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球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全球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交往、相互依赖的一种历史运动状况,并逐步发展,使世界形成为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今国际社会一种客观的、普遍的经济现象.所谓传统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历史遗产延续至今的知识体系经济全球化的给中国的经济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和冲击, 三十年改革开放给原本相对贫困的中国带上了经济发展的高速公路. 经济的发展成效不容置疑, 金融海啸开始让人们去怀疑自有市场经济潜在的问题. 高速经济发展是否是一剂兴奋剂, 还是一种未知的病毒. 还有一种似乎是负面的东西就是全球化对传统道德价值观念, 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全球化对传统文化和传统价值观的冲击是在所难免的, 问题是这种冲击会导致传统文化和传统价值观念朝哪一个方向去发展, 会带来传统文化突飞猛进的发展, 还是传统的道德观念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逐渐被淹没, 有专家说在今后的一百年间, 由于全球化的发展, 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不同的语言将会消失. 不要说全球化的问题, 即使看全国化的问题也可见一斑, 比如说川菜, 比如说海鲜, 比如说小吃, 这些东西越来越标签化, 越来越向美式快餐那样全国都是一个味道, 在地域文化中占一个非常重要位置的饮食文化也在逐渐消亡.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几次大规模的文化交融, 有趣的地方在于这些文化的交融往往发生在战火纷飞, 朝代更替的年代. 春秋战国年代是中国社会一个非常动荡的时期, 数百年战争, 人民的流动造成文化和传统的大冲击. 但值得注意的地方是战火和朝代更替可能消灭了一些传统的文化和传统价值观, 比如说周礼和奴隶制度等, 但新的文化, 新的价值观在不断地诞生, 九流十家, 老庄哲学, 孔孟之道, 这些文化和道德观统治了中国整个封建社会, 其影响之深不仅仅是对泛中华民族, 而且还影响了世界. 第二次是五代十国隋唐交替的动乱时代, 灿烂的唐朝文化让世界给各国至今称中国人聚集的地方为唐人街. 第三次是新文化运动的年代, 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 冲击, 出现来一大批文学, 政治, 军事, 工业的新思维, 新文化, 新的价值体系. 因此, 可以看到全球化却是会对传统的文化, 传统的价值体系带来冲击, 但只要是加以诱导和规范, 新的思维体系, 新的文化和道德观的建立, 不但不会影响一个民族, 一个国家的发展, 反而会促进本地文化的变迁和发展. 一种文化的遗失可能让出了空间让十种不同的文化有了生存空间. 记得小时候讲道深林大火, 大火会烧毁广袤的植被, 树木, 但大火过后这些被毁的树木给土地更加多的养分, 使大火之后的深林显得更加茂盛. 因此, 我们不要惧怕一种特定的文化和价值观念的灭亡, 因为这也标志一种, 或者多种的文化体系的诞生. 既然变化是一个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东西, 因此, 我们无需惧怕变化, 而是要迎接变化, 主导变化, 让变化朝好的一面去发展. 也就是所谓积极人生态度.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欧美文化,特别是英语文化依托美国的强势经济在不断的世界化,特别是在美国国际新战略的推动下,英语文化正成为一种霸权文化向全球扩张。

在英语文化的冲击下,非英语文化,特别是经济落后国家的文化正面临着生存危机。

为了维护自身的文化生存与文化发展,很多民族都提出了保护传统文化的政策和主张,一些激进的人士甚至掀起了反全球化的浪潮和反英语文化的浪潮。

在英语文化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也一度面临着诸种难题,民间和学术界都曾高度中国传统文化能否应对英语文化的冲击,并为保护中国传统文化提出了种种对策,并有不少人开始以实际行动来保护和延续中国传统文化。

如何应对全球化的冲击,如何保护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依然是今天中国民间和学术界高度关注的话题,而且也引起了党和中央政府的高度关注。

在政策和舆论都在高度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应对全球化的冲击时,我们更需要理性的看待全球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影响。

换一个角度思维,我们可以将全球化看成是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一种外在动力。

一、全球化带来的文化识别需要,使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儿女寻找文化归属的一种外在动力20世纪6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交通技术的发展,人类所生活的地球的空间距离在相对缩小,特别是人类步入外太空以后,人们对自己所生存的地球的看法便不断的发展了改变,在高度发达的现代交通技术面前,地球不再是广袤无边的星球,而只是一种村庄,而逐渐的演变成地球村。

随着交通技术的发达,改变了人类的交往模式和交际观念,人们的视野不再只是局限于本土,而是不断的将视野扩大到全球,伴随着人类交往的加剧,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也在不断的加剧。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信息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文化交流迅速升温。

文化交流的加剧同时也带来了不同文化间的冲突,基于历史、传统与思维方式的差异,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出现了不和谐的一面,出于对文化冲突的思考,塞缪尔·享廷顿在1993年美国外交杂志的夏季号上发表了著名的《文明的冲突》一文,虽然享廷顿的分析并不完全是科学合理的,但他所提出的问题却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

特别是美国在1995年提出的国际新战略提出要在全球范围推行美国式的民主和文化以后,文化霸权与文化殖民便成为影响当代国际政治的一个重要因素。

文化交往的加剧改变了文化的生存状况,过去一种文化总是依托于一定的人群在一定的地区中存在和发展的,全球化带来的人群扩散与混居,使得同一地域的民众信仰着不同的文化,也使得不同文化信仰的人分居于不同的地域。

同一地域的民众如何确定自己的文化归属这是全球化给当代人带来的难题,人们是应该信仰其所生活地域的文化还是应该在文化上认祖归宗?在经历20世纪90后代的文化困惑之后,人们普遍的开始寻找文化的回归,于是也就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回归浪潮。

中国有着大量的海外移民,这些移民大部分已经获得了所在国的国籍,有的依然还保留着中国国籍,但无论国籍如何,他们的根文化还是中国文化,他们认同的文化也还是中国文化。

就当前海外移民的生活现实来看,出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他们很快的认同了所在国的政治,但在文化上他们真正能够认同的只有中国文化。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出于文化上认祖归宗的需要而不断的探寻对传统文化的回归,海外游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一支重要力量。

正是基于这种原因,关注和思考儒家文化的复兴首先便兴起于海外,并在海外新儒家的推动下将儒家文化热推向大陆。

同时,由于改革开放以后,在对外经济交流和人员交流中,各种外来文化也不断的进入中国,冲击着中国人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冲击着人们已经习惯的文化信仰。

这种冲击曾经一度被我们,特别是年轻人视作一种时尚,将对传统的背叛视为自己进步的标志。

但背叛带来的传统文化生存危机以及由于文化差异所导致的思维方式等诸多的差异,使得他们从背叛传统走向了维护传统,开始在文化的交流中寻求自身的文化定位。

对自身文化定位的思考,必然使这种思考走向传统文化,而定位于传统文化的思考又使我们不得不思考传统与现实的关系,在思考和处理这种关系时,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问题便成为思考的核心。

于是我们看到,虽然全球化给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和发展一度产生了种种冲击,但最终这种冲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的一种动力,一种基于文化识别需要和文化定位需要的内在动力。

正是在这种推动力的作用下,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也正促成了很多人从背叛传统文化走向了保护传统文化,从鄙视传统文化走向了重视传统文化,从而为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复兴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国外对中国传统文化不同角度审视和关注成为我们思考和关注传统文化提供了新视野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了中国数千年,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在近代历史上,由于植根于自然经济的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着诸多与商品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因素,从而阻碍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并使中国与世界的差距拉大,中国从世界强国变成一个任人欺凌的弱国。

为了救国,为了振兴中华,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掀起了文化的革新,五四新文化运动就是要从文化上摆脱落后的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使中国通过文化革新进而走上制度革新来实现富国强民。

新文化运动使中国人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新文化,也使中国走上了富国强民的道路,虽然以毛泽东为首的一批思想家提出了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方法,但绝大部分民众并没有接受这种科学合理的思想方法。

特别是打开国门以后,当我们发现与世界的差距在进一步拉大时,不少国人将中国落后的原因再一次指向了传统文化,并走向了对传统的自我否定,一度在中国盛行并至今仍影响着中国的“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的观念便是这种思想的反映。

但就在我们否定传统的时候,西方人却向我们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他们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习,从中发现了不少可以根治他们的社会弊病的方法,甚至在中间寻找到了现代高科技的理论刍型。

在外国思想家的视野中,他们从老子的著作中发现了中国古人对宇宙生成说的初步设想,也从中找到了对当今社会具有重大意义的环境保护思想,特别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从中他们看到了现代人应该具备的一种处理人与环境关系的思想;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家庭伦理中,他们看到了可以用于改善当代西方家庭伦理关系,应对老龄化社会的种种社会规范;从《易经》中外国人更是读出了当代计算机二进制的原理。

而一部孙子兵法更是成为世界军事院校的经典教材。

外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经典的肯定,为中国人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一方面,他们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虽然中国传统文化是植根于自然经济的文明,从其形成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来说,中国传统文化确实存在与现代商品经济不适应的地方,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就完全丧失了其生存和发展的价值。

虽然随着经济的变迁,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都会发生极大的改变,但人类在不同的时代都会面临一些共同的问题,前人探讨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会给后人提供借鉴,因此需要我们从传统文化中借鉴智慧,这也就是培根所说的读史可以使人明智。

西方人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探讨,从中寻找到了解决现代西方社会面临的环境问题,养老问题等诸多问题解决的思维方法,向我们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另一方面,他们也为我们提供了借鉴传统文化价值的方法论。

如何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探求传统文化的现时代价值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人,也影响着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

国外学者和民众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借鉴异域文化的方法,这些方法对我们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方法论的借鉴,使我们能够以科学合理的方法来审视中国传统文化。

外国人能给中国人提供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新视角,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全球化。

全球并不仅仅是富国与强国经济的全球化,也不仅仅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观念的全球化,在发达国家的经济和文化走向世界的同时,发展中国家包括大量落后国家的经济和文化也在全球化的交往中走向世界,也在不断的融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生活中,改变着他们对世界的看法,改变着他们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