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吨的认识》教案教学设计
课题:认识吨
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1吨的概念,培养用吨这个单位估计物体质量的能力。
2.知道并掌握1吨=1000千克,学会吨和千克之间的换算方法。
教学重点:
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1吨=1000千克,学会吨与千克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形成印象。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1.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吗?指名两位同学说一说故事的大概情况。
并加以鼓励与表扬。
2.教师重新讲述曹冲称象这个典故。
3.指出:象计量石头等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不用千克作单位。
今天我们就一块学习另一个比千克还大的质量单位——吨。
二、交流共享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
口答:6千克=()克8000克=()吨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评价。
(1)课件出示10袋100千克的大米。
谈话:一袋大米重100千
克。
你平常见过这样的一袋大米吗?提过它吗?提过的说说感受。
学生回答,交流感受。
课件演示,一袋袋地数,学生跟着100千克、200千克地数。
提问:每袋100千克,10袋多少千克?(板书:1000千克)指出:1000千克就是1吨,即:1吨=1000千克。
(板书:1吨=1000千克)
(2)试试看:出示问题4吨=()千克7000千克=()吨3吨500千克=()千克4500千克=()吨()千克
指名回答,教师给予肯定与表扬。
(3)数字游戏,捞朋友。
出示课件,让学生连上合适的重量单位。
集体评议。
2.结合实际,进一步认识吨。
、
(1)师:课前我们测量了自己的体重,你的体重是多少?(指名回答)教师请体重大约是25千克的同学站起来。
谈话:三年级的小学生大约重25千克,4个学生的体重约是100千克。
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把这4个学生都压在你身上,感觉怎么样?100千克重不重?想象一下,如果把40个学生全都叠在你身上,会怎样?1000千克重不重?提问:估算一下,小组里所有同学的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全班同学的体重呢?全班同学的体重相加,有1吨吗?学生进行估算,并汇报。
(2)实物出示装有10千克水的水桶,指名上来掂一掂。
提问:觉得重吗?这是10千克的水,10桶这样的水是100千克,多少桶这样的水是1吨?(3)小结:称比较重的或大宗的物品,通常用吨
作单位。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2页“想想做做”第1题。
指导学生看图,让学生说说一袋水泥重50千克,80袋水泥重4000千克;也就是4吨、
2.完成教材第22页“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吨与千克的单位换算,交流时,说说自己思考的过程。
3.完成教材第22页“想想做做”第6题。
让学生齐读,并说说从题中得到哪些信息。
提问:机器的重量到底有没有超过卡车的载重量了呢?学生完成后,展示学生的不同解法。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