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 春秋战国》精品说课课件
高中历史《 春秋战国》精品说课课件
——《华阳国志》
诸侯 诸侯
周天子
齐桓公—尊王攘夷 晋文公—会盟天下 秦穆公—独霸西戎 楚庄王—问鼎中原 宋襄公—春秋大义 吴王阖闾—攻灭楚都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春秋无义战”。 ——《孟子·尽心下》
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 焉以自为方……道术将为天下裂。
——《庄子·杂篇·天下》
传 》
——
小 宗
宗
大
法
宗
制
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生产工具进步
“宗庙之牺为畎亩之 勤”。 ——《国语·晋语》
战国时期铁器出土分布图
战国铁口犁
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 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 行舟,有余则用灌浸,百姓 飨其利。
——《史记·河渠书》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 荒年,谓之天府。
——《道德经》
●孟子见梁惠王(魏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 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 有仁义而已矣…上下交征利而 国危矣…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 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梁惠王》
●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 平治天下……为政不因先王之 道,可谓智乎?
政治领域: 分封制、宗 法制瓦解 诸侯争霸
应变 而鸣
孔子:德治 克己复礼
老子:无为 小国寡民
墨子:兼爱 非攻尚贤
韩非:集权 严刑峻法
重点 难点
李悝变法
变法 图强 ……
商鞅变法
重点
三、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的达成
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在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政治变动、诸子学说等 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剖析其前后逻辑关系;根据时间和地图 分析诸侯争霸和诸子百家的活动场域,运用史料分析百家争 鸣的原因、内容和结果,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选择与结 果;探寻百家争鸣的划时代意义,感受时代巨人为了建设更 美丽家园所付出的努力。
融合
● 儒家 孟子和荀子,分别主张性善、性恶,但认为“人人
皆可以为尧舜”。 ● 墨家与儒家
都主张爱人 ● 道家与法家
关于变化思想的内在相通 ● 法家
韩非:法家“法术势”合一,继承了荀子的性恶论
● 如果你是当时的王,你会选择哪家学说?为什么?
● 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 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 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衡,以攻伐 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 者不合。
子曰:“仁者爱人。”
“克己复礼为仁。……非 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 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朴素辩证法:祸兮,福之所倚;福兮, 祸之所伏
● 政治观点:“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 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 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 相往来”。
大变革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社会
一、教学背景
(一)课标
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 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 运动的必然性;
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 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 的局面及其意义。
(二)学情
初中《历史与社会》
高中历史应在初中 知识的基础上,分析百 家争鸣的内涵及历史意 义,建构社会变动、百 家争鸣和战国变法之间 的内在历史逻辑关系。
小组选定一个学者,阅读材料回答:
• 你所在学派主要观点是什么? • 你如何看待孟子的观点? • 捍卫学派,抨击你不认可的学派。
墨子
庄子
荀子
韩非子
碰撞
●儒家与墨家: 关于爱人思想和礼仪的冲突 ●儒家与道家: 坚守旧的规则;重视变化 ●儒家思想内部: 孟子和荀子,关于性善、性恶 ●道家、法家与儒家 严刑峻法;自然无为;仁政
(三)资源
教学资源: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各版本教材
参考资源: • 基本文献:《论语》、《孟子》、《韩非子》、
《史记》等 • 专著:冯友兰《中国哲学史》、钱穆《国史大
纲》、 列文森《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等 • 论文:知网相关论文
二、教学主题:《大变革时代》
时代 变局
经济领域: 铁犁、牛耕 水利工程 井田制瓦解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秦:商鞅 变法
燕:乐毅 变法
魏:李悝 变法
韩:申不 害变法
楚:吴起 变法
齐:邹忌 变法
李悝变法
● “食有劳而禄有功”,废除官爵世袭制。 ● “尽地力之教”,增加田租收入。 ● 平籴(di)法,稳定农业经济。 ● 创设《法经》,维持社会秩序。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 叔座为中庶子。
历史解释
史料实证
家国情怀
四、教学过程
1.时代变局
大 变
革 2.应变而鸣
时 代
强 3.变法图
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苏格拉
迦
摩尼
雅斯贝尔斯: 《历史的起
源与目标》 公元前500
年前后
扁鹊
荀子
管仲 孙子
李悝 韩非
孔子 墨子 孟子
庄子
李斯
老子
鬼谷子
屈原
“ 封 建 亲 戚 , 以 藩 屏 周 《。 ” 左
——《孟子·离娄上》
●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 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 存亡,故其轻重如此。民为贵, 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章句下》
● 公元前353年,桂陵之战,魏败于齐。 ● 公元前341年,马陵之战,魏太子魏申被齐军俘虏而死。 ● 公元前340年,秦国的商鞅领兵攻魏,俘魏大将公子卯。 ● 公元前330年,魏割河西地于秦。 ● 公元前328年,又割上郡十五县于秦。 ● 公元前323年,楚使柱国昭阳领兵破魏军于襄陵。
梁(魏)惠王会不会接受孟子的观点?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
●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 者有之。
●杨朱(道家)、墨翟(墨家)之言盈天下。杨氏为我, 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 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吾为此惧,闲 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 思考:孟子为何而“辩—”—?《孟子·滕文公》
●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 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 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 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 传》
●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 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 循礼者不足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