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山西蔬菜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山西省蔬菜产业管理站
(2017年4月)
为深入推进全省蔬菜绿色发展、标准化生产,促进蔬菜提质增效和农民增收,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切实加强我省蔬菜生产管理,现提出以下技术指导意见。
一、选用优良品种
选择商品性好、口感好、优质高产、高抗、多抗、定向免疫的蔬菜品种,大白菜、结球甘蓝、萝卜等露地蔬菜,要注意早中晚熟品种合理搭配,青椒、西葫芦等设施栽培蔬菜要根据设施的结构性能和栽培技术措施选用熟性适宜的品种,远途运输的蔬菜选用耐储耐运的品种。
二、合理安排茬口
要根据目标市场及当地的气候特点、设施结构性能、栽培模式和重大病虫害发生规律,确定适宜的栽培茬口。
三、应用集约化育苗
普及应用集约化育苗技术,有效减少病害、节约用种、节省工本、保证种植质量。
四、坚持依标生产
加强蔬菜标准化技术培训与推广,规模化生产园区应依照无公害、绿色、有机等蔬菜生产技术规程进行生产,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五、加强肥水管理
合理利用有机养分资源,用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
合理灌溉,推广应用滴灌、喷灌、膜下暗灌等技术。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菜-沼-猪”、“有机肥+配方肥”、“有机肥+水肥一体化”、“秸杆生物反应堆”等减量增效技术模式。
六、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
优先采用农艺、物理和生物防治技术。
(一)农艺防控。
综合应用轮作倒茬,嫁接换根,适龄壮苗,膜下滴灌,水肥气热协调促控,以及冲施微生物菌肥、氨基酸寡糖等,增加根系活性,提高植株抗逆能力等农艺防治措施。
(二)物理防控。
采用防雾滴耐老化功能膜薄膜、遮阳网、防虫网覆盖预防病虫害,采用黄蓝板和频振式杀虫灯等诱杀蚜虫、粉虱、蓟马和鳞翅目害虫,采用地面全覆盖、高温闷棚、空间电场和加强蓄热保温、通风排湿等措施防治低温高湿病害。
草害严重的田块,应覆盖黑色、黑白双面、银黑双面地膜除草。
推广臭氧生物垃圾处理和臭氧消毒防病技术装备。
(三)生物防控。
应用微生物农药、生物源农药、生物化学类农药、昆虫天敌等措施防控病虫害。
(四)合理应用化学防控技术。
选用高效低毒短残效期农药,适时对症用药,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遵守施药安全间隔期,及时因虫因病用药,轮换用药。
大力推广常温烟雾施药机等现代高效施药器械。
七、采用关键配套措施
(一)设施蔬菜连作障碍防治。
结合高温闷棚技术,因地制宜地采用农业防治、物理处理、药剂消毒、生物防治等土壤处理方法,高效快速杀灭土壤中真菌、细菌、土传病毒、线虫、地下害虫等病虫害,改良土壤理化性能,减少土壤连作障碍的发生。
使用微生物菌剂或生物菌肥修复土壤生态系统。
增施有机肥,配合使用土壤调节剂,提升地力水平。
(二)覆盖功能膜。
设施蔬菜应选择透光率高、保温性好、耐候性强的PO涂敷膜或EV A 多功能复合膜。
(三)水肥一体化。
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
根据蔬菜需肥规律、土壤供肥能力和目标产量制定科学施肥方案,通过微灌(滴灌或微喷)系统,定时、定量施肥与灌溉。
(四)熊蜂授粉。
在设施番茄、草莓等蔬菜生产中采用熊蜂授粉。
(五)机械化生产。
蔬菜育苗环节,应积极示范推广集约化育苗机械。
露地蔬菜生产,大力示范推广集耕整、起垄、施肥、覆膜于一体的田园机械和蔬菜移栽机。
设施蔬菜生产,积极示范推广小型耕整、起垄、施肥、覆膜、移栽、转运、管理机械和电动卷帘机。
八、灾害性天气管理
(一)做好预测预报。
针对我省常出现涝、寒潮降温、大风、大雪和低温寡照等灾害性天气,密切注意收听天气预报,及早采取防御措施,以减轻灾害天气的危害。
(二)应对涝灾。
我省夏季多雨,部分菜田易出现渍涝,要注意清理排水沟,及时排除田间积水。
(三)应对大风。
一是大风来临前,用加布套的压膜绳或铁丝在拱杆间压紧,并防止压膜绳磨破薄膜;二是白天风大时关闭通风口,并适当增加压膜线,拉紧绑好,固膜防风;三是夜间若有大风,除把草帘和防雨膜盖好外,并在其上按东西横向压两根铁丝或压膜绳,防止夜间大风掀棚。
(四)应对大雪。
遇到下雪天气,设施保温覆盖物表面不爽滑的应加盖薄膜,并及时清除设施上的积雪。
骨架结构不坚固的设施,要事先准备部分立柱,如遇大量难以清除的结冰雨雪,可在距温室前沿3米处加上一排立柱,以防前屋面设施垮塌。
(五)应对连续低温寡照。
一是尽量争取散射光,气温不是很低一定要揭开草帘见光,不可捂帘;二是及时清扫或冲洗棚膜上的尘土和草渣,增加薄膜的透光率;三是张挂反光幕,增加北部光照;四是补光补温灯可同时开启,采取电热风机、固体燃烧块等进行应急补温;五是停止浇水追肥,避免作物沤根;六是选用烟雾剂或粉尘剂,控湿防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