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二(闭卷)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二(闭卷)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二(闭卷)《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A. 劳动者的素质B. 科学技术C. 生产管理D. 生产工具2、区分生产关系基本类型的标志是( )A. 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或方面的相互联系B. 产品的分配方式C.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D.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3、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 )A. 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B. 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C. 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D. 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4、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的总和, 这个“总和”是指( )A. 社会中现有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B. 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和环节的总和C. 一定的生产力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D. 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的总和5、上层建筑是推动还是阻碍社会的发展取决于( )A. 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B. 它是否同自己的经济基础相适合C. 它本身的各个部分是否协调D. 它是否与经济基础存在着矛盾6、我国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A. 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观点B. 共产主义的道德和理想C.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D.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7、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A. 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B. 具有历史的继承性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 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8.“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 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这句话揭示了( )A. 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 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D. 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9.社会分裂为阶级的根本原因是():A. 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使用暴力的结果;B.产品分配的结果;C.在生产中出现了指挥者和执行者的结果;D. 出现了剩余产品和私有制的结果。

10.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A. 生产力的发展B. 生产关系的C. 社会形态的更替D. 科技的进步11.社会革命根源于()A. 人口太多B. 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C. 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D. 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12.“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这种看法是()A、宿命论观点B、机械论观点C、历史循环论观点D、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二、多项选择题1、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是()A、根本经济制度的改革B、根本政治制度的改革C、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某些方面和环节的改革D、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某些方面和环节的改革2、下列各项属于上层建筑的有()A、图书馆B、法院C、大学D、军队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表现在()A、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B、它决定了社会的基本面貌C、它是社会制度变革的根本力量D、它规定了社会制度的性质4、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A、地理环境B、人口因素C、生产方式D、国家政治制度5、马克思说:“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 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 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 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 是决不会出现的。

”这段话说明( )A. 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B. 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的成熟C. 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 当它还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时, 是不会灭亡的D. 社会形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6、生产关系的客观性是指( )A. 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关系B. 人们不能随意创造或消灭某种生产关系C. 生产关系是社会有机体中客观实在的组成部分D. 生产关系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7、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 因为( )A. 它能引起劳动对象的变革, 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B. 它属于上层建筑C. 它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D. 它可以提高管理效率8. 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 主要表现在( )A.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变化与发展B.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C.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具有反作用D.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包括自然科学9.阶级的实质是()A. 经济收入不同的社会集团B. 政治思想不同的社会集团C.一个社会集团占有另一个社会集团的劳动D.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剥削和被剥削关系10.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是()A. 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B. 指出阶级斗争的长期性C. 论证了阶级的存在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D. 说明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11. “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气去安排它的葬礼呢?”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A. 抹煞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B. 否认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C. 否认历史观上的决定论原则D. 否认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12.“劳动创造了人”的基本根据是()A、劳动使人们结成了社会关系B、劳动创造了生产工具并使猿手变成了人手C、劳动推动语言的产生和发展D、劳动使人的意识得以形成13.唯心史观的错误是()A、否认阶级斗争B、否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C、否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14.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是()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5. 认为“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的观点,属于()A、唯心史观B、宿命论C、英雄史观D、唯物史观E、群众史观16. 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观点,它的主要内容有()A、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B、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D、一切向群众负责17.、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是()A、承认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B、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C、没有考察人们历史活动地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D、没有客观地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三、简答题1、简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3、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4、生产力的内涵与特点是什么?5、简述唯心史观的不同形式及其根本缺陷。

6.简述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7.简述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8.简述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9..什么是人民群众?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四、论述题1、试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及其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指导意义。

2、为什么说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3、根据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我们应当如何深化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4、怎样正确认识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历史选择性的关系?5 . 论述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五、材料分析题1. 阅读下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 回答历史唯物主义有关原理:[ 材料1] 劳动资料的使用和创造, 虽然就其萌芽状态来说已为某几种动物所固有, 但是这毕竟是人类劳动过程独有的特征, 所以富兰克林给人下的定义是a tool making animal , 即制造工具的动物。

动物遗骸的结构对于认识已经绝迹的动物的机体有重要的意义, 劳动资料的遗骸对于判断已经消亡的社会经济形态也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各种经济时代的不在于生产什么, 而在于怎样生产, 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

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 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

( 摘自马克思: 《资本论》)[ 材料2]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 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 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 相反, 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 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 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 发生矛盾。

于是这些关系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

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 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在考察这些变革时, 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 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 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 简言之, 意识形态的形式。

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 同样, 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 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 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 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 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 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 是决不会出现的。

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 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 任务本身, 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 才会产生。

(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卷)[ 材料3]新的社会思想和理论, 只有当社会物质生活发展已在社会面前提出新的任务时, 才会产生出来。

可是, 它们既已产生出来, 便会成为最严重的力量, 能促进解决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所提出的新任务, 能促进社会前进。

在这里也就表现出新的思想、新的理论、新的政治观点和新政治制度所具有的那种伟大的组织的、动员的和改造的意义。

新的社会思想和理论所以产生出来, 正是因为它们为社会所必需, 因为若没有它们那种组织的、动员的和改造的工作, 便无法解决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中已经成熟的任务。

新的社会思想和理论既已在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所提出的那些新任务基础上产生出来, 便能扫除障碍, 深人民众意识, 动员民众, 组织民众去反对社会上衰颓着的势力, 因而推动着推翻社会上正在衰颓而阻碍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势力。

于是, 社会思想、理论和政治制度既已在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社会存在发展过程中已经成熟的那些任务基础上产生出来, 便能反转来影响到社会存在, 影响到社会物质生活, 造成必要条件来彻底解决社会物质生活中业已成熟的任务, 并使这社会物质生活可能向前发展。

( 摘自斯大林: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材料4] 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 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 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 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