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旅夜书怀

旅夜书怀

旅夜书怀(唐)杜甫授课者:王博园班级:高二(18)班时间:2014.12.26【学习目标】1.解读杜甫“旅夜抒怀”的景与情。

2.体会诗人孤苦寂寞、飘泊无依的感情。

3.欣赏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重难点】学习诗歌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

【学时安排】1学时导入: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广袤的天地间飞翔着。

飞过了千山万水,只为寻找自己的位置实现心中的梦。

可是我们在飞翔的路途中,总会遇到狂风遇到暴雨,前方一片迷茫,我们不知该飞向何方。

唐朝的那个夜晚,杜甫也是如此,他守着那叶破旧的小船怎么也找不到前方的路,我忽然会想起凡高的《夜空》,那种色彩、那种深邃的感觉让人觉得自己非常渺小。

同学们,请你想象一下,在这样的夜空下面,有一位老人,他伫立船头,衣衫褴褛,风烛残年,他眼中的风景和心情会是什么样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旅夜书怀》,去聆听那夜传来的生命物语吧。

【自主学习】一、作者简介⑴本诗的作者,字,自号,因为所担任的官职又被称为、。

⑵本诗作者的诗歌大多涉及社会动荡、人民疾苦,在他的诗歌中可以看到唐代由盛转衰的演变,因此他的诗歌又被称为“”。

他以律诗、古体诗见长,诗歌风格。

和并称“李杜”,被后人尊为“”。

⑶本诗写于诗人(年龄段),此时作者正离开四川顺流东下。

在途中,作者看到了非常壮阔的自然之景“”(写出原句),在这样的壮景之下却反衬出了。

作者希望一生声名是由铸就,而非文章,但无奈在政治上受人排挤。

对于这一生的漂泊,作者感慨自己就如一样。

⑷“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运用了(修辞)。

诗歌中写近景的句子是“”。

二、背景分析:“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

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

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

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整体感知】一、朗读诗歌,初步感知1、诵读提示这首诗是感叹身世之作。

前一层写旅夜风景,其实是寓情于景,为下文抒怀作铺垫,应当读得缓慢一些,使听者能品出此中情味。

后一层直抒胸臆,“名岂”二句中上句为宾,下句为主——诗人后半生飘泊四方,居无定所,正是因“休官”之故,要读出压抑感。

这两句读作:“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最后两句形象地概括了诗人的后半生生活,要缓缓读出,有自伤飘泊之意。

------师范读2、听朗读并思考:诗歌的诗眼是什么?(独)3、全班揣摩情感自由朗读——抽生读(点评)——全班读(配乐,这部分放在最后)【合作探究】一、这首诗是如何抒发作者的孤独凄苦的?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

(小组讨论发言)(1)找出诗中“旅夜”“书怀”所对应的诗句,作者选用了哪些意象来书怀的? 明确: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旅夜”)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书怀”)细草 、微风、岸、危樯、舟 、星 、平野、月、 江流(2)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意境)?①细草:孤弱 微风—— 虽轻却不断危——高,孤立突兀 独夜舟——漫漫长夜中的孤舟 垂: 阔: 涌: 流:②意境: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只有孤立突兀的桅杆和孤独的小舟对抗漫漫长夜。

从诗人对细草微风的感知中,看到他夜愁不寐的形象;从“危樯独夜舟”看到他飘泊中的孤寂。

)【凄凉的景物,衬托,融情于景。

】【板书】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垂”,低垂。

因平野广阔,所以群星低垂。

一垂字写出了原野的广阔无边。

“涌”随波起伏。

因大江滚滚,所以水中的月亮才随波起伏。

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

)【壮美的景物,反衬,融情于景。

】【板书】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这两句,一句否定,一句肯定,其实意思正好相反,即“名因文章著,官非老病休”。

既然休官原因不是“老病”,那是什么呢?诗人没有说出来,但我们从杜甫为官的经历却不难看出,原因就是他不受皇帝重视,又遭同列排挤。

政治上的失意是他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直抒胸臆】【板书】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 如此江湖落拓,到处飘泊,像个什么?就像那天地之间到处飘飞的一只沙鸥。

诗人自叹身世飘零,无论是身后之名,还是生前之功业,似乎都游离于他。

寂寥的形象,便由此铸就了。

【凄凉的景物,即景自况】【板书】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孤立突兀的危樯和孤独的小舟对抗着漫漫长夜 孤独 冷寂 远景: 远处,星空低垂, 原野辽阔无边;近景: 近处,明朗月光下, 江水汹涌澎湃, 奔流不息。

雄浑阔大(3)全诗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①鉴赏颔联“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一、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运用反衬的手法,用雄浑、阔大的意境,反衬诗人孤苦伶仃、颠沛流离的悲怆心境。

(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是经常使用的。

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用春日的美好景物反衬出征士兵的悲苦心情,写得十分动人。

)(杜甫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刻苦精神来努力创作,正因为“平野阔”,方见星星遥挂如垂。

一个“垂”字又反衬出平野的广阔;因“大江流”,故江中月影流动如涌。

一个“涌”字又烘托出大江奔流的气势。

)②“名著””官休”二事,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

从表面上看,“名著”和“官休”的原因是什么呢?颈联运用了什么句式?言外之意又是什么?诗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表面原因:名声因文章而显著,休官因年老多病而辞职。

反问句式。

名声应该因为大济天下而显著,做官不应该因为被排挤而被辞。

遗憾、愤懑③尾联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比喻。

作者用悲愤的心情描写了空阔天地间,孤影飘零,无一处可为归宿的沙鸥,比喻老病一身,一生都在江湖中飘泊,无处寄身的自身。

这跟他刚离成都时写的“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去蜀》)语意相同。

以形象比喻作结,鲜明深刻地传达了诗人深沉的感慨。

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辽阔,却反衬出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

“一沙鸥”照应“独夜舟”,对比鲜明,比喻贴切。

(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

这一联借景抒情,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拓展延伸】二、《旅夜书怀》中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与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有何异曲同工之妙?明确:诗的共同点有哪些?(1)都在长江上扬帆而下,只不过李白是在出蜀之后,于湖北省宜都县西北作的这首诗。

杜甫是在今重庆市忠县至云阳县途中作的这首诗;(2)都为五律,不仅韵律相同,而且在短短的仅四十余字的一首诗里,相同的词字竟有“平野”、“江”、“月”、“流”;(3)这两首诗的气象都十分开阔,艺术表现手法较为自然。

两诗的前后结构浑然一体,一气呵成。

由近展远,由狭而阔,大江,大地,星月,繁复的立体空间景象,映入胸怀。

两诗的结句虽以“低调”和“收束”而止,但仍展现出辽远时空,令人作无穷无尽的遐想。

诗的不同点在哪里?(1)李白写《渡荆门送别》是青年时代,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游历时而作。

《旅夜书怀》是杜甫晚年,即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杜甫辞去了幕僚的职务,带家眷离开成都,经渝州(今重庆)乘船到云阳县云安镇途中而作。

两诗相差的年代刚好40年;(2)心境不一样,李白第一次走出蜀地的大山,天地开阔,,神荡胸襟,豁然开朗,兴奋喜悦之情,言于溢表。

举目从没有看到的茫茫大江,山在大江和蓝天之间,成了渺渺的一线。

李白的诗里,只有对壮阔山河的感叹和思乡的情怀,而没有人生风雨历程的伤愁。

杜甫的心境和李白大不一样,蹇途人生,时运不济,颠沛流离,穷困缠身。

恰又辞官飘泊,那心境肯定是格外苍凉。

在静静的夜里,在凄凄的江上,杜甫独自一人守着孤舟,多么悲凉和孤独!“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这开阔的场景更衬托了杜甫的这种悲凉和孤独。

李白诗的画面固然是一种令人遥想的大画面,是很美的,但杜甫这首诗却能深入到欣赏者的情感的内部,刺激欣赏者的心灵,一种对杜甫生活处境的同情和感叹油然而生。

李杜之间的情宜甚深,特别是杜甫,多次做诗怀念李白。

对李白的诗,杜甫更是称颂,说“白也诗无敌”。

李白的诗在前,杜甫的诗在后,两诗的画面又这样接近。

在艺术上,杜甫的《旅夜书怀》是否受到了李白的《渡荆门送别》的影响呢?或者说《旅夜书怀》模仿了《渡荆门送别》呢?【课堂检测】1、对《旅夜书怀》一诗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B)A.首联写近景,这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

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B.颔联写远景:星空低垂,大江奔流。

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写出诗人喜悦之情。

C.诗的后半是“书怀”。

“官应老病休”,这是反话,他的休官,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因为被排挤。

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D.最后两句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感伤,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2、下列对尾联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B )A.此联意思:飘然一身究竟像是什么?就像茫茫天地之间一只小小的沙鸥。

B.此联中的“一沙鸥”和“细草”相呼应,首尾相顾。

C.此联为自问自答,使诗人老怀悲凉之状愈加突出。

D.这一联借景抒情,借沙鸥形象,表现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感伤。

【课堂小结】漂泊江湖的辛酸并没有抹去杜甫悲天悯人的情怀,“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杜甫一路颠沛流离一路泪沾衣襟。

漂泊的旅途伴随着他度过整个晚年,孤独的感受在他晚年的诗歌中一直没有消失过。

公元770年冬,杜甫五十九岁时,终因贫病交加,死在湘江上的一条小船上。

一个对中国诗歌有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就这样凄凉地消失了。

没有人为他送葬,没有人为他默哀,只有滔滔的江水永远鸣奏着他诗中诉不尽的孤苦和悲愤。

(配乐·朗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