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甘肃省甘蓝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

甘肃省甘蓝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

Ξ甘肃省甘蓝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
甘肃省农科院经作所(兰州 730070) 郭凤霞
摘要 在分析甘肃省甘蓝生产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发展甘肃甘蓝生产的对策:①充分认识甘蓝生产的重要性;②尽快开展甘蓝科研育种工作,充分挖掘甘肃地方品种和外引杂交种潜力;③扩大甘蓝种植面积,使甘蓝生产向规模效益方向发展。

关键词 甘蓝 生产现状 对策
中图资料分类号 S63511
甘蓝是结球甘蓝的简称,俗称包菜、莲花白、洋白菜等,起源于地中海沿岸一带,于16世纪引入我国西北地区。

甘蓝适应性广,产量高,抗病性及抗逆性强,耐贮运,既是营养丰富的优良蔬菜,又是优质的青饲料,在我省各地均有栽培,是我省周年供应的主要蔬菜品种之一,尤其在冬春蔬菜淡季供应中占有重要地位。

1 生产现状
由于甘肃甘蓝地方品种生育期长,经济效益差,过去一直不被人们重视,也没有大规模生产基地,只在全省各地零星种植。

近10年来,随着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和育种、栽培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甘蓝品种向早熟、优质、抗逆性强等方向发展,其生产效益也逐步提高,甘蓝生产日益受到菜农重视。

111 播种面积稳中有升
80年代以前,甘肃省甘蓝年种植面积稳定在66617hm2左右。

进入90年代,随着设施园艺的发展及蔬菜模式化栽培技术的兴起,甘蓝面积逐年扩大。

依调查结果及甘蓝种子年均销售量初步统计,近年甘肃省甘蓝年种植面积666617hm2左右,全省各地均有分布。

其中,河西灌区的酒泉、张掖、武威、金昌四地市的种植面积约266618hm2;中部沿黄灌区、洮河灌区、渭河灌区的兰州、定西、天水及临夏四地市的种植面积约266618hm2;陇东的平凉、庆阳两地区种植面积约66617hm2;陇南地区是我省冬春鲜菜供应的主要产区,甘蓝可露地越冬,早春上市,其种植面积在66617hm2左右。

112 品种类型多
过去甘肃栽培的甘蓝多数为地方品种,且多为晚熟品种,以临夏、河西地区产量最高,单球重可达15kg以上。

因其熟性晚,每年仅收一季,大部分集中于秋末冬初收获。

自引进种植一些早熟和中熟春、秋甘蓝一代杂交种以来,甘蓝产量、抗逆性提高,品质改善,熟性提早,经济效益有了明显提高,地方品种所占比例下降,品种类型增多。

目前,各生态区大面积种植的品种除中甘11、中甘12、8398、中甘8号、晚丰等品种外,还有地方品种小包头、平顶包心菜、丹京早熟、金亩84、二转子甘蓝、黑叶平头、黄苗、红筋白等,面积约占30%左右。

113 栽培方式得以改进
11311 由露地生产向保护地生产发展 随着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推广普及,甘蓝由露地生产转为保护地生产,其适应区域有所扩大,产量性状和熟性均有所改善,一般比露地栽培增产20%以上,提早7~10d上市,经济效益成倍增加。

11312 由单一栽培向间作套种过渡 针对早熟春甘蓝品种不耐热,夏季结球小、产量低,而玉米、马铃薯等作物前期生长量小、光能利用率低,夏季具有遮荫作用的特点,张恩和等对甘蓝与玉米间作套种及带状种植模式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这种模式提高了夏季结球甘蓝的产量和品质,可在不影响后茬作物的前提下增收一茬蔬菜,提高了土地有效利用率,补充了夏季甘蓝的市场供应。

石玉兰1993年在武威市中坝、发放等乡对玉米套、复种甘蓝种植形式的试验和示范结果表明,玉米单产可达9750kg hm2,甘蓝单产可达67500kg hm2左右,既可解决粮菜争地的矛盾,又可获得较高效益。

这种模式已在河西地区示范推广,并将辐射到同类型区,具有较大的应用推广前景。

11313 由单季生产向多季生产转变 良种的推广使甘蓝的生育期缩短,蔬菜保护设施的建设和普及使生产时间加长,从而使甘蓝春季生产提前,冬季生产延后,冬春季以日光温室生产为主体,夏季以间作套种生产为补充,由单季生产向多季生产转变,实现周年生产,全年上市。

2 存在的问题
211 育种工作滞后
目前甘蓝生产中应用的地方品种基本未进行提纯复壮和隔离繁种,因长期自交和天然杂交(如与球茎甘蓝、花椰菜及甘蓝型油菜等其它芸薹属作物杂交)而混杂退化,产量低而不稳。

此外,现种植的品种除外引早熟一代杂交种中甘11、中甘12及8398等
Ξ收稿日期:1998201228
品种叶片脆嫩,食味、品质优良外,多数品种,尤其是秋季栽培的地方甘蓝品种叶面蜡质多,食味、品质差。

由于本省尚未开展甘蓝育种工作,更无自己育成的品种,只能种植外引品种,其成本较高。

212 供种渠道混乱,栽培技术不普及
现种植的甘蓝品种除地方品种外,均为外引品种,其制种单位多,流通渠道混乱,种子质量参差不齐,未经专业单位组织鉴定和生态适应性试验就直接上市流通。

甘蓝具有明显的季节生态型特性,品种必须与季节得到最佳配置,否则光热资源损失严重,经济效益差。

如有的菜农将早春甘蓝品种在夏季单作,因遇高温结球小、产量低,而将夏甘蓝品种在秋季栽培,又因耐寒性差而结球松散,减产严重。

此外,菜青虫为害极为普遍,蚜虫为害也比较严重,对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

3 建议
311 充分认识甘蓝生产的重要性
结球甘蓝营养丰富,含有多种维生素、矿物盐类及多量维生素U样物质,能促进血液循环和溃疡的愈合,具有明显的食疗保健功效。

甘蓝外叶是优质青饲料,尤其适合奶牛、兔子等食用;甘蓝栽培管理技术简便,成本低,效益高;甘蓝虽然耗水量大,但耐瘠薄,抗旱性亦强,是旱农区“121”雨水集流工程的理想蔬菜品种,且由于其耐贮运,是边远山区的重要蔬菜品种。

312 开展甘蓝科研、推广工作
甘蓝为2年生异花授粉作物,育种周期相对较长,投资较大。

我省既未开展有关育种方面的研究工作,也未对甘蓝优化栽培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工作引起足够重视,地方品种和传统栽培技术在生产中仍占有较大比例,对外引品种的筛选及生态适应性试验尚属空白,严重影响和限制着甘蓝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应尽快开展以下方面的工作:
充分挖掘地方品种和外引杂交种潜力,在对现有品种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开展配套栽培技术及生态适应性研究,及早选出适宜各地不同季节生产上急需的替代品种及其优化栽培技术。

开展甘蓝新品种选育研究,加强种质资源的收集、鉴定、保存和利用研究。

我省甘蓝种植历史悠久,地方品种在长期栽培中形成了较强的生态适应性,这些品种是宝贵的种质资源,是甘蓝新品种选育的物质基础,应对其进行全面征集和鉴定,并测定配合力,定向选育优良自交不亲和系及雄性不育系,以尽快选育出适合我省不同生态区的甘蓝杂交种。

有关部门在经费和设备上应对已有一定基础的育种单位予以重点扶持,开展专题研究,以尽快解决生产急需。

313 扩大种植面积,进行规模化生产
甘蓝与玉米带状种植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有良好的互补效应,应在玉米商品粮生产基地示范推广。

同时,要在重点乡、村相对集中生产,形成甘蓝商品化生产基地,疏通甘蓝商品流通渠道,以销促产。

旱作农区和偏远贫困山区的农技推广部门,应把甘蓝作为“121”雨水集流工程和地膜覆盖栽培的重点配套蔬菜作物之一,进行示范推广。

在栽培技术上,甘蓝施肥强调有机肥集中穴施,并注重磷、钾肥施用,结球期注意防治蚜虫、菜青虫,选用低残留杀虫剂50%辛硫磷乳剂2000倍液喷雾,效果较理想。

314 品种选择
品种应与栽培地区及栽培季节相匹配,若选用品种不当极易发生不结球或抽薹现象。

早春栽培甘蓝应选择冬性强、早熟、品质优良、产量高的中甘11、中甘12和8398等一代杂交种。

我省一般在12月下旬至1月上旬育苗,3月上旬定植。

由于这些品种耐热性差(经试验3品种的耐热性依次为中甘12>中甘11>8398),塑料大棚和塑料小拱棚栽培时应依据气候条件的变化勤通风早揭膜,同时苗期宜适当蹲苗,严防徒长和抽薹。

晚春栽培甘蓝应选择较耐热、耐旱、食味品质较好、产量高的早、中熟品种理想1号、京丰1号等;间作套种应选用早熟春性甘蓝品种,一般3月中下旬育苗,5月中下旬定植于露地或保护地,7月中下旬开始上市。

夏季栽培甘蓝应选择耐热、耐旱的品种,如夏光、京丰1号、理想1号等,苗床应选择阴面高畦处,一般4月中下旬至5月上中旬陆续育苗,8月中下旬至9月上中旬陆续收获。

早秋栽培甘蓝应选择早熟、抗病虫能力强、耐热、产量高的品种中甘8号、京丰1号等,一般6月育苗,7月定植,9月下旬开始收获。

晚秋栽培应选晚熟、耐寒性强、结球紧实、耐贮运的品种晚丰和地方优良品种如大包菜、平头包心菜等,一般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育苗,7月中下旬定植,11月中旬收获。

315 防止早熟春甘蓝提前抽薹
甘蓝提前抽薹开花对产量影响极大,早熟春甘蓝品种中甘11、中甘12及8398等提前抽薹与播期、苗床温度、幼苗大小、定植时间、定植后管理和早春的气候条件等有密切关系。

生产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育苗期适中,不要因争取早上市而过度强调早播,我省早熟春甘蓝适宜播期为12月下旬至1月上旬;(2)苗期蹲苗,定植苗以7~8片真叶为宜;(3)依气候的变化确定定植期,若遇倒春寒天气,应控制幼苗生长,推迟定植期;(4)春季采用塑料大棚、塑料小拱棚或地膜覆盖栽培,可有效地防止提前抽薹。

宋远佞研究员审阅文稿并提出修改意见,谨表谢意。

作者现已调本院蔬菜所工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