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与方向(一)(例1)》教学设计学习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2页例1。
学习目标:1、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2、在合作、交流的活动中,培养学生辨别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在辨认方向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学习难点: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描述方向。
学习准备:学习过程:《位置与方向(一)(例2)》教学设计学习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3页例2。
学习目标:1、使学生在平面示意图上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看平面示意图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根据描述的物体的方向,确定物体的位置。
2、在合作、交流的活动中,培养学生辨别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在辨认方向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认识平面图上的东、西、南、北。
学习难点:运用指向“北”发现信息,解决问题。
学习准备:学习过程:《位置与方向(一)(例3)》教学设计学习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7页例3。
学习目标:1、使学生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2、借助各种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正确应用数学的意识。
学习重点: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
学习难点:培养学生正确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学习准备:学习过程:《口算除法》教学设计学习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12 页例2、例3及“做一做”。
学习目标:1.经历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和几十几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的探究过程。
2.掌握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可转化为表内除法的)、几十几除以一位数(每一位都能除尽)的口算方法,能准确口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表达能力,并培养学生一定的解题策略。
学习重点:掌握口算方法,能准确口算。
学习难点:理解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和几十几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的算理。
学习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等。
学习过程:800÷2=900÷3=8000÷2=9000÷3=二、合作探究1.探究120÷3的口算方法。
(1)独立学习。
指名读例2。
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信息?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应该写什么算式?(板书:120÷3=)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呢?想一想:应该怎样口算?可以自己小声说一说,如果不会算,还可以用小棒摆一摆、分一分。
(2)交流探讨。
先让学生四人小组内交流,再全班汇报。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生1:我这样想的,100张是10沓,加上20张的2沓,一共是12沓。
将它们分成3份,每份里4沓,就是40张。
(课件演示。
)生2:我是这样想的:120是12个十,12个十除以3等于4个十,所以120除以3等于40。
(板书:12÷3=4,120÷3=40)生3:我是先不看120末尾的那个“O”,先算12除以3等于4,再在4的末尾添上一个“O”,所以120除以3等于40。
师:为什么计算了12除以3等于4后,你要在“4”的末尾添上一个“o”呢?生3:因为120是12个十,12个十除以3,得到的是4个十,所以“4”的后学生讨论交流并回答问题。
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判断等活动,培养学生一定的解题策略和推理能力生1:我是这样想的,66张就是6沓加6张。
将6沓分成3份,每份里2沓,再将6张分成3份,每份里2张,合起来就是22张。
(课件演示。
)师:请大家按他说的方法,摆一摆、分一分。
生2:我是想22乘3等于66,所以66除以3等于22。
生3:先把66分成60和6,分别除以3后,得20和2,再相加得22。
(板书:60÷3=20,6÷3=2,20+2=22)(5)引导小结。
师:仔细观察第三种方法,想想刚才摆小棒的过程,你能发现这两种方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吗?试一试。
90÷3=40÷2=80÷4=30÷3=96÷3=46÷2=84÷4=36÷3=师:比较每组上下两题有什么不同?说一说第二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应该怎样口算?小结:都是“先分后合”把几十几分成两部分:整十数和一位数,分别除以几再相加。
将新问题转化为旧知解决。
三、巩固应用1.红红苹果谁来摘。
以学生抢答形式完成,注意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口算方法。
2.小小羊儿快快跑。
学生进行思考、解答。
通过习题的演练,让学生将知识点进一步应用到实际解决问题当中。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学习后你有什么收获?学生思考并回答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笔算除法》教学设计学习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15~16 页例1、例2。
学习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索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过程,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
2.掌握一般的笔算方法和竖式的书写方法和格式。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学习重点: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竖式的书写格式。
学习难点: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
学习准备:课件等。
学习过程:环节预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复习导入1.出示情境图,问题: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学生用口算方法计算,引出问题:“应该怎样笔算呢?”学生思考复习上节课所学知识,对引入本节课学习知识有重要作用。
二、合作探究1.出示笔算方法。
左边出示小棒示意图,右边出示笔算竖式,每一步都相对应,让学生理解到真正的结合,要清楚知识到底是怎样来的。
2. 提出问题“四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左边出示小棒示意图,右边出示笔算竖式,每一步都相对应,每一步的数字表示的是什么意思,代表的是什么。
3、验算没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当没有余数时,可以用商和除数相乘来验算。
让学生进行验算,验算后可与原题进行对比,检验结果。
学生讨论交流并回答问题。
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索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过程,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三、巩固应用1.算一算,想一想。
2. 数学小诊所。
判断笔算竖式是否计算正确。
3. 解决问题。
学生进行思考、解答。
通过习题的演练,让学生将知识点进一步应用到实际解决问题当中。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学习后你有什么收获?学生思考并回答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整理和复习》具体内容和教学建议编写意图(1)本单元的“整理和复习”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二是用除法解决问题。
(2)在计算的整理部分,以师生对话的形式提示教师采用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学生自主进行总结概括,整体把握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
(3)解决问题的整理部分,提供了三个数据特点和解答需求各不相同的实际问题,在学生掌握了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口算、笔算和估算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灵活选择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1)引导学生用关键词进行提炼概括。
在学生回顾、总结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用关键词进行提炼概括,使计算方法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关键“触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学生讨论出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将计算法则概括为从“高位除”“商对正”“余数小”三条。
通过简练的词语,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2)培养学生灵活选择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解决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是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的方面。
教材提供了可应用不同方法解决的问题,在学生独立解答后,可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反思“在解答以上问题的过程中,你选择了什么样的计算方法?为什么?”使学生发现:第(1)题根据数据特点,用口算就可以解决;第(2)题根据问题需求,用估算解决就可以;第(3)题则需要通过笔算得出精确的结果。
培养学生根据不同的问题需求和数据特点,灵活选择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编写意图(1)练习七共安排了7道习题,是配合整理和复习的内容,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复习巩固。
第1~4题是巩固计算知识;第5~7题是灵活应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
(2)第1题是计算练习。
在表格中设计了三个层次的要求:通过观察先估计出商的位数,再进行估算,最后精算。
复习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灵活计算的能力。
(3)第2题,通过新颖的形式训练学生估算的技能。
(4)第3题和第4题,采用学生熟悉的形式,进行相应的一步、两步计算练习,巩固所学的计算知识,形成技能。
教学建议(1)注意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本单元结束前,通过复习和练习,一方面要使口算和笔算达到熟练,另一方要结合学情找出平时容易出错的地方加以补充训练,达到课程标准正确率和运算速度的要求。
对于达不到要求的学生,要帮助他们找到出错的原因,并加以辅导,力求让全部学生达标,为今后的学习作好准备。
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是:一位除两位数口算,3~4题/分;一位数除两位数和三位数笔算1~2题/分。
应把握好评价的尺度,不作过高要求。
(2)善于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在完成第1题、第3题和第4题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比赛,对能又对又快完成的学生予以鼓励,通过颁发“红花”等形式,激励学生正确、迅速地完成计算任务。
(3)对学生推理能力的要求要适度。
第1题中求“商的位数”及第2题都不是要求学生计算,而是通过推理得出结论。
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练习估算。
对完成有困难的学生应给予一定的帮助,如做完第2题后,可让做完的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思考过程,教师同时板书出商的首位,对首位相同的可进一步板书出个位,帮助学生理解和判断。
编写意图(1)第5题,通过对话和插图呈现了丰富的信息,提出了需要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
培养学生选择合适的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2)第6题与例9相似,都是求“够不够”的问题。
解题策略十分多样,在锻炼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多样化的解题策略。
(3)第7题以统计表的形式呈现条件,让学生解决“求平均”及“比多少”的问题。
在培养学生灵活选择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建议本页的练习题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都比较多样,在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重点应组织学生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让学生体会多样的解题策略及不同的思维方法。
例如,在完成第5题后,可以让学生结合第(1)题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析问题的。
有的学生可能采用的“分析法”,从问题“4天卖了多少钱?”人手思考,根据已有的经验想到:“卖的总钱数=每根的价钱×卖的根数”这一数量关系;然后去找相关的信息,“每根的价钱”在题目中能够直接找到,但是“根数”没有直接给出,只有“8箱”的数据,还要再去图中找到“每箱30根”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