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党史真题汇编

党史真题汇编

党史真题(一)1.(2017·江苏高考·8)1922年9月,中共机关刊物《向导》发文指出,在军阀割据的现状下,战乱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建立“统一全国的中央政府,然后国内和平才能够实现”。

这表明,“打倒军阀”正在成为() A.人民的迫切愿望B.国民政府的执政理念C.知识分子的共识D.全体国民的共同选择2.(2017·北京高考·16)毛泽东曾说:“本人信仰共产主义,主张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

惟目前的内外压迫,非一阶级之力所能推翻,主张用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中产阶级左翼合作的国民革命,实行中国国民党之三民主义。

”这一论述()A.阐明了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理论B.说明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理由C.指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D.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纲领3.(2017·海南高考·11)1927年,一位国民党领导人说:“现在可有一种危险,是国民党差不多专做上层的工作,中央党部、国民政府都是国民党的同志多。

至于下层的民众运动,国民党员参加的少,共产党员参加的多,因此形成一种畸形的发展。

”由此可知,当时()A.工农运动决定战争走向B.国民革命运动已经失败C.国共合作存在分裂隐患D.国民党开始重视工农运动4.(2017.4·浙江高考·13)某抗日将领在一次战役时写给妻子的信说:新秋入序,暑气渐消,尤以夜间气爽,想皖地亦同此景象耳!……昨日,又由日运来援军五万余口………汇山码头(黄浦江下游西岸)为我军占领,敌人虽有大部援军,无法登陆……寇日内再不解决,或即参加战斗也。

这位将领参加的战役是()A.淞沪会战B.太原会战C.徐州会战D.枣宜会战5.(2017·江苏高考·10)1937年8月,毛泽东强调要“发挥红军的特长”,创建根据地,开展游击战,钳制与消灭敌人。

在此原则指导下,人民军队()A.粉碎了第三次“围剿”B.变敌后为抗日的战场C.赢得长征的伟大胜利D.取得台儿庄战役大捷6.(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0)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

”这一精神的贯彻()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7.(2017·天津高考·8)1938年,中共中央机关刊物《解放》周刊连续发表文章,总结七年来党在东北抗日游击战争中的经验教训,其根本经验的第一条便是“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分裂则败,联合则胜’,成为铁一般的定律”。

这是中国共产党总结东北抗日斗争经验教训的第一次尝试。

材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①总结全面抗战的经验教训②在东北地区长期坚持抗日斗争③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准备④强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8.(2017·北京高考·17)有同学以14年抗战为题材,制作了“抗战史事示意图”(图7),其中五个序号代表五个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宝岛回归”②“家园沦陷”③“血战台儿庄”④“全民族抵抗的枪声”⑤“中共七大召开”A.①②④③⑤B.④③⑤①②C.②③④⑤①D.②④③⑤①9.(2017·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0)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中共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

这反映出()A.革命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C.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D.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10.(2017·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0)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

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

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A.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B.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C.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D.反映出“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确立11.(2016·北京高考·18)20世纪一二十年代,一位历史人物因创办《新青年》被誉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后又成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

此人()A.是中共“一大”上海组的代表B.在中共“一大”被选为书记C.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D.指挥了“八一”南昌起义12.(2016·海南高考·19)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说:“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绅,这几个政治口号,真是不翼而飞,飞到无数乡村的青年壮年老头子小孩子妇女们的面前,一直钻进他们的脑子里去,又从他们的脑子里流到了他们的嘴上。

”该文描述的这一现象表明()A.中国革命目标与民众需求相一致B.国民党在农村调整扶助农工政策C.中共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日益成熟D.中国革命性质开始发生根本转变13.(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9)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

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涨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C.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14.(2016·海南高考·20)1942年,中共中央规定:“一切尚未实行减租的地区,其租额照抗战前租额减低百分之二十五”“在游击区及敌占点线附近,可比二五减租还少一点,只减二成,一成五或一成。

”这一规定旨在()A.打击封建地主经济B.加强各阶层的抗日大联合C.削弱国民党在敌后的势力D.纠正王明“左”倾路线15.(2016·天津高考·9)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后,中共中央于1947年2月1日发表声明:“对于1946年1月10日以后,由国民党政府单独成立的一切对外借款,一切丧权辱国条约及一切其他上述的协定谅解……本党在现在和将来均不承认,并决不担负任何义务。

”这一声明()A.说明中共“另起炉灶”方针开始实行B.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体现C.结束了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历史D.认为国民党政府是在出卖国家利益16.(2016·上海高考·25)《古城新情调》一文写道:解放就是光明的到来,解放亦是生活的向上,王府百货店挂起了庆祝和平解放的大标语。

文中情景发生于()A.淮海战役胜利后B.辽沈战役胜利后C.渡江战役胜利后D.平津战役胜利后17.(2015·江苏高考·9)下图中带★处反映了20世纪初期某类组织的分布状况。

它们的历史作用是()A.促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B.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基础C.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D.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18.(2015·山东高考·18)1925年,苏联建立了为中国革命培养干部的莫斯科中山大学。

1928年9月,苏联将莫斯科中山大学与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部合并,改名为“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

苏联更改校名是基于中国()A.革命统一战线建立B.北洋军阀统治基本被推翻C.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19.(2015·广东高考·15)毛泽东主张用事实反击敌人的毁谤:“敌人说:‘广东共产’,我们说:‘请看事实’……敌人说:‘广州政府勾联俄国丧权辱国’,我们说:‘请看事实’。

敌人说:‘广州政府治下水深火热民不聊生’,我们说:‘请看事实’。

”这些“事实”都发生于()A.辛亥革命时期B.国民革命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20.(2015·天津高考·6)历史学家金冲及论述说,孙中山曾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但国民党当政后并没有实行这一政策。

20世纪30年代时,中国广大农村仍然是半数以上土地掌握在不足人口总数的10%的地主富农手中。

中国共产党发动土地革命,使数百万无地少地农民获得土地,其实质是()A.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B.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C.巩固根据地红色政权D.推动根据地农业发展21.(2015·江苏高考·10)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

”此处“新气象”主要是指()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B.敌后战场已成为主战场C.国民党军队基本扭转了战局D.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22.(2015·重庆高考·7)“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

只要国民党停止进攻苏区行动,只要任何部队实行对日抗战……红军不仅立刻对之停止敌对行为,而且愿意与之亲密携手共同救国。

”中国共产党表达这一宣言促进了()A.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B.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涨C.联合政府的早日成立D.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23.(2015·北京高考·18)表1摘引了一部人物传记的目录。

根据所学判断,表中空白处应该是()C.上井冈山D.重庆谈判24.(2015·安徽高考·16)辛亥革命三十周年之际,《中央关于纪念今年双十节的决定》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和全国一切真诚的革命志士,都是辛亥革命最忠实的继承者。

……我们共产党人誓与全国一切革命真诚志士一道,誓与全国人民一道,继续奋斗,不达目的,决不休止。

”中共中央发表该决定,旨在() A.维护国共合作,坚持抗战到底B.推动国民大革命C.完成土地革命,争取民权自由D.实现人民民主专政25.(2014·四川高考·5)殷海光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对西方的反应,依次经历了“技术的反应”、“制度的反应”、“观念的反应”和“组织的反应”四个阶段。

按此理解,下列属于“组织的反应”的是()①发昌机器厂创办②京师大学堂建立③中国共产党成立④国民党改组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26.(2014·天津高考·8)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这一“革命的火焰”()A.促进了国共两党进一步合作B.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C.实现了孙中山的革命目标D.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27.(2014·海南高考·18)周恩来曾回忆说:“讲到中国革命的性质,今天似乎是老生常谈了……可是在六大(1928年)时,这却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当时无论从莫斯科中山大学或从西欧回来的同志又都轻视理论,所以对革命的性质问题搞不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