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第2期(总第154期)社会主义研究SOC IALISM STUDIESNo.2,2004Serial No.154论人权相对性的合理性曾丽洁摘要 抵制人权普遍性的相对主义论者认为,不同的历史和现实的差异决定了人权只具有相对的属性。
本文认为这样的相对论只会走向一种停滞的历史文化观,并剖析了人权相对性的含义及其存在的合理性,划清人权普遍性与相对性的合理限度,指出承认人权的相对性才有利于在各国人权实践中真正实现人权的价值。
关键词 人权;相对性;普遍性;人权保障中图分类号 D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4527(2004)02 0058 03作者简介 曾丽洁(1971-),女,湖北大学法学院讲师。
湖北武汉430062二十世纪,整个人类普遍地认可人权理想,但与之相伴随的普遍的形同实异、表里不一,却成为人类社会分裂、霸权乃至战争的新源头。
有时,人权不是人类相互结合、理解和合作的途径,而成了相互分裂、敌视的工具。
这有复杂的经济、政治、军事的原因,但道德原则的冲突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根源。
人权普遍性不仅面临非西方国家的挑战,而且受到来自西方国家的质疑。
抵制人权普遍性的集中表现是针对文化普遍性而提出的文化相对性。
在哲学上,普遍性与特殊性相对应,相对性与绝对性相对应,但在人权论中,已约定俗成地把相对性与普遍性相对应来加以使用。
[1](P85)对普遍人权论的批评者和怀疑者经常诉诸于文化相对主义来建立自己的理论基础。
一、人权相对性的含义和表现人权的相对性具有两层含义。
第一是指特殊人权主体的人权的特殊性。
特殊人权主体主要是指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等社会弱者以及种族、宗教、语言、文化意义上的少数人及被捕人、受刑人、无国籍人等群体。
在普遍人权实现的过程中,若不给予这些人权主体相对特殊的保护,其人权将失去真实性而成为可望不可及的。
承认人权的相对性是对人的形式平等的扬弃和对人的实质平等的追求。
人权相对性的第二层含义是指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历史传统、文化、宗教、价值观念、资源和经济等因素的差别,在追求人权的充分实现的过程中其具体的方法手段和模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只要不违背保障人权的基本原则,就不该强求一致。
由于相对主义是针对后一种意义上的相对性提出的,我们在此也是讨论此种意义上的相对性。
人权相对性绝不仅仅表现为西方与非西方社会的差异问题,它有着复杂的情形。
首先,存在着时间上的相对性。
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和规范随着时间而发展。
即使在一种文化中,对于生命权这一基本人权的确切含义也存在不同看法。
堕胎、死刑、安乐死等问题在一些国内立法中是逐渐被认可的。
其次,国际人权法本身带有相对性的特征。
!世界人权宣言∀对什么是各国应该尊重和保障的人权的基本内容做出了回答,提出各国促进人权保障的途径是#通过教诲和教育∃,以及#国家和国际的渐进措施∃。
这说明宣言本身承认各国不同的制度、传统和文化背景,承认在这些差异的基础上,保护人权需要教育和渐进的努力。
事实上,宣言所列举的某些基本人权也只是解释性,而不是限定性的,在一定程度上带有相对性的特征。
再次,国际人权立法的具体条款和国际人权的司法实践中,也常常表现出人权的相对性。
1989年1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国际保障儿童权利公约∀共拥有187个签字国,是迄今为止签字国最多的多边国际人权法律文件,但仍有一部分亚非拉国家对该公约的部分条款持保留态度。
反对人权具有相对性的西方国家在人权司法实践中,也有相对主义的表现。
最为著名的案例是1987年的#约翰斯坦诉爱尔兰∃(Jo hnstein vs.I reland)案,欧洲人权法院在该案的判决中否决了原告的离婚权上诉,驳回了原告要求判决爱尔兰宪法规定的禁止离婚的条款违反人权的请求。
这一判决明显是将爱尔兰社会文化的特殊性置于世界人权宣言和欧洲人权公约之上。
另外,各国对人权保障的立法也存在着相对性。
婚姻自由是国际人权法所规定的基本人权,反映了在婚姻问题上跨文化的共同认识。
但各国还是依据不同的文化和习惯来处理婚姻问题。
某些国家,如北爱尔兰,依自己的宗教传统和法律仍然禁止离婚。
国际人权文件将公民的言论、思想和集会自由视为基本人权。
但是,东方社会强调国家的主导作用58和社会秩序优于个人存在,人权实践中当然就会对言论、思想和集会自由的法律限制多一点,对安定和团结的社会秩序的强调会高于对个人权利的实现。
这样的政策选择本身也有其相对合理性。
可见,国际人权法只提出基本人权的内容,并没有提出如何才是现实政策层面上的基本人权。
客观上,国际人权法在文化多样化的世界中,在以主权国家为基本行为主体的国际关系中,也难以从标准范畴进一步上升到具体的政策范畴。
国际人权在不同民族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权的目标以及实现人权保障的基本标准。
但是,具体到人权的每项权利和自由的内容,不可能制定统一的规范。
!世界人权宣言∀所提出的#标准∃的真正含义,就是建立理想,明确目标,而不是具体设计或规定人权保障的道路。
各国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现实差异性,是各国人权政策上相对性的客观前提,也是人权只有相对的普遍性的合理依据。
二、人权相对性的合理性人权的普遍性并不否认人权的相对性。
人权的相对性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首先,从哲学上说,普遍性与特殊性(相对性)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普遍性要通过特殊性来表现(或者说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中)。
其次,人固有的类的情感,并不就使人们必定以类的情感相待而过和谐的生活。
人的理性并不能很好地控制人类的感性活动和本能欲望,人还受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制约,需要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确认、发展、巩固这种情感。
这就使人本性中的类的情感,丧失了人权观念本质上所应有的超越时空、地域、政治利益的性质,而极富民族性、地域性和文化性。
第三,价值判断的最终根据在于人的需要和欲望。
价值总是相对于价值主体的不同需要而言,需要本身又在不断地变化,就会有同一价值体系的不同价值之间、同一价值主体不同时间的价值冲突。
必须根据满足人的需要的深度来判断事物价值的大小,哪一种价值更值得选择。
哈特曼认为,价值还受#强度∃的支配。
强度较高的价值一般说来又是较低的价值,而强度较小的价值则必定是较大的价值。
实现一个较高的价值比实现一个较低的价值好,但实现一个较低价值比实现一个较高价值重要。
因此,判定一个主体的价值体系是否正确的根据就是要看它是否与主体的需要相一致。
人权在不同文化下的实施意味着,在某些场合有些人权比其他一些人权得到更多的强调。
价值标准体系是否合理,还涉及不同的价值标准如何排列的问题。
这种排列的根据在于主体的需要。
如果价值标准体系的结构与需要的结构相一致就是正确合理的。
[2](P238)第四,价值判断还要依据每个人所持有的价值意识为标准框架来进行,价值意识由文化要因、社会要因、个人要因所决定。
但价值判断并不只是由价值意识所决定的,还有一个要因就是在作价值判断时的状况和情形。
第五,人权的实践与实现不应该也不可能超过特定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在号称最讲人权的美国,妇女争取到了自由和权利,但因角色、地位不同,权利在许多重要方面就不同于男人。
而今天,由于#男权思潮开始反弹,在美国社会的各个领域都能感觉到一种反女权的倾向:对妇女解放不利的法案一个个地出笼∃。
[3]可见,人权是逐步实现的,绝不能离开特定的历史条件而空谈人权的发展与实现。
第六,现实社会中物质发展不平衡造成的不平等,必定会使处于不同发展层次的人成为不平等的类,这在事实上造成不同的类,从而使得人类唯一可以统一的同类基础丧失,同类的合理性被不同类的事实性所掩盖,思想上的平等被物质利益上的不平等所掩盖或抹杀。
第七,#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
[4](P12)文化与人权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渗透到社会和个人每一个角落的文化因素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对人权保障的司法实践和制度更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各主权国家有权在遵从人权普遍性原则的条件下,依据各自国家的国情、社情来决定本国的人权保护模式、发展模式。
这一点即使在西方国家之间也得到体现。
坚持和实行不同的人权发展模式,不仅有利于人权理论的发展,而且有利于人权的实现。
三、人权普遍性与人权相对性的合理限度我们分析人权普遍性与人权相对性的合理限度,可以参照江畅教授提出的关于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的观点:人类共同价值体系作为人类最基本的价值体系结构,与其他不同层次的价值体系(包括个人的价值体系)不仅可以共存,而且可以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人类共同价值体系是一定层面上的,而不是无所不包的,只反映和保障全人类所有成员的根本的总体的需要,而不是对人类所有成员的一切需要、一切活动都做出详尽无遗的规定,人类个体(包括群体和个人)在构建自己的价值体系方面有一定的自己的空间。
人类共同价值体系只能是个体价值体系的一部分,决不能成为个体价值体系的全部。
在人权的概念、权利内容和标准上,国际人权法为世界确立了人权的目的性价值,具有普遍性。
但是,人权保护需要依靠不同国家的具体实践来实现其手段性价值,并没有一个国际统一的人权保护模式。
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权当然也是相对的。
1、普遍性表现在人权的信仰和理想层面。
人权的观念、原则、基本内容和义务具有普遍性。
首先,人权是世界人民的信念和最高愿望。
只有保障基本人权,才能实现人类享有免于恐惧和匮乏的自由的理想。
人权思想的理想是超越时代的,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其次,人权观念所确立的基本道德、法律、政治、社会准则在全世界具有普遍性。
人权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人民的信念和最高愿望,首先就在于人权观念符合世界人民最基本的道德、法律、政治、社会准则。
国际人权法就是承认并规定了在保护人性尊严和人格价值方面世界范围内的最基本的、最低限度的道德标准和法制规范。
第三,人权的基本权利和自由的标准在全世界具有普遍59性。
人权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是国际人权法律文件中所规定的道德标准和法制规范的直接体现,作为体现和保障人格尊严和价值的必要手段,当然具有普遍性。
人民对这些基本权利和自由的要求和渴望,应该是不以不同的国家或民族为分界的。
第四,人权保障作为国家的义务以及个人在自己的个人行为中尊重他人的权利与自由的义务,在全世界具有普遍性。
!联合国宪章∀在强调人权信念的同时,规定对人权的尊重和保障是世界各国的基本义务。
同时,宪章还要求各国政府与联合国合作,并促进各国间的合作,推动国际人权保障事业的发展。
2.人权的相对性只是人权保障层面的属性。
完善的人权观念和思想并不代表事实上的相对的人权状况。
普遍性要通过相对性来体现,人权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规定为特定社会的特定权利,这属于人权的形态问题,只是人权保障层面的属性,它不仅不会影响人权的普遍性,相反,正是人权的相对性造就了人权的丰富性,人权的普遍性才得以充分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