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资产减值准备的困境、成因及对策【摘要】:资产减值是现代会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随着新《企业会计准则》于2007年1月1日率先在上市公司实施,在这场会计准则的历史性变革中,资产减值准备变革理所当然成为了理论界备受关注的焦点。
因此,本文通过对资产减值准备的困境进行解剖,分析了其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资产减值准备;困境;成因;对策《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请求,合理地预计各项可能产生的丧失,对可能产生的各项资产丧失计提资产减值筹备。
”该规定无疑对企业避免不良资产,进步资产质量,从而进步会计信息质量起到了宏大的推动作用。
但由于种种原因,该规定也为企业在必定领域内把持会计利润、进行盈余管理留下了空间。
本文着重分析资产减值筹备所面临的困境、成因及对策。
一、“资产减值筹备”所面临的困境资产减值筹备是对可能产生的资产丧失计提的,这种“可能”赋予企业较多的职业断定权利,易随管应当局的意图而变动,为企业的盈余管理或违法行动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1)为了粉饰经营事迹、夸张当年利润或少报当年亏损,不提或少提减值筹备。
(2)为了规避税收而多提筹备以降低当年利润。
(3)为了调节年度利润和均衡股利分配,通过转变资产减值筹备的计提,转回、核销的时间来调节不同会计期间的利润。
(4)为了掩盖以往年度的不真实,通过“八项筹备”进行巨额冲销。
如以前年度断定了虚伪的收入或收入的确认违背了有关规定而导致应收款项的长期挂账,现通过“坏账筹备”进行冲销。
又如以前年度控股企业为了给上市公司输送利润,向上市公司高价购入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股权等,现又通过“固定资产减值筹备”、“无形资产减值筹备”、“长期投资减值筹备”、“短期投资跌价筹备”等对这些不实的高价资产进行巨额冲销。
(5)上市公司在持续亏损的边沿,为了回避ST或PT处理,而采用“八项减值筹备”来自欺欺人,将潜在或历史上亏损一次性特别处理,将亏损累计在一年,回避持续三年亏损被处理的问题。
(6)为违法行动大开方便之门。
如关联企业间的应收款项已全额计提了“坏账筹备”,将来又收回时,就可通过转移资金,不进行会计处理。
二、成因分析通过以上所列举的情况可看出,资产减值筹备已成为新的会计造假工具,它严重地影响了会计信息质量,侵害了宽大投资人的利益。
追其根源,既有会计理论、会计实务的缺点,亦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具体分析如下:1、资产减值确认标准的多重性。
从我国《企业会计制度》的相干条文中可看出,八项资产减值确认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断定标准,即存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采用了永久性标准(即请求只对永久性的资产减值进行确认),应收款项、长期投资和在建工程采用了可能性标准(即请求对可能的资产减值予以确认),只有短期投资和委托贷款采用了经济性标准(即请求对资产负债日产生的任何资产减值进行确认)。
由于永久性标准和可能性标准利用中很难断定哪些是永久性减值,哪些是暂时性减值,对会计人员的断定分析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请求,给企业管应当局粉饰财务状态和经营成果供给了可能。
2、资产减值确认方法的多样性。
资产减值的确认方法,可以按单个资产、资产类别、全部资产、现金产单位等方法进行。
资产减值的确认方法不同,其成果也不同。
国内外现行会计实务中,也常给企业必定的选择权,如在我国《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应收款项、短期投资的减值确认就既可按单个资产计提、也可按资产类别计提、亦可按全部资产计提;对存货的减值确认,可按单个资产计提、也可按类别计提,也可按现金产出单位的方法计提。
由于确认方法的多样性,主观因素和不断定因素较大,企业管应当局就可以通过机会主义的会计政策选择,供给虚伪不实的财务信息,误导应用者。
3、可收回金额盘算的复杂性。
“可收回金额”的盘算是资产减值筹备计提的前提,只要可收回金额低于资产的账面价值,其差额就是减值筹备的应提金额。
《企业会计制度》对“可收回金额”的解释为:“资产的销售净价与预期从该资产的持续应用和应用寿命结束时的处理中形成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简称‘应用价值’)两者之中的较高者”。
对于“销售净价”又有不同的认定方法:(1)以资产负债表日前后成交销售合同价的平均值扣除预计的直接销售费用后的金额,作为计提减值筹备时的销售净价;(2)如果没有成交合同价,但存在生动市场,则销售净价为市场价格扣除应分摊销售费用后的金额;(3)如果当前市场价格也不易获得,则最近时代的交易价格可认为估计销售净价供给基础。
“应用价值”的盘算更为复杂,通常的盘算程序和方法如下:(1)测算持续应用所产生的现金流入。
(2)测算通过资产持续应用产生现金流入而必须开支的维修保养费用。
(3)在资产应用寿命结束时处理该项资产而收回(或支出)的现金净流量。
(4)采用适当的折现率分辨对上述未来现金流量进行折现。
(5)盘算应用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净额。
由此可见,在断定每一资产项目标可收回金额时,需要大批运用估计和断定的程序,给企业在必定限度内把持利润留下了空间。
4、会计核算方法的可选择性。
会计核算方法不同,其所计提的筹备也会不同。
比如,在计提坏帐筹备时,有些采用帐龄分析法,有些采用应收帐款余额法(百分比法),有些企业采用销售额百分比法,即使对于雷同的期末应收款项余额,不同的方法计提的坏帐筹备差别是比较大的。
又如,存货价值的核算,可以采用先进先出法、落后先出法、个别计价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而在原材料价格趋涨、且比重较大的生产企业,存货采用落后先出法,其影响就可能会比采用其他方法受计提存货跌价筹备的影响要小一些。
因此,管应当局可通过对会计政策的合理选择进行利润把持。
5、会计制度的不合理性。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规定:“法定资产重估增值应作为‘资本公积’处理;对资产减值一律作为费用或丧失确认”。
这不符合国际惯例的请求,亦容易让企业通过资产重估价增值、减值等业务把持进行盈余管理。
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60条指出:“重估价资产的减值丧失应在损益表中确认为一项费用。
但是,在重估价资产减值丧失没有超过该资产的重估价筹备的领域内,减值丧失直接冲减重估价筹备”。
可见,国际会计准则在资产减值确认问题上,考虑了资产的账面价值为重估价值这一特别情况,避免了企业的利润把持。
6、会计处理的复杂性。
资产减值筹备的计提涉及大部分资产项目,如应收款项、存货、长期投资、短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且其明细种类繁多,金额宏大;资产减值筹备的计提、转回、核销等会计处理复杂,错记、漏记的概率较大。
7、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程度不高。
当前我国大多数的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缺乏必要的职业断定能力,对资产减值的会计业务不熟悉,在资产减值筹备的计提、转回、核销等会计处理上容易产生主观上或客观上的毛病,从而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人员由于缺乏必要的职业道德,在会计处理过程中,容易受权势和利益的驱动,不能真实地反响企业的财务状态和经营成果。
三、戒备对策1、完善会计制度,谨慎断定企业的专业断定领域和谨慎赋予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权。
由于公司治理结构、会计准则的不完善以及会计信息市场的不完备,会计政策选择权的存在具有必定的必定性。
国外研究也表明,赋予企业必定的会计弹性,便于企业通过专业断定和会计选择向市场传递公司的特有信息,从而可以降低准则的实行成本。
但是,我国资本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的发展时间毕竟还很短,市场主体,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投资者都还很不成熟,在这种还不很成熟的市场上,实行一种成熟市场的会计制度,可能成本很高。
许多实证研究成果也已创造许多面临“报表”压力的企业并没有正确运用《企业会计制度》赋予的会计选择权,而是将其视作了利润把持的机会,违背了资产减值会计相干规定的初衷,造成了股票市场资源的毛病配置。
因此,目前适当限制企业专业断定领域和对会计政策的选择权是完整必要的。
如在资产减值的确认标准上,应尽量采用经济性标准;在资产减值的确认方法上,尽可能采用单个资产确认减值的方法;在资产减值核算上,应尽量减少或取消备选方案。
2、加强对资产减值筹备的审计。
由于资产减值筹备项目具有内容特别、金额较大、性质敏感、情况复杂等特点,在该特别项目标审计实务过程中,应由专业理论知识比较扎实,执业经验较为丰富的注册会计师编制审计打算及相应的审计工作底稿,并加强该项的本质性测试工作,具体如下:(1)评价资产减值筹备所根据的材料、假设及计提方法,索要断定资产可收回金额所根据的市价或其他数据及其材料起源。
(2)检查前后各期资产减值筹备提取方法是否一致。
(3)复核资产减值筹备各项盘算的正确性,重要是资产减值筹备的计提、转回、追溯调剂和核销等四个方面。
(4)断定资产减值筹备的披露是否适当,是否有按规定填报“资产减值筹备明细表”。
当注册会计师根据审计证据所估计的各项资产减值筹备与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列示有差别时,应断定差别是否合理。
如认为差别不合理,注册会计师应提请被审计单位调剂;如被审计单位拒绝调剂,注册会计师应视其重要程度,出具保存或否定的审计意见;当缺乏客观数据或存在重大不断定性时,注册会计师无法断定被审计单位计提资产减值筹备的合理性,应当出具保存意见或拒绝表现意见的审计报告。
3、进步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程度,加强他们的职业断定能力。
(1)加强会计人员专业知识的学习。
从1993年《企业会计准则》提出“坏帐筹备”到2001年《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八项减值筹备”,资产减值筹备的计提领域、计提方法、会计处理等都产生了很大的变更,这就需要会计人员不断更新知识,努力进步业务能力和会计理论程度,以确保在从事会计实务操作时能正确利用规矩,使会议报告披露的信息科学、可比、客观和真实。
(2)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导。
由于在资产减值的确认标准、确认方法和“可收回金额”的盘算上,需要运用较多的职业断定,只有进步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其断定成果所产生的会计材料才干客观、公平地反响会计主体的财务状态和经营成果,不受权势和偏见的影响。
参考文献[1] 《企业会计准则讲解》研究组。
企业会计准则讲解[M].北京:北京科学技巧出版社,2001.[2] 孙彦丛,柯大钢。
试析资产减值筹备的审计风险及其戒备[J].北京:上海会计,2002,(2):10-13.[3] 邵天营。
我国资产减值的会计确认[J].财会通信,2002,(1):8-12.[4]周忠惠,罗世全。
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研究[J].会计研究,2000,(9).[5]汤健。
论资产价值的保值补偿[J].会计之友,2003,(1).[6]葛家澍。
市场经济下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7]周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