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行扫描与逐行扫描1、隔行扫描与逐行扫描让我们先从一些基础知识谈起。
为了获得活动的图像,电影和电视是把若干幅静止的画面快速地连续播放,我们就会觉得这些画面上的物体是在连续地运动着。
每一幅"静止"的画面称为一"帧(frame)"。
电影的播放速度是24帧/秒、PAL制电视是25帧/秒,NTSC制电视是30帧/秒。
电视的每帧画面又是由若干条水平方向的扫描线组成的、PAL制为625行/帧,NTSC制为525行/帧。
如果这一帧画面中听有的行是从上到下一行接一行地连续完成的,或者说扫描顷序是1、2、3…525,我们就称这种扫描方式为逐行扫描。
但是实际上,广播电视的一帧画面需要由两遍扫描来完成,第一遍只扫描奇数行,即第l、3、5…525行。
第二遍扫描则只扫描偶数行,即第2、1、6…524行。
这种扫描方式就是隔行扫描。
一幅只含奇数行或偶数行的画面称为一"场(field)"。
其中只含奇数行的场称为奇数场或前场(top field),只含偶数行的场称为偶数场或后场(bottom field)。
因此,PAL制电视的实际扫描频率是50场/秒。
NTSC制为60场/秒。
隔行扫描的两个场虽然是一先一后地出现在屏幕上。
但由于变换速度很快,我们会觉得是看到了一幅完整的画面。
隔行扫描的主要缺点是:(1)光栅结构显得粗疏;(2)垂直分辨率严重受损,大约只有水平分辨率的一半左右;(3)画面有闪坏感;(4)最重要的是会在画面上造成梳齿现象(又称羽状干扰或拉链效应)和行抖动。
只要在拍摄过程中画百上约物体或镜头移动了,就有可能发生梳齿现象。
造成梳齿现象的原因袭们将在后面讨论。
行抖动则出现在物体或镜头沿垂直方向运动的时候。
最明显的例子是建筑物上白色的细水平线,当镜头以一定的速度上下摇动的时候,一些细水平线就可能在一场中能看见而在下一场中看不见。
也就是说,这条线会有时消失、有时又出现,看上去就像是行在抖动。
即使没有运动,只要画百细节约言度小于两行,就会在一场中存在而在另一场中不存在。
当两场面面交替出现的时候,这个细节的影像就会反复地现和消失,看上去也像是在抖动。
在我们常见的设备设备中,普通广播电视接收机、录像机、大部分视频摄像机、VCD、LD等全都是隔行扫描的,下一代约数字电视机则将是逐行扫描的。
当前的电脑显示器几乎全部都是逐行扫描的。
应该特别强调的是:DVD本质上是隔行扫描的。
在制定DVD规范的时候是按照隔行扫描的要求而设计的。
DVD影碟上的视频图像是以隔行扫描的格式存贮的,这一点必须牢牢记住,否则我们后面将要讨论的有关逐行扫描DVD的种种缺陷就无从谈起。
逐行扫描DVD机是为了克服隔行扫描的缺点而研制的,它的任务是把影碟上的隔行扫描画面恢复成逐行扫描。
从表面上看,似乎只要把两个隔行扫描的场简单地组合在一起就可以构或一个逐行扫描的帧,但事实上并非如此简单。
2、两种不同的节目源DVD影碟上的视频图像有两类来源。
一类是用视频摄像机拍摄的,另一种是用电影胶片拍摄的。
为了叙述方便,本文把前一类称为视频节目源,后一类称为电影节目源。
2.1视频节目源视频节目源是用隔行扫描方式拍摄的,前场与后场的拍摄时间相差1/60秒(对NTSC制而言,下同)。
拍摄静止画面时,这个时间差并不会造成什么问题。
但在拍摄运动物体或镜头移动的时候,由于存在时间差,同一物体在两个场中的位置就会不同。
把这样的两个场编织在一起,两个场中物体影像并不能镶嵌得天衣无缝,而是略有错位,错位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运动速度或镜头约移动速度。
这就是导致隔行扫描方式下出观梳齿现象的原因。
不仅在隔行方式下会出现梳齿,即使用逐行扫描DVD机播放此类图像,如果所用的播放机不能对图像进行特殊处理,也同样会出现梳齿,而且会表现得更严重。
图1是两幅带有明显梳齿现象的逐行扫描画面,是笔者用电脑"抓"下来的,片源是一张在国内售价达500元的原版DVD测试碟《Video Essentials》。
左图画面中的人正在运动,注意人物轮廓的梳齿状水平纹条。
右图是在行驶的汽车上拍摄的,虽然景物本身是静止的,但由于镜头移动了,所以也造成了梳齿。
由于汽车的形式速度很快,路过的几根很光滑的柱子的边缘变成了参差不齐的梳齿状。
2.2电影节目源电影节目源则与此不同。
虽然电影画面在灌入DVD影碟前也需要被转换成隔行扫描的视频面面,但由于胶片上的每一格画面都是静止的,只要用于拼合的两个隔行的场是来自同一幅胶片,重新拼合后仍然可以恢复成严丝合缝的完整画面,不会有梳齿。
换句话说,无论存贮格式是隔行还是逐行,电影节目源的本性都是逐行扫描的。
除了用胶片拍摄的图像外,用逐行扫描的摄像机拍摄的节目和用电脑制作的动画的本性也是逐行的。
本文在说到"电影节目源"时,也包括了这些节目。
电影节目源由于隔行-逐行转换过程相对比较简单,在播放符合规范的电影DVD影碟时,大多数逐行扫描DVD机都能获得较好的效果,不同机型之间的差距并不很大。
但所谓"差距不大"还是要有前提的,那就是所播放的DVD影碟必须完全符合标准。
要保证恢复出正确的逐行扫描画面,必须保证所用的两个场是来自同一帧胶片。
但是DVD影碟上贮存的数据是一场接一场的紧密排列着,必须用特殊的数字标志来指示出哪两个场是来自同一帧胶片。
所谓数字标志,实际上就是一组数字,用于表示某种特定的含义,例如用"0"代表"否",用"1"代表"是"。
这些标志将与画面的数据混合在一起,灌注在DVD影碟上,读出的时候又将随着MPEG数据流一起发送给视频解码器。
解码器和隔行-逐行转换器会根据这些标志的指示把场组合成帧,确保不会发生错位。
如果编码的时候没有加入标志,或者所加的标志有错误,就有可能造成前一帧的后场与后一帧的前场相组合的错误搭配。
搭配错误时就有可能造成校齿状的画面。
然而在DVD规范中,这些标志只是"可选用的(option)",并不是必须使用的。
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DVD的初始设计是面向隔行扫描的,而在隔行方式下,是否使用这些标志不会对面质造成任何不良影响,影碟的制作者也住注会忽视这个问题,甚至有些编码器本身就在这方面设计得比较马虎,结果使得没有标志或标志错误的影碟比比皆是。
很准精确统计错误影碟的比例到底有多少,但是从笔者遇到的情况来看,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远比我们所想象的要多得多。
即使是原版进口碟,有错误的也很多,尤其是早期生产的影碟更为严重。
国内制作的正版碟几乎全部都是标志不正确或根本没有标志。
反而是从一些用DeCSS制作的所谓"直灌版"和所谓Z版(即国外报废的洋垃圾碟,从中挑出尚可播放的出售)中可以挑出一些标志完全正确的影碟,但这种碟是不应该提倡的。
从原则上说,没有标志或标志错误的影碟和用视频源制作的影碟是不适于用逐行扫描DV机播放的。
但有问题的影碟实在太多了,逐行扫描DVD机要想生存发展,就不能一味要求影碟的规范化,而必须从自身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也就是在隔行逐行过程中采取特殊的算法,以纠正影碟的错误。
不同的算法将使效果有较大的差异。
在当前情况下,如果用完全符合标准的优良影碟来评测逐行扫描DVD机,然后赞扬一番逐行扫描的画面是如何如何的好,或者只注意某款机色调偏暖、某款机色调偏冷之类的细微末节,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
反之,如果选择一些具有编码错误的影碟(但画质仍应是好的)来进行测试,才真正有功于对比出各种被测机的性能差别。
在继续讨论其它问题之前,我们还需要再了解一些基础知识。
3、从胶片到视频的转换电影胶片的放映速度是24帧/秒,而隔行视频所要求的扫描频率是60场/秒。
如果只是简单地按照1对2的比例把电影的帧转换成视频的场,显然是不行的。
通过简单的数学运算可以知道:每1帧胶片画面(占用1/6秒)应该被转换成10个视频场(同样占用l/6秒)。
但也不能简单地把某一帧胶片重复两次,以免影响运动的流畅性。
在实际转换时使用了一种名为"3-2下拉(3-2 pulldown)"的方法。
即每4帧胶片的第1帧转换成三个视频场,第2帧转换成两个视频场、第3帧又转换成三个场、第4帧转换成两个场。
转换成三个场的帧实际上也只有两个场,多出来的一个场是靠重复其中的一个场而得到的。
其放映节奏是3-2-3-2…,所以称为3-2下拉。
第3、4两帧并非只是简单地重复第1、2帧的过程,因为转换结果不仅要满足场数的要求。
还必须保证奇数场与偶数场交替出现,不能在奇数场后面再接一个奇数场,或在偶数场后面再接一个偶数场。
第1帧转换后所得到的三个场的出现顺序是1、2、1,也就是把第1场(奇数场)重复一遍。
接下去的第2帧如果按照正常顺序,应该先播放第1场。
但前一帧是以奇数场结束的,如果第2帧仍以奇数场开始,就会使两个奇数场"撞车"。
所以第2帧的两个场的领序颠倒过来。
改为2、1。
接下去的第3帧的顺序如果与第l恢的播故顺序相同,又会使奇数场撞车,因此第3帧的场序被改为2、1、2,最后的第4帧的场序恢复成正常的1、2。
下一组约第一帧又成为1、2、1,如此继续下去,获满足了场频的要求,又能保证奇数场与偶数场交替出现。
见图2。
同理,逐行扫描DVD机把两个原始场(不包括3-2下拉所产生的重复场)合并成一帧之后,每秒只有24、而显示设备却需要60帧/秒的刷新频率,因此每板画面不是只显示一次,而是按照3-2的节奏。
第1帧显示三遍,第2帧显示两遍,第3帧三遍,第1帧两遍。
见图3。
其中的第一步是在制作过程中由编码器完成的,而后面的几步则是在播放时由用户端的逐行扫描DVD机完成的。
从图3还可以看出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如果存在锯齿现象,在逐行扫描方式下会表现得比隔行扫描更明显。
这是因为如果合成的帧中有梳齿,它将在屏幕上重复出现2至3遍,而隔行扫描的梳齿只出现一遍。
第二个问题是由于两个相邻的帧所占用的时间总是有1/60秒的差别,会使画面的运动存在一定程度的颤抖感。
当前的电视机无法解决这个问题,下一代数字电视机和DVD机将支持72帧/秒的刷新频率,正好是电影胶片的24帧/秒的3倍,播放时可以将每个较片恢转换成三个完整的视频帧,每帧画面所占用的时间都是相同的,画面的运动将像电影一样平滑。
这种72帧/秒的刷新频率只适合于用电影狡片制作的节目,不适用于原始刷新频率为30帧/秒的电视节目。
国产的DPTV电视机已经可以支持72帧/秒的刷新频率(因此有些厂家称它为"变频彩电"或"胶片彩电"),可惜能支持72帧/秒的DVD机尚未问世,所以暂时还是英雄无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