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个人职称高低,通过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培训考试,现授予下列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相应处方权:甘肃中药材产业现状及未来开发的思路2012-04-29 6:34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为促进甘肃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次大好机遇,甘肃境内垂直布局的1270余种丰富的药材资源和27万吨的蕴藏量,不仅仅是甘肃固有的先天优势,更是21世纪可持续开发而大有可为的优势产业之一。
近年来“陇上名药”的家种生产迈上了新的台阶,如年产吨的岷归、 8000吨的陇中白条党、3000吨的甘草、2000吨的铨水大黄、500吨的纹党等等,这些“陇上名药”一直左右着全国市场的同类药材。
除此这外,在甘肃境内还有诸多亟待进行基地开发的道地品种,如陇南亚热带暖湿带秦药区与川北和陕西毗邻区域的黄连、山茱萸、杜仲、辛夷、天麻等;甘南青藏高原东部高寒阴湿西药、藏药区的猪苓、延胡索、秦艽等;陇东、陇中黄土高原温带暖温带半干旱及半湿润偏旱西药区的款冬花、大黄、柴胡、板蓝根等;河西温带干旱西药区的麻黄、锁阳等。
因此充分开发境内的这些丰富的道地药材资源,建立更好的中药材农业、工业、商业循环体系,加快中药材产业化和中药工业现代化建改步伐,是实现富民兴县强省的有效举措。
1 甘肃省药材产业存在的问题甘肃省委、省政府将发展中药材作为振兴全省经济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全力扶持其发展,以加快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各地亦相应出台了发展规划和措施,但就目前全省范围的药材生产状况而言,尚存在一定的滞后状况,首先是药材种植面积布局零星。
千家万户将药材种植仅仅作为农作物生产的“附带物”,药物生产难以形成连片大面积种植和规模化基地,仅有当归、党参、黄芪、纹党等为数不多的品种。
其次是生产种植过程中的盲目性。
药材种植和基地化生产离不开道地要求和市场规律,但境内药材种植长期陷入“上年啥好就种啥,别人种啥就跟啥”、盲目引种新、奇品种及忽略轻视传统品种的现象。
如陇中地区某乡政府从宁夏一次引种100亩枸杞苗,由于地域不适,导致失败。
由于“跟着感觉走”的盲目种植有悖于市场规律和中药材之特性,因此, 近几年来,药农不但摆脱不了“烂市”的厄运,而且还严重制约着甘肃中药材产业的健康发展。
再次,生产技术落后,品质退化严重。
绿色无污染、符合GAP标准的优质道地药材已成为21世纪中药材基地化休产的市旅律.但境内大多数药材的生产技术与普通农作物等同,在生产栽培及田间管理过程中,只是简单地喷施化肥和农药,导致药材污染严重,不能用作制药原料或不能在市场通行。
目前省内种植的地黄、板蓝根、百合等药材,品质严重退化,单产低下,质量参差,培育复壮技术滞后不前。
如板蓝根根条难以达到30cm,柴胡根茎的亩产量有的尚达不到60kg,甘草人工育苗达不到商品等级规范等等。
第四,加工技术落后,买难卖难仍然存在。
境内中药材精粗细加工能力持续在低水平徘徊,药材销售以原药材外销为主,药农对家种的党参柴胡等药材不按产地要求初加工,如党参出现的“烤条”和柴胡杆充当“燃料”的现象。
另外由于种植面积零星不能连片,故而买种籽、种苗难和卖药材难的窘境仍然存在,有些药农在 1994年收获的云木香、桔梗至今仍然存放在家中,也有部分药农在春季因买不到理想的种籽、种苗而犯难。
第五,组织引导工作滞后、缺乏专项资金的扶持。
长期以来,境内道地药材规模化基地建设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药材产业开发的扶持、宣传及引导工作仍然存在滞后程度,一些野变家种、引种、试种成功的药材在品质。
产量方面缺乏科学的评价和研究数据。
“陇上名药”由于在境内没有规范化基地,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故出现“陇药”基地逐渐外移的现状;也有一些种植大户、加工私企由于缺乏资金的扶持而中途夭折等等。
2加快21世纪甘肃中药材产业化进程的思路上述存在的种种问题,已严重地制约着甘肃药材产业化进程,因此建议各级政府部门充分认识省情、县情,站在时代的宏观角度,把21世纪看好的国内、国际天然药物市场和一个中药材生产大省与“西部大开发”和退耕还林(草)辨证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制定出各地行之有效的方案,以“陇上名药”为基础,结合境内的道地药材条件,加快甘肃省中药农业、工业、商业、信息化等方面的建设步伐,走“利用一种陇药启动一个市场,利用一个市场发展一个企业,利用一个企业创建一个基地,利用一个基地推动一个产业”的发展路子,振兴甘肃中药材支柱产业大有可为。
2.1 中药农业方面振兴甘肃中药材支柱产业,加速药材产业化进程,首先得从源头抓起,在种植基地方面下功夫,结合省内各县的自然资源和生态布局,选择区域内的地理和自然条件,严格按照GAP标准开发建设绿色药材基地,除了持续提高加大岷归、百合、纹党、白条党、铨水大黄、乌拉尔甘草、款冬花、黄芪等品种的单产品级之外,更要加大开发具有甘肃道地特性的柴胡、羌活、秦艽、板蓝根、黄连、半夏、猪苓、厚朴等传统药材及后来居上的岷贝、西洋参等品种,可通过以下六种方式建立甘肃的GAP药材基地,即:龙头企业带动型(公司+工厂+基地);龙头基地企业型(基地+生产);技术服务组织体系型(科研+公司+基地);金融贷款引进外资型;个人或私企租赁承包型:乡村连片药农自愿种植型等。
2.1.1 陇南纹党、天麻、铨水大黄、蜗归、红芪、杜仲、辛夷、黄柏、山茉萸、川楝子、黄连、西洋参、金银花、连翘、白芷、桔梗、山植、酸棘仁、郁李仁、沙棘、五味子、茜草、朗贝、半夏等24种药材的GAP基地。
陇南地区地处秦岭西部、青藏高原东侧边缘,属于北亚热带湿润区、暖温带半湿润区及高原湿润区等多种气候过渡区,该区与川北和陕南地区相毗邻,气候和植被垂直布局明显,年降水量400-950mm,年平均温度7-15℃,≥10℃积温1700-4700℃,为药用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条件,因此根据该区域的自然条件建设:以文县、武都、舟曲、两当为中心的纹党、天麻生产基地;以礼县、文县、宕昌为中心的铨水大黄生产基地;以岷县、宕昌、漳县为中心的岷归、红芪生产基地;以康县、武都、文县为中心的杜仲、辛夷、黄柏、山茉萸、川楝子等木本药材基地及缘间黄连、西洋参、猪苓基地;以成县、微县、两当、天水市为中心的金银花、连翘、山茱萸、白芷、桔梗、山植、酸枣仁、沙棘、五味子、郁李仁、茜草生产基地;以岷县、漳县、临潭为中心的岷贝基地;以西和、礼县为中心的半夏基地。
2.1.2 陇东、陇中黄土高原温带暖温带半干旱区及半湿润偏旱西药区的杏仁、大黄、小茴香、款冬花、独活、防风、甘草、山桃仁、秦艽、黄芩、北柴胡、银柴胡、牛蒡子、地骨皮、酸枣仁、蕤仁、郁李仁、麻子仁、伊贝、白条党、黄芪、当归、板根、槐米、牡丹皮、芍药、艾、麻黄、知母、桃仁、百合、地黄、金银花、红柴胡、红花、猪等、升麻、黑柴胡等38种绿色药材GAP基地。
该区土层深厚疏松,以黄锦土和黑垆土为主,是甘肃省家种药材的主产区,但该区年降水量少,仅400-600mm,年平均温度 6-10℃,≥ 10℃积温约2500-4300℃,根据区域自然条件,今后可在陇东地区中南部加大杏仁、大黄、小茴香、款冬花、独活、防风等品种的基地建设;在西北部加大款冬花、甘草、山桃仁、秦艽、黄羊、北柴胡、银柴胡基地建设;东部子午岭、关山地区加大酸枣仁、蕤仁、郁李仁、麻仁等木本类药材及大黄、黑柴胡等传统道地品种的基地建设,此外要把关山地带零星发展市品质较佳的伊贝和独活进行全力基地化开发。
陇中地区继续加大白条党、黄芪、当归、甘草、板蓝根等药材的基地建设,并以临洮、通渭、陇西为中心开发槐米、牡丹皮、芍药、柴胡、款冬花基地;以甘谷、通渭、陇西为中心的艾、牛善子、地骨皮、麻黄、知母基地;以兰州七里河区、临洮、秦安为中心的百合、地黄、金银花、红柴胡、红花生产基地;以漳县为中心的猪苓、升麻、黑柴胡生产基地。
2.1.3 甘南青藏高原东部高寒阴湿西药、藏药区的黑柴胡、秦艽、猪苓、紫菀、防风、岷贝、羌活、甘松、天冬、牡丹皮、芍药、延胡索、人工牛黄等13个绿色药材的GAP基地。
该区地势高、大部分地区海拔在2000m以上,气候冷凉、森林覆盖面积大、植被垂直布局明显,药用植物资源丰富,有280余种,年降水量500-800mm,年平均温度2-7℃。
该区包括甘南州、临夏州大部及定西地区西部及祁连山东端与北麓山区。
该区秦艽质量上乘,是我国秦艽三大产区之一,今后要结合草原草场建设,以甘南州的碌曲、玛曲为中心建设案艽、黑柴胡、羌活、甘松基地;以卓尼、迭部为中心建设猪苓、紫花、防风、岷贝、天冬、延胡索等基地,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加大牡丹皮、芍药的基地化建设力度及人工培植牛黄基地建设。
2.1.4 河西温带干旱西药区的甘草、麻黄、肉苁蓉、锁阳、羌活、柴胡、秦艽、祖师麻、大黄、马鹿茸、小茴香、红花、伊贝等10个绿色药材的GAP基地。
该区包括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地区,东起乌稍岭,西至甘新边界,南依祁连山、阿尔金山,北连腾格里、巴丹吉林大沙漠,为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之间的低狭地带,大部分地区为典型干旱区,年降水量10-250mm,年均温度5-10℃,药用植物种类较多,约220余种,但蕴藏量小,走廓区及其以北为干旱荒漠地区,植被稀疏,分布大量沙生植物。
绿州农区的栽培药物由于光照充足,品质较佳。
该区所产的乌拉尔甘草及麻黄、锁阳等药材久负盛名,因此今后要在该区中北部农灌地、荒漠地大力开发麻黄、甘草、肉苁蓉、锁阳、小茴香、柴胡、祖师麻、红花等药材基地,尤其是在金塔县生地湾、民勤邓岔、高台县、民乐县加大围栏护育甘草的面积,在南部祁连山地段加大秦艽、羌活、大黄、伊贝等基地开发及以肃南县为中心的马鹿饲养基地。
2.2 中药工业方面甘肃中药工业有过辉煌,如兰州怫慈集团是国内第一个浓缩丸剂型的诞生地,也是国内首家将产品打入欧美市场的企业,曾被评为全国中成药企业50强。
由中国科学院研制的“贞芪扶正冲剂”,首次落户到定西扶正制药有限公司并成为陇药拳头产品;此外诸如兰州中药厂的二益丸、平凉制药厂的心痹舒、天水制药厂的五味子冲剂等中成药都是市场上响当当的品种。
然而综观全省中药工业的总体发展态势,前景令人焦虑。
如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甘草资源丰富,甘肃境的甘草流浸膏生产厂就有上百家,甘草分等加工企业近30 家,但目前这些企业大部分关门转产,仅有隶属于甘肃省农垦总公司的祁连山制药厂。
此外,全省道地药材的产品增值能力低下,原药材外销比例较大,精粗细加工能力持续在低水平徘徊;中药材综合开发利用滞后,资源闲置与废弃状况严峻,中药保健食品、中药化妆品、中药杀虫剂等前景看好的企业在境内呈现一片空白。
制药企业与科研单位联络松散,省内缺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建设项目,中成药产品市场占有率低下等等。
由是观之,甘肃省在今后扶持组建数十家在市场上能站稳脚跟符合GAP标准认证的中药工业企业,显得十分迫切,进一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加大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和中药二次开发及综合利用的力度,在产品开发方面,应以抗病毒、抗肿瘤药、抗衰老药、抗肝炎药、心血管疾病、免疫功能调节用药、妇科及儿科用药、急症用药、抗风湿病类药、滋补及保健用药等方面作为重点;在剂型方面应以粉针剂、软胶囊、颗粒剂、滴丸、控释制剂、气雾剂作为开发的重点,推动省内的制药工业与国际天然药物市场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