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陕南移民搬迁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陕南移民搬迁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陕南移民搬迁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解决好陕南移民搬迁中出现的经济问题是实现陕南移民搬迁目的和促进陕南移民搬迁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环节。

该文以陕南丹凤县为实地调研对象,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从资源开发、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农产品营销、人才培养和农民工培训等方面,对丹凤县移民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解决对策。

为化解丹凤县移民搬迁中遇到的各种经济社会矛盾,进一步做好丹凤县移民搬迁工作提供参考。

Abstract Solving economic problems arising from the Southern Shaanxi immigrant relo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to realize the purpose of Southern Shaanxi immigrant relocation and promote immigrant relocation carried out smoothly. Taking Danfeng Coun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based on the deep investigation,the paper analyz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from the resources development,economic growth,industrial structure,agricultural product marketing,talent cultivation and training of migrant workers,and other aspects,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in order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s for dissolving the Danfeng County immigrant relocation in a variety of economic and social contradictions.Key words Southern Shaanxi immigrant relocation;economy problems;countermeasures;Danfeng Shaanxi陕南移民搬迁是一项规模巨大的战略工程,涉及防险避灾、扶贫、城镇化和生态环境建设等许多内容。

其中,解决好大规模移民搬迁中当地农业用地流转、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就业、产业发展与结构调整、资源开发利用等经济方面问题更是关系到移民搬迁效益与后续工作推进的重要问题。

对移民搬迁中的经济问题,大部分学者都是针对移民搬迁后的生产、就业和收入等问题进行研究[1-6]。

该文针对陕南移民搬迁规模大的特点,从移民搬迁与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的视角出发,以陕南丹凤县为例,通过对丹凤县移民搬迁状况进行广泛深入的实地调研,结合丹凤县经济发展现状,就丹凤县移民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进行探讨,为管理决策部门进一步做好丹凤县及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作,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 丹凤县移民搬迁概况丹凤县属于陕西省东南部商洛市管辖区,地处秦岭东段南麓,因县城襟带丹江,背依凤冠山而得名,县城距省会西安170 km,西合铁路、沪陕高速和312国道东西贯通全境。

全县辖16个镇208个村(社区)1 82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0.2万人,总面积2 438 km2,有耕地1.53万hm2,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土石山县。

丹凤县也是国家秦巴山区集中连片开发的重点县。

本着“迁的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总原则,在陕西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结合城乡统筹发展,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以及生态移民、扶贫移民搬迁计划。

2011—2020年,全县规划陕南移民搬迁2.36万户,9.32万人,辖区16个镇都存在需要搬迁居民,规划用地366.67 hm2,项目总投资27亿元。

截至目前,在优惠政策及农户近年来经济收入提高的作用下,已有2 100多户农民顺利迁出,住上了宽敞舒适、整洁明亮的移民安置房。

然而据实地调查发现,农户迁出后除了住房、吃水、用电等生活条件改善外,经济条件未得到显著改善,甚至在远离耕地后,导致以种植业为生的农户日常生活陷入困境。

经济社会矛盾日益突出,阻碍了移民工作的进程,而移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确保移民区长治久安的迫切要求,也是移民区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

如果后续产业问题处理不好很有可能出现移民返贫问题。

因此,后续的产业发展至关重要,它是解决长期生计和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推动陕南移民继续的基础,也是改变陕南地区贫困面貌的最优渠道。

2 丹凤县移民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2.1 优势资源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2.1.1 旅游资源开发滞后。

丹凤县历史文化深厚,有各类文物231处,尤以汉“四皓墓”、金代“二郎庙”、清“船帮会馆”、“武关要塞”等人文景观出名。

当地地形崎岖,气候条件优良,森林覆盖率很高,生态环境优越,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都很丰富,仅优良级(3~5级)旅游资源单体就有10处[7],而目前A级景区只有2个3A景区。

虽然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小,旅游业发展落后。

2.1.2 水资源没有充分开发利用。

丹凤县境内的“一江三河”(即丹江、武关河、老君河、银花河)开发潜力较大。

如今丹凤县只有几个小型水库,利用的规模小,没有使水资源在灌溉、发电、养殖、旅游等方面发挥其最大利用价值。

2.1.3 没能发挥林特产资源优势。

丹凤县地处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区,经济林种类繁多,林特产品资源丰富,据不完全统计,约1 000余种,山中核桃、板栗、柿子等经济林种成片分布,各种木材、竹材广泛分布。

包括山茱萸、天麻、五味子在内的250余种药材分布广泛,木耳、香菇等菌类产品数量可观。

可是,由于技术、资金的限制,林特产资源的开发没能形成一定的规模,对促进经济发展贡献小。

2.1.4 矿产资源开发中科技含量低。

全县探明的矿产资源有38种,储量较大的有铁、铜、锑、钒、铀、石墨、云母、石灰石、硅线石等。

产地遍布全县各个乡镇。

特别是铁矿,储量30万t左右,现已建成日处理50 t原矿,年产1万t 精粉,具有较好的开发利用前景。

目前,技术因素的限制,导致矿产的开发利用过于粗放,存在高耗能、高污染等问题,不利于矿产资源的有效利用。

2.2 移民经济发展方式落后2.2.1 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丹凤县经济粗放主要表现在生产技术水平比较低,生产管理比较落后,尽管强调高投入,但结果却是低产出、低效益。

目前在丹凤县农业生产中普遍存在着粗放的特点,在实地调研中发现,只在山间的河道两岸有小面积的平坦土地,其余都是险峻的石头山。

然而就整个丹凤县来说,“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现实情况下,可耕种的土地非常少,大型的现代机械难以在此得到应用。

在有限的土地条件下,由于移民搬迁的实施,青年人外出务工,家中土地留给老人或将土地撂荒,虽然有许多人从事农业生产,有肥料的大量投入,可技术和管理都很落后。

又因为当地水利设施不完善,农业发展靠天吃饭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且处于季风气候区,旱涝频发,导致农产品的产量低下。

特别是此地特产的生产,例如菌类的开发活动中繁琐的种植和收获都是纯手工进行的,周期长,投入的成本、劳动力甚多,见效却很慢,生产效率非常低。

此外,经过之前的移民所形成的肉鸡、肉猪的集中饲养,初具规模,传统的饲养法只是单纯的通过加大饲料量来提高畜种数量和质量,而没有考虑到畜种的改良才是治本之策。

农业经济发展粗放难以适应日益繁荣的市场经济。

2.2.2 生产方式单一,产业结构不合理。

在实地走访调查中了解到,丹凤县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是依靠各类农业收入,和农民工的劳动力输出(即外出务工)。

丹凤县大约有50%的农民在外务工,青壮年农民移民后到达新的移民点远离自家土地,无法务农而成为剩余劳动力,又没有一技之长,只好外出务工,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重工业发展落后,县上仅有的几家工厂由于资金、技术的限制而缺乏活力,处于停滞半停滞状态;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在丹江漂流劳动下的服务业还不成熟,经济贡献小且第三产业所对应的各行各业发展都很缓慢。

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过大,第二、三产业发展很差,产业结构严重不合理,没有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2.3 农产品的品牌营销战略缺失21世纪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品牌的竞争。

品牌具有象征性,品牌代表着一个企业和产品,通过好的产品的成功而提高品牌的影响力,并可凭借此品牌实现其他产品的知名度;品牌具有持久性,它表现在树立和维护一个品牌往往凝聚着几代人的心血,但品牌一旦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良好形象,品牌效应也会比较长久;营利性,由于优秀品牌本身就是对客户的保证,它是一种信誉,可以给企业带来无限商机,是企业的无形资产[8]。

当地农产品缺乏品牌,如果继续按照传统方式经营,小规模种植然后在集市上售出,这样周而复始,根本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难以获得很好的经济收入。

即便是优秀的农产品如果没有营销战略作为后盾,不依靠品牌的力量,市场竞争力也较低。

2.4 高端人才匮乏的同时大量普通劳动力剩余丹凤县地处偏僻的秦岭山区,经济和教育事业落后,缺乏高素质人才。

加之工作条件以及待遇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使得本地区人才流失,又无法吸引外地人才的到来。

此外,当地青壮年农民移民后远离土地,成为剩余劳动力,可他们接受教育有限,缺乏基本劳动技能,当地一些工厂、企业无法提供足够的职业岗位。

因此,他们去往杭州、延安、榆林、新疆等地打工,在工矿企业、收棉企业部门或服务行业,从事单纯的体力劳动。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很难在大城市立足。

3 进一步促进丹凤县移民经济发展的措施3.1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发挥资源的经济价值3.1.1 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

丹凤县旅游资源丰富,自然和人文资源组合状况良好;距离古都西安大约170 km,驱车约3 h即可到达,因此丹凤县拥有广大旅游的客源市场;而且312国道、沪陕高速和西合铁路横贯全境,交通非常便利。

可是,与旅游业所配套的相关服务业发展滞后。

目前应加快生态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发展星级大酒店、特色餐饮服务业、旅游纪念品等旅游硬件。

特别要深挖和发展丹凤县一批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商业街,研发旅游纪念品和工艺品,提高旅游的综合服务功能和综合经济效益[9]。

同时应该加强宣传其优秀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力度,让在丹凤以外的人们知道丹凤的独特景观,吸引国内外游客来丹凤旅游、休闲度假、学习考察,从而增加当地人的经济收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3.1.2 加大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