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从实际出发,探索创新城乡融合发展,对于经济发展欠发达地区特别是作为典型农业地区武威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建设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是探索欠发达地区和传统农业区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大实践和创新。
由于生态环境敏感以及经济基础落后,面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和传统农业区城市规模小、农村面大的现状,城乡发展始终面临经济社会的“低水平均衡”发展困境。
通过交通轴串接中小城镇群、工业集中区和农业发展优势区域,促进城乡产业、资源、设施等要素加快合理流转,实现城乡空间融合和区域生产力优化布局,以较小的生态成本换取最大的城乡发展效益,以产业聚集和要素流动同步带动城乡融合发展,以新思路新举措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具有自身特色的跨越式发展道路。
2、金大快速通道的建设,有力扩大了城市辐射带动范围和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未来我国北方地区将形成三大综合交通走廊,武威正处于打通三大走廊的枢纽地位。
不仅通过连霍高速连接省会兰州,继续成为河西走廊地区汇聚多条放射状交通走廊的中心(图2)、新疆和内地的主要交通隘口,而且还将向西南穿越祁连山连接青海西宁,向东北穿越大沙漠连接内蒙古阿拉善盟、宁夏银川。
在G30线和兰新铁路单向交通线位北侧规划建设金大快速通道,一方面积极扩展了武威向西接金昌、西宁,向东通白银、银川方向的交通走势,有助于逐步改变“河西走廊一条道(G30线)”,改善国家路网布局;另一方面更加强了武威市域内部优势资源突出、发展潜力较大地区的内部联通密度,大大提升了区域发展优势,将有效改变市域内城乡道路交通建设滞后的状况。
3、整合要素和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集中建设核心区,有利于探索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本区域也是未来多条交通线路的汇聚之地,在区域交通区位优势对比中明显形成了一个带状隆起地区(图3),成为武威市资源聚集和产业发展的优势地区。
集中优势资源,发展重点区域,促进要素流动,形成经济增长极,使城乡之间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人流快速扩大,促进城乡之间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带动城乡消费和内需扩大,使核心区成为带动区域跨越式发展的动力引擎。
4、实施城乡融合发展战略,是立足市情推进“三化同步”发展的重大实践创新。
核心区内聚集了武威市和一区一县中的主要乡镇、工业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发展潜力。
在“交通轴+葡萄串+生态绿地”总体布局下(图4),依托金大快速通道,将核心区规划范围内的8个工业园区、3个产业基地、2个现代物流中心、29个乡镇串联起来,重点建设特色产业集群和小城镇集群,加强各乡镇和产业基地之间的联系,缩短了产业园区之间、城乡之间的时空距离,改变了单个城镇服务范围的局限性,形成“市—县—镇”三级城镇化网络,为特色产业集聚和城乡劳动力的加速转移提供了重要空间组织支撑。
5、建设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是实现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大体制机制创新。
在区域内打破现有行政区划组团发展,统筹和集中布局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体育等公共资源,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通过经
济融合、社会融合、空间融合,使广大农民通过便捷的交通,享受城市公共服务。
特别是通过土地经营权规模流转、户籍等制度改革,迁入南部祁连山生态保护区大量贫困农牧民,减少农村自然村落,推进生态建设,便于形成新型农村社区,促进农民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核心区的建设,必将有力促进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融合、城市与农村融合,实现城乡共建共享和繁荣进步。
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率先建设、率先发展、率先富裕,必将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强力支撑。
目前,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建设如火如荼。
加快发展核心区现代农业,是助推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举措之一。
凉州区作为一个经济基础落后的传统农业区,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仍将处在农业产业化的快速提升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
近年来,凉州区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以水权改革为抓手,围绕节水增收这个目标,主攻设施农业、畜牧业、特色林果业和制种业等特色优势产业,通过强化政府引导,加大政策扶持,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严格水权配置,推进区域化种植,实施“主辅转换”战略等措施,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农业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但与市场农业、效益农业、现代农业的发展目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农业产业化程度依然不高。
因此,我们必须抓住融合发展核心区建设这个机遇,借势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凉州区跨越式发展的目标。
结合凉州区实际,我们要按照《甘肃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总体规划》中“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规模化种养业,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基地”的要求,以节水为中心,突出灌溉农业和绿洲农业特色,坚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与“高效特色农业培育”并举,以发展节水高效农业为目标,调整建立“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为主的大农业结构,重点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业,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和设施农业,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型。
一要按照增产增效增收的原则,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
当前,凉州区农业结构存在一些问题,就种植业结构而言,粮食作物面积大,特色高效经济作物面积小;就农业内部结构而言,种植业比例大,畜牧业、林果业比例小,这些都导致农民收入渠道单一。
还有土地流转面窄量小,使得设施农业、畜牧业、林果业等特色优势产业不能上规模。
畜牧业养殖规模小,林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滞后等等。
要想彻底改变这种不合理现状,就必须培育壮大主导产业,主攻设施农业和特色林果业,大幅度压减粮食作物、高耗水作物和低效益作物,大幅度提高以日光温室为主的瓜菜业,以暖棚养殖为主的畜牧业,以酿造葡萄、红枣、枸杞等为主的特色林果业,以玉米、瓜菜、花卉等制种为主的特色制种业在农业中的比重,促进高效节水农业发展,推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同时,突出节水高效大田农业,在高效农田节水技术推广应用和节水高效经济作物推广种植上狠下功夫。
二要注重发展特色农业,着力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
要按照“基地化建设,科学化管理,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加快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做大做强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产业带,将特色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形成特色产业化、产业特色化、特色产业规模化的格局。
并依托特色农产品,大力扶持和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努力形成“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格局。
在推动特色农业发展上,要注重抓好“三动”:首先是典型户带动。
要着力发展一批特色农业大户,使他们在种植和养殖规模、效益上都有一个新的突破,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广大农民加快特色农业发展步伐;其次是专业组织联动。
逐步建立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完善其运作机制,把散户小生产变为规模化大生产;再次是服务驱动。
着力搞好农业技术服务,积极帮助各村制订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帮助农户理清农业发展思路,通过深化驻村指导、农技人员联基地联大户等活动,进一步完善农业服务功能,提升农业服务质量,驱动特色农业发展。
三要加强科技创新与应用,提高农业发展效益。
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推进高效农业科技化,积极采用和推广现有成熟的农业科技推动农民增收,以科技促增收、促调整。
积极推广运用设施栽培技术、特色种养技术、精深加工技术、标准化生产技术和资源节约技术,创新品种,创优品质,创响品牌,增强科技对高效农业的支持能力;深入实施农产品品牌发展战略,着力创出名优品牌,继续培育做大无公害
农产品、绿色食品品牌,以品牌农产品带动农产品市场开拓和外向农业发展;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健全服务网络,提升服务水平,推动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示范园区、农村基层组织等平台,实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等的普及应用,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撑力度。
四要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培育新型农民。
构建政府推动,企业和技术服务组织拉动,专家、技术人员示范带动和农户互动的农业科技网络,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机制与服务模式;抓好各类民营服务组织建设,不断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狠抓农业信息化工程,为农户及时提供农业科技、农资、政策、法律、市场行情等方面的信息服务,指导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为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提供优质服务。
加大技术指导服务力度,广泛开展有针对性的农民技术培训,重点对种养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经济合作组织领办人等进行培训,致力于提高农业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农民创业的能力。
五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以项目建设为平台,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条件。
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综合整理、农村安全饮水等建设项目,进一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强化农业发展技术支撑,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建设,强化农业发展基础支撑,推广运用先进农机具,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建立完
善科学有效的抗灾减灾预警机制,加强农情、灾情监测,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形成农业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六要加快市场培育,搞好信息服务。
农业产业生产效益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供求关系,培育完善的市场体系,搞活流通信息,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
为此,要进一步强化农产品流通市场建设,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以特色农产品为基础,加快市场体系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和管理水平,开拓销售渠道,减少流通环节,解决农产品生产与市场脱节、销售不畅的问题。
同时,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及时沟通市场信息,使农民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及农畜产品市场供求、价格、消费心理等方面,获得及时、充分的数据和资料,以此分析和判断应该种什么、养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