的实验科学。

至此中医学在实证医学领域已无法于西医同日而语。

一、中医学1)中医学的定义:•中医学即中国医药学。

中医学,是中国的传统医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理论风格和诊疗特点的医学体系。

是至今仍然屹立于世界科学之林的传统学科。

•中医理论的探索方法与解释依据的独特性逐渐形成一批原创性的医学发现和医学发明,如藏象、经络、针灸、气功等理论和医疗技术,并不断比益增附,直到现在还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2)中医学的主要内容:中医学包括基础理论、临床诊治、预防养生三大部分,这三部分构成了中医学完整的理论体系。

•基础理论:中医学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是临床医疗和保健防病的指导思想。

主要包括:☐阴阳学说: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范畴。

中医学运用阴阳对立统一的观念来阐述人体上下、内外各部分之间,以及人体生命活动同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复杂联系。

☐五行学说:中医学主要用五行学木、火、土、金、水五个哲学范畴阐述五脏六腑间的功能联系,以及脏腑失衡时疾病发生发展的机理,也用以指导脏腑疾病的治疗。

☐藏象学说:主要研究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小肠、大肠、胃、膀胱、胆、三焦)和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与藏象学说密切相关。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有沟通内外、网络全身的作用。

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与之相连的络脉,分别联系不同脏腑,各具特殊的生理功能。

•临床诊治中医学的主要诊治原则是辨证论治,在辨证的基础上制定治疗方针,并进而选择具体的药物或非药物疗法。

☐诊法指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疾病的方法,简称“四诊”。

切诊中的脉诊则最具中医特色,有时对判断病情和指导治疗起决定性作用。

☐辨证是临床诊治的核心部分。

通过四诊取得临床资料后就要认真分析判断,辨别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阶段、邪正盛衰以及发病机制变化。

已总结出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病因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多种辨证方法。

☐治则治法指治疗原则和在其指导下的具体治疗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