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
近几年,特别就是2003年下半年中办发[2003]16号文件下发以来,我市采取出台文件、确定试点区县,摸索经验,召开现场会,进行典型引路等措施,初步确立起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框架。
截止到2004年12月底,全市共有企业退休人员95、04万人,已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的有93、29万人,社会化管理率达到64、99万人,占实行社会化管理企业退休人员的69、66%;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直接管理的7、07万人,占7、57%;依托企业管理的20、8万人,占22、29%;由其她办法管理的0、43万人,占0、48%。
现状
1、管理服务制度体系基本建立。
我市及各区县均以党委、政府名义下发了贯彻落实中办发[2001]16号文件的通知,对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目标、内容、条件、措施、工作机构与人员经费等做出具体规定,有力推动了面上的工作。
市劳动保障局协调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政策。
各区县(自治县、市)还在工作中边摸索,边总结,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
社会化管理服务制度体系的完善,使这项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保证了稳步推进。
2、街道(镇)社区社会保障工作平台基本搭建。
截止2004年11月底,我市已批准建立的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机构有395个,80%已经开展工作。
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人员也已基本到位。
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初步实现功能整合,兼具就业与退管工作职责。
平台的工作条件也随着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推进逐步得到改善。
3、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基础工作扎实,活动开展有声有色。
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照“五个一”的要求将退休人员移交街道社区管理。
并结合本地实际拓展工作内容,在街道社区积极开展退休人员基本信息采集、退休人员服务联系卡发放、领取养老金资格认证等各项基础工作,这些措施提高了退休人员的生活质量,促进了社区建设与功能的完善,推动了
社区就业。
问题
1、社区建设基础仍显薄弱,难以适应加快推进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要求。
目前,我市街道社区建设的整体水平比较低,在人员、经费、场地等方面都存在不足,影响工作的整体推进。
如何用较经济的人力、财力、物力,打通社会化需求与从给之间的“瓶颈”,就是推进工作面临的关键问题。
2、转型时期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部分企业医疗保险问题仍然由企业负担,影响了“社会化”的进程。
退休人员对此忧心忡忡。
3、制度建设有待加强。
目前,我市街道、社区建设还比较落后,管理服务形式有待规范,与推动工作配套的各项制度仍有待完善,缺乏规范化、程序化。
虽然中办16号与渝委办22号文件明确了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形式与框架,为推动工作指明了方向,但在实际工作中,因各区县存在管
理水平与工作基础上的差异,致使制度建设还不够完善。
4、管理服务内容还有待拓展。
目前,我市实现真正意义的社区管理的退休人员比例较低,即使就是纳入社区管理的,很多地方也只就是开展了四项基础工作,距中办16号文件与渝委办22文件的要求与退休人员的预期还有很大差距。
5、异地居住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难度大。
市内异地居住的退休人员都存在着人员移交、衔接、管理等诸多问题,跨市异地居住的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情况更加复杂,由于国家没有出台明确的操作办法协调难度更大。
对策
1、理顺两个关系,进一步完善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体系。
一就是在工作的推进上,要形成政府重视,多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格局。
二就是在开展管理服务活动时,要理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与街道、社区的工作关系,突出“政府管理,社会服务”。
要充分发挥街道、社区的积极性,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形成科学、完善的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体系。
2、充分利用信息,多渠道开展服务。
街道社区劳动保障机构要尽可能多的掌握各种社区生活信息,整合社区服务资源,方便退休人员生活、学习与娱乐。
要探索社区建设的新途径,引导更多的楼盘开发商、物业管理公司等市场元素为社区建设服务,为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服务。
3、建立与完善两个服务体系:一个就是自我管理、互助服务的体系,一个就是社区志愿者义工服务的体系。
自我管理、互助服务组织的健康发展就是开展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的组织保证。
要高度重视与充分鼓励、发挥退休党员干部与一般人员的奉献精神、潜在的热情与创造力,善于激发,善于引导。
积极鼓励年轻的老人为年老的老人服务,成立组织严密的退休人员自我管理、互助服务组织,开展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健康的友爱互助、扶危济困活动。
积极探索建立社区志愿者义工制度,可在条件相对成熟的区县先进行试点,以示范性辐射影响全局,逐步促使全社会都参与到为老年人、为退休人员服务的行列中来。
4、加大对社区的投入,多渠道筹集经费。
各级财政应按照中央要求,切实落实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的人员编制、机构与经费,特别就是应明确企业退休人员活动经费的列支渠道,使纳入社区管理的退休人员开展各种活动能有相应的经费保障。
政府的投入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就是社会化管理必需的设施建设与履行公共管理职能的投入,如聘用人员、管理档案、办公场地建设及专项活动经费等;另一部分就是政府出资从市场上购买服务,即通过选择委托社会机构进行管理服务。
通过科学测算测定所需经费数额,由各级财政按一定比例共同负担,解决所需工作经费与活动经费。
特别就是破产企业或者改制企业应当预留一部分资产,用于缴纳企业退休人员管理费用。
企业原用于退休人员活动的场所无偿转让给社区使用的办法。
同时要积极摸索许多非政府的资源的利用。
比如,房地产开发商按照政府规划在社区兴建管理服务设施;社会慈善机构捐资建设托老所、老年学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福利设施;再比如,社区可以提供一些有偿服务项目,用收益来补贴服务设施的运行。
5、完善相关制度,使社会化管理工作既积极又稳妥地进行。
可先将破产关闭、改制重组企业退休人员纳入居住地街道(乡镇)社区管理,档案移交可不作为硬性指标来要求,有条件的地区
可以先做,暂不具备条件可将档案先放在原单位。
移交的档案要相对集中管理,应放在街道以上的机构;在医疗保险方面,建议尽快制定相关政策,解决困难企业、破产企业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障问题。
在统筹外项目方面,要加强对有能力的企业就是否继续发放统筹外项目待遇的监督,使已纳入社区管理的退休人员解除后顾之忧,使暂未纳入社区管理的退休人员提高进社区的积极性。
同时要建立异地居住人员的协管、协查制度。
6、抓好队伍建设与人员培训。
目前,街道(乡镇)社会保障工作平台建设已基本到位,但工作人员对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还不够熟悉,应加强培训。
同时,也可考虑继续聘用原企业退管工作人员,利用其丰富的退管工作经验与与退休人员深厚的感情开展工作,充实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