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媒体艺术的属性特征
摘要:新媒体艺术是当代艺术领域中的后起之秀,近年来在文化和商业领域的影响日渐增强。
走进新媒体艺术的殿堂,新媒体艺术与传统摄影和电影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传承关联,本文将从三者比较的视角切入,与大家共同探讨新媒体艺术的属性特征。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网络传播摄影电影数码影像
一、时代的产物
(一)广泛性
谈起新媒体艺术,也许有人觉得离我们还有些距离,其实它在不经意中已经深入到了现代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
新媒体艺术通俗讲就是数码艺术,电脑图形图像是它的主要表现手段,即许多业内人士所说的cg。
这种新的艺术门类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载体,其核心基础建立在现代数字技术之上。
(二)应用性
目前它主要是指那些利用录像、计算机、网络、数字技术等最新科技手段作为创作媒介的艺术品类。
(三)相关性
不同时代都曾经产生过相应的艺术种类,这是所处时代的价值观念、艺术潮流、商业走势和制造技术等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新媒体艺术是网络时代的艺术现象,当然与我们的社会文化生活息息相关。
它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思考社会,用各种形象化语言表述观念,从而在意识形态领域引发某种波动,并形成一种力量作用在某
个环节上,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当代社会文化的价值取向。
二、跨学科的融合
(一)技术进步
历史上每一次科学技术的进步,都会或多或少、或明或暗的在不同节点和层面上,促进艺术形式的发展和变革。
欧洲十五世纪几何透视学的进步,使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在三维空间的表现上有了跨越式发展;十七世纪矿物和油料提纯技术的提高,在制作环节上推动了欧洲油画艺术的繁荣;十九世纪中期摄影的发明,对欧洲传统视觉艺术产生了巨大冲击,摄影从再现功能的层面替代了绘画;而十九世纪末电影的发明,又以动态画面的时间延续场景,从整体感知上超越了静态的摄影。
(二)观念变革
摄影和电影发端始于技术而非艺术,但它们却以当时前所未有的技术优势迎合那个时代精神需求,很快地转换为艺术,并持续发展成为今天这样的重要学科和庞大产业。
摄影技术用“机械复制”替代了“自然的铅笔”。
摄影和电影只是视觉艺术领域的技术革命开端,发展到当今的数码影像科技,把技术平民化的理念更向前推进了一步。
从而使那些充满想象和创作欲望的“思想者”们,都有用艺术语言表达心声的可能性。
(三)人文思想
科学技术能使当代的艺术创作更具有平等性,在个人价值得到广泛认同的今天看来,其意义更为深远。
科技、艺术和人文虽然学科
不同,但发端却是同源的,它们沿着各自的轨迹发展,为人类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的财富。
同时这些学科之间又是交汇并行的,在不断提高认知水平的某一个契合点上,三者又不约而同的走到了一起。
这一点在新媒体艺术综合因素的整合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四)精神求索
互联网使当代人文价值观念的传播跨越了地域、民族和疆界,不同意识形态所形成的堡垒,在信息革命大潮面前失去了原有的外墙。
他们开始寻求能够表达情感和沟通思想的艺术媒介,在现代信息传媒的大背景中,新媒体艺术首当其冲,它用当下最先进的科技手段、最有效果的艺术形式、最便捷的传播方式来表达受众群体之间最有价值的精神需求。
(五)哲学命题
探究人类在生存和发展中所遇到的各类哲学命题,是当代各国新媒体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另一个主题。
从而引领观众在幻觉的意境中穿越思想的时空,在超现实的感觉中回归心灵的宁静。
(六)解决之道
新媒体艺术作品的精神指向性是多方面的,过多解释某类或某件艺术作品的含义,反而消减艺术作品本身的存在价值。
艺术欣赏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进行的,所涉及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因素错综复杂,与艺术创作相比,解决问题的难度有过之而无不及。
因此,全方位探讨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问题。
三、表现形式的传承与开拓
(一)操作方法的转换
无论是早期的黑白片还是现在彩色片,其心理作用基本相同。
当下全面普及的数码影像艺术,在技术方面不断挖掘物象客观效果的同时,又在认知方面拓展了更为广泛的主观想象空间。
数码影像的优势,主要是拍摄之后对图片的处理。
如今全面采用更方便更强大的现代数码影像技术,使操作手段全面提升,表现形式也随之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与手工时代的暗房作业相比,数码影像如同图形拼盘丰富多彩变化多端。
它突破了传统摄影的技术局限,为有才能的艺术家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表现空间。
(二)表现形式的提升
摄影从纪念性和记录性的功用语言起始,表现形式相对直白。
为突破这种表达局限,有创意的艺术家从中抽离出了摆拍的方法,再结合拼贴的技术手段使图像本身的客观性变得离奇玄妙。
从而表达了作者超越现实人间窘态的人道主义价值理念。
早期代表性人物有辛迪·谢曼,她用假“电影剧照”的错觉为观众展示了一个真假难辨的社会图景。
(三)美学成果的传承
数码录像艺术在很多方面传承了电影美学的成果。
比如经典电影对时间处理,用慢镜头延缓时间,让观众感受细节变化微妙过程;用时间片段的切换和拼接,使叙事流程跳跃、简练;用倒叙“闪回”作为时间的逆转,去激活人脑库存的记忆;用多镜头同时出现的手法,忽略无价值因果关系;用快镜头密集压缩时间,使画面产生某
种符号化的意义等等。
传承经典使数码录像艺术羽翼丰满,在开拓的征途中才能走得更远。
(四)新视野的开拓
录像的时间处理在数字化方式下,又增加了更多的变通性。
目前普遍采用的三维动画造型手段,彻底打破了传统动态实拍的局限,使创作者的任何奇思异想都可能成为画面中的视觉现实。
新媒体艺术的探索性、开拓性特征是多层面的,有代表性的作品首推中国录像艺术开拓者张培力,他的代表作品有《30x30》、《向前向前》、《焦距》等。
曾任美国moma现代艺术博物馆录像部主任的芭芭拉·兰登,针对中国数字录像艺术的现状说过这样的观点:“录像艺术在中国的活跃,是在西方新媒体艺术的圆周闭合之后,又划出的一个新圆的起点”。
四、结束语
新媒体艺术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是紧密关联的,艺术反映现实,现实反作用于艺术。
艺术的高度是整个社会人文思想、精神追求的集中体现,我们欣赏美好的艺术,更企盼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新媒体论:的第一个十年》作者:刘连喜,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7年1月1日出版,isbn:9787507827606 [2]《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德] w.本雅明,王才勇译,浙江摄影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
[3]《数字媒体艺术概论》,李四达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年11月第1版
作者简介:刘适然(1992-),女,汉族,河北人,北京邮电大学人文学院10级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