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导论PPT课件

第一章导论PPT课件


美国学校心理辅导的内容
课业、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个人问题的咨询 就业指导及追踪服务 信息服务 为每个学生建立详细而系统的积累性档案 与社会、家庭和学校联系 治疗心理疾病,矫正不良习惯
二、我国
台湾心理辅导
始于20世纪50年代,社会辅导机构发达。由 民间学术团体辅导逐渐发展到当局有计划的领 导实施。
第二节 心理健康教育
一、依然众说纷纭的概念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卫生教育、心理品质教育、 心理素质教育、心理教育(心育)
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诊断、心理治疗
1.这些概念背后隐藏着什么?
教育:素质教育;德智体美劳;身体素质; 生理卫生
活动:帮助学生的个体发展
2.官方
1994.6《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
吴增强,2004: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 具备积极地成长发展趋势 具有高尚的道德伦理精神
感觉不错 适应社会 进一步 发挥潜能 服务社会
叶一舵:二维适应论
吴增强:青少年心理健康
思维发展正常,有创造力 能够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愉悦、平静 具有良好的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的心态和意识 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能够承受挫折 能够较客观地认识周围环境、适应环境并能改造环
4.课程内容
导论 理论(精分、人本、行为、认知) 方式(个案、团体、课程) 内容(人格、学习、生活、职业) 建设 档案 教师
5.教学
尽可能“入地” 事先要阅读相关材料,以便展开课堂讨论。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心理健康 第二节 心理健康教育 第三节 历史概况
第一节 心理健康
每一个人都像一颗彗星,拖着长长的尾巴,滑 向无边的未来
矫治、预防与发展功能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内容和途径
1.目标 学会调适,寻求发展
发展性心理辅导
叶一舵
2.原则
个体性(主体性) 发展性 全体性 差异性 活动性 保密性
3.内容
人格
自我意识;情绪;性;危机干预
学习
岳晓东、祝新华著:中小学心理辅导——实用理论 与技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叶一舵著:现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开明出版 社,2003.
3.考核
考试70%+作业20%+平时10% 关于作业:
建议展开一项“上天”的研究工作,对相关细 节问题进行考察,尤其着重于心理健康教育教 材的基本思路、重心、内容等方面,可以对各 地教材进行细致分析。
职业辅导运动
帕森斯: 1908,波士顿职业指导局 1909《选择职业》:帕森斯模式
对职业了解;对自己认识;对二者匹配与协调
心理测量运动
心理卫生运动
比尔斯:《A Mind that find itself》 1908
韦特默:美国学校心理学之父
1896,宾夕法尼亚州ຫໍສະໝຸດ 大学建立世界上第 一个儿童心理咨询诊所
1999.8.13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 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
2001.3.1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加强青少 年的心理健康教育
2002.8《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纲要》
3.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4.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
刘华山:1996? 并驾齐驱
心理与思想 目的、内容、原则、方法
心理并不能纯粹从善恶角度看
过日子,不能认真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
叶一舵,2003 以发展为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 建立在新型人际关系基础上 具有独特目标 以他助-互助-自助为机制 服务性 专业性 科学性与艺术性
发展性心理辅导
着眼于健全人格与潜能开发,以促进终身发 展
动机;策略;问题
生活
休闲;消费;网络
职业
认识;规划;决策
4.途径
中心途径:专门教育与辅导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辅导与咨询
基本途径:全面渗透
学科教学;学生工作;课外活动;校园环境
支持性途径:协同开展
教师;家庭;社会
第三节 历史概况
一、缘起 吴增强
职业辅导运动 心理测量运动 心理卫生运动
境 人际关系协调,具有合群、同情、爱心和助人的精
神 有积极的人生态度、道德观、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
规范
再抽象
存在的敞亮
罗洛梅 自我核心,自我肯定,参与,觉知,自我意识和焦虑
中国人看重心理健康的哪方面?
人际伦理:和
三、有没有病(健康与否),谁说了算?
1.正常与否的划分标准
经验标准:内心 社会规范标准:大家 临床诊断标准:医生 统计学标准:众人
1. 关于课程的说明
“上天”与“入地” 侧重学校心理辅导 发挥我们的优势
2.参考教材
吴增强主编:学校心理辅导通论:原理、方法、实 务.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
姚本先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 探索的整合.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
刘华山主编:学校心理辅导.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8.
1989年
WHO提出健康宣言,把健康人定义为“躯体健 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20世纪90年代中期
WHO又提出了人的身心健康的“五快”、“三 良”八大标准:“五快”——食得快、便得快、 睡得快、说得快、走得快。“三良”——良好的 个性、良好的处世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
2.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很重要
学生的心理健康出了很多问题
佐斌,1995,采用自编问卷调查了1233 名中学生,结果发现
二、心理健康的人是什么样子?
众说纷芸: 1.世界卫生组织:健康 1948
没有躯体的缺陷和疾病,有完善的生理、心理 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1978
WHO在国际初级卫生保健大会发表《阿拉木图 宣言》:“健康不仅是疾病与体弱的匿迹,而 且是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的完美状态。 ”
朱敬先,1992
判断自己的一个行为是否有问题:
是否明显妨碍工作,使效率显著降低 是否明显影响自己的态度,使得自己讨厌自己 是否明显影响与他人关系,使得自己或他人不
愿交往 是否明显妨碍与现实的接触,使得自己不易辨
认环境,或想远离环境
2.对心理健康标准的认识
动态 相对 个体与社会 适应与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