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补阳还五汤:是一剂活血祛瘀的方药,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气虚血瘀之中风。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止,舌暗淡,苔白,脉缓。
本方所治证候,半身不遂,系由气虚血瘀所致。
半身不遂变称中风。
肝主风又主藏血,喜畅达而行疏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气为血之帅,本证中风半身不遂,一属中气不足则邪气中之,二属肝血瘀滞经络不畅,气虚血瘀发为半身不遂。
治宜补气活血为法。
气虚属脾,故方用黄芪120克补中益气为主;血瘀属肝,除风先活血,故配伍当归尾、川芎、桃仁、赤芍、红花入肝,行瘀活血,疏肝祛风;加入地龙活血而通经络。
共成补气活血通络之剂。
用法:水煎服。
黄芪初用一二两,以后渐加至四两。
至微效时,日服两剂,两剂服至五六日,每日仍服一剂。
君药---生黄芪120:重用,大补脾胃之元气,使气旺血行,瘀去络通。
臣药---当归尾6∶长于活血,兼能养血,因而有化瘀而不伤血之妙。
可换鸡血藤活血化瘀、养血、舒经活络佐药---赤芍5,川芎3,桃仁3,红花3∶助当归尾活血祛瘀;使药---地龙3∶通经活络不是很强,不如全虫,能降血压,肝阳上亢,肝火上炎,舒张平滑肌治哮喘。
配伍特点---大量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配,气旺则血行,活血而又不伤正,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
运用1.本方是体现王清任所创气虚血瘀理论的代表方剂。
常用于中风后的治疗。
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苔白脉缓或脉细无力为证治要点。
2.常用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或上肢或下肢痿软属气虚血瘀者。
加减:初得半身不遂,依本方加防风3克,服四五剂后去之;如已病三两个月,前医遵古方用寒凉药过多,加附子12~15克;如用散风药过多,加党参10~15克。
粥:生黄芪15,党参15,鸡血藤15,核桃仁2个,桃仁10 无便秘者去桃仁,加山药30苏子降气汤【组成】君药---紫苏子9克、下痰止咳、润肠通便;苏叶散寒、苏梗宽胸理气;臣药---半夏9克降逆和胃润燥祛痰、前胡6克宣肺降气、厚朴6克降气平喘宽胸除满、陈皮3克下气祛痰、佐药---当归6克养血润燥温补下元、肉桂3克温补下元肾纳气、生姜两片宣肺使药---甘草6克、大枣1个、调和诸药【方歌】苏子降气橘半归,前胡桂朴懆姜随;或加沉香去肉桂,化痰平喘此方推。
【功能】降气疏壅,引火归元,袪痰止咳。
【主治】治虚阳上攻、气不升降、上盛下虚、痰涎壅盛、喘嗽短气、胸膈痞闷、咽喉不利,或腰痛脚弱、肢体倦怠,或肢体浮肿。
【方解】本方是治疗上实下虚之喘咳的常用方剂。
紫苏子、半夏降气化痰,止咳平喘,为方中主药;厚朴、前胡、陈皮下气祛痰,协助主药治疗上实,肉桂温肾纳气治疗下虚,均为辅药;当归养血润燥,制约大队燥药伤阴的付作用,生姜宣肺,而应肺主宣降之性,为佐药;甘草、大枣调和诸药为使。
【辨证要点】病程较长,反复发作,久病入肾,咳喘气急,痰稀白量多,呼多吸少,腰腿软弱,舌苔白滑或白腻。
【配伍特点】有补有行,有调有燥,治上顾下。
苏萝姜枣粥:苏子10、萝卜适量、姜5片、枣5个独活寄生汤药物组成功效: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君药---独活 9g(长于祛下焦风寒湿邪、;蠲痹止痛)臣药组---秦艽 6g(祛风胜湿)佐药--防风6g除风湿、细辛6g散寒除湿、桂心6g温经通脉(温里祛寒,通利血脉)臣药组---桑寄生6g(补益肝肾、强壮筋骨)佐药--牛膝6g活血化瘀引血下行、杜仲6g (益补肝肾、强壮筋骨)臣药组---人参6g (补气健脾,扶助正气)佐药--茯苓6g 当归6g 芍药6g 熟地6g 川芎6g(补养血气,扶助正气)使药---甘草6g (调和诸药)主治: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腰膝疼痛,痿软,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病症分析:风寒湿邪留于肢体关节,气血运行不畅,故见腰膝疼痛,久则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肝肾不足,则见腰膝痿软;气血耗伤,故心悸气短。
方解:方中用独活、桑寄生祛风除湿,养血和营,活络通痹为主药;牛膝、杜仲、熟地黄补益肝肾,强壮筋骨为辅药;川芎、当归、芍药补血活血;人参、茯苓、甘草益气扶脾,均为佐药,使气血旺盛,有助于祛除风湿;又佐以细辛以搜风治风痹,肉桂祛寒止痛,使以秦艽、防风祛周身风寒湿邪。
各药合用,是为标本兼顾,扶正祛邪之剂。
对风寒湿三气着于筋骨的痹证,为常用有效的方剂。
方歌:独活寄生艽防辛,芎归地芍桂苓均;杜仲牛膝人参草,风湿顽痹屈能伸。
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久痹而致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之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腰膝冷痛,肢节屈伸不利,心悸气短,脉细弱为辨证要点。
2. 加减变化痹证疼痛较剧者,可酌加制川乌、制草乌、白花蛇等以助搜风通络,活血止痛;寒邪偏盛者,酌加附子、干姜以温阳散寒;湿邪偏盛者,去地黄,酌加防己、薏苡仁、苍术以祛湿消肿;正虚不甚者,可减地黄,人参。
3. 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慢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风湿性坐骨神经痛、腰肌劳损、骨质增生症、小儿麻痹等属风寒湿痹日久,正气不足者。
4. 使用注意痹证之属湿热实证者忌用。
粥:桑寄生杜仲鸡血藤各10克煮粥用于腰膝酸痛体倦乏力,肝肾两虚,气血不足酸枣仁汤酸枣仁汤是由酸枣仁、茯苓、知母、川芎和甘草组合熬制而成,具有养血安神和清热除烦等之功效。
君药---酸枣仁60 养血补肝,宁心安神;臣药---茯苓60 健脾利湿、知母60 滋阴清热佐药---川芎60 调气疏肝使药---甘草30 清热和中功用养血安神,清热除烦。
主治虚烦不眠证。
失眠心悸,虚烦不安,头目眩晕,夜间盗汗,咽干口燥,舌红,脉弦细。
方解:本证由于肝血不足,虚热内扰所致。
肝藏魂,内寄相火,肝血虚则魂不安,虚火扰心则神不宁,故出现虚烦不得眠、心悸;虚阳上扰,故头目眩晕;虚热迫津外泄,故夜间盗汗;咽干口燥,脉细弦或数,为阴虚内热之象。
本方酸枣仁养血补肝,宁心安神;茯神宁心安神;知母滋阴清热;川芎调气疏肝;生甘草清热和中。
现代应用现代常化裁运用于治疗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等,属肝血不足,心神不安者。
加减法1.如果睡眠时惊醒,心悸梦多,舌淡,脉弦细者,可加入龙齿20 人参102.如果心烦躁较甚者,可加入川连6 栀子83.血虚甚者,应加入当归12 龙眼肉104.阴虚火旺甚者,应加入生地15 麦冬105.盗汗者,加入五味子8 浮小麦12 煅牡蛎20粥:酸枣仁、茯苓适量,生地10-15,大枣10个,玫瑰花3朵半夏厚朴汤半夏厚朴汤源自《金匮要略》,是主治咽喉部有异物感的专方。
《金匮·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22》指出:“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所谓“炙脔”,是中医常用以比喻堵塞咽喉中的痰涎,吐之不出,吞之不下,古人称之为“梅核气”,女性尤其多见。
表现为有咽喉中异物感,吞吐不得,情志不畅,胸闷,舌苔白腻,脉弦滑。
此证多见于现代医学的咽神经官能症、慢性咽炎。
〖主治〗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喜、怒、悲、思,忧、恐、惊之气结成痰涎,状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间,咯不出,咽不下,此七气所为也;或中脘痞满,气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气喘急,或因痰饮中结,呕逆恶心。
舌苔白润或白腻,脉弦缓或弦滑。
〖方歌〗半夏厚朴痰气疏,茯苓生姜共紫苏,加枣同煎名四七,痰凝气滞皆能除。
〖功效〗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君药---半夏一升(12g)臣药---厚朴三两(9g)佐药---茯苓四两(12g)生姜五两(15g)使药---苏叶二两(6g)1.《金鉴》:此病得于七情郁气,凝涎而生,故用半夏、厚朴、生姜辛以散结,苦以降逆,茯苓佐半夏,以利饮行涎,紫苏芳香,以宣通郁气,俾气舒涎去,病自愈矣。
2.《金匮方歌括》:方中半夏降逆气,厚朴解结气,茯苓消痰;尤妙以生姜通神明,助正祛邪;以紫苏之辛香,散其郁气。
郁散气行,而凝结焉有不化哉。
3. 该方证多因痰气郁结于咽喉所致。
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肺胃失于宣降,津液不布,聚而为痰,痰气相搏,结于咽喉,故见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肺胃失于宣降,还可致胸中气机不畅,而见胸胁满闷、或咳嗽喘急、或恶心呕吐等。
气不行则郁不解,痰不化则结难散,故宜行气散结、化痰降逆之法。
方中半夏辛温人肺胃,化痰散结,降逆和胃,为君药。
厚朴苦辛性温,下气除满,助半夏散结降逆,为臣药。
茯苓甘淡渗湿健脾,以助半夏化痰;生姜辛温散结,和胃止呕,且制半夏之毒;苏叶芳香行气,理肺舒肝,助厚朴行气宽胸、宣通郁结之气,共为佐药。
全方辛苦合用,辛以行气散结,苦以燥湿降逆,使郁气得疏,痰涎得化,则痰气郁结之梅核气自除。
1.梅核气:张某,女,52岁、半年来咽部似有所塞,犹如梅核,如絮如膜。
咽不下,咯不出,腹部作胀,有气攻冲,大便秘结,得矢气则舒,苔薄腻,脉沉弦。
气机失畅,痰凝气滞,化痰导滞为主,半夏厚朴汤加枳实9g、姜竹茹9g、莱菔子9g、全瓜蒌12g、生甘草1.5g,2剂后咽部阻塞感消失,精神好转。
2.胃脘痛:谢某,男,21岁,脘痛牵引两胁,胸闷嗳气频频,纳谷乏味,口渗清涎,脉象弦滑,舌苔薄腻。
病起肝郁气滞,痰湿内阻,胃失和降,拟半夏厚朴汤损益,姜半夏1钱半、制厚朴6分、云茯苓4钱、苏叶1钱半、大麦芽4钱、炒枳壳1钱半、新会皮1钱半、粉甘草8分。
服上方2剂后,脘痛大减,惟负重力屏气后又致胸闷且痛,原方加竹茹3钱,红枣4枚,2剂后愈。
3.眩晕:徐某,男,46岁,头晕,目眩,耳鸣,作泛呕吐2天,视物旋转,头不能转侧,动则眩晕更甚,不思食,食入作泛呕吐。
西医诊断为美尼尔氏综合症。
中医会诊,除上述症状外,观形体稍胖,闭目怕睁,时有干恶,苔白腻,舌质稍胖淡,脉弦滑。
拟下气消痰,降逆和胃,佐平肝熄风。
取半夏厚朴汤加减:制半夏10g、川厚朴10g、云茯苓10g,老苏梗10g、珍珠母(先煎)30g、双钩藤(后入)15g、代赭石(先煎)15g、广皮5g、炒苍术10g、建泽泻10g,5剂。
服3剂后,自觉眩晕好转,能进些饮食,5剂毕,行动自如。
性喜畅达,功能疏泄。
今血瘀胸中,肝失疏泄,故症见头痛、胸痛、失眠、心慌、呃逆等证。
治宜调肝逐瘀为法。
故本方除桔梗引药上引,牛膝引邪下行,甘草和中调药外,其余药物均入肝经。
如当归、生地、柴胡养血活血,清热疏肝,适用于血瘀热证;桃仁、赤芍、红花逐瘀活血;血不得气不活,气不得血不行,川芎为血分气药,枳壳擅长理气疏肝,二者合用,助本方理气活血,并有调理肝脾作用,诸药配伍,共成活血逐瘀,理气疏肝之剂。
方剂特点功效本方由桃红四物汤(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生地、赤芍)合四逆散(柴胡、枳壳、甘草、赤芍)加桔梗、牛膝而成。
方中以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而养血,防纯化瘀之伤正;四逆散疏理肝气,使气行则血行;加桔梗引药上行达于胸中(血府);牛膝引瘀血下行而通利血脉。
诸药相合,构成理气活血之剂。
本方以活血化瘀而不伤正、疏肝理气而不耗气为特点,达到运气活血、祛瘀止痛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