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日新闻》的“战略地位与行动评价矩阵”分析组:B035 (赵星宇、何雯、陈超、戴俊梅)摘要:《朝日新闻》是日本报业巨头之一,传媒行业的身份与日本本土文化的的结合使其具有了特殊的经营方式。
本文采用“战略地位与行动评价矩阵”的逻辑框架选取若干指标对《朝日新闻》的竞争力进行定性分析。
关键词:朝日新闻传媒业战略地位与行动评价矩阵一、企业简介1879年1月25日,《朝日新闻》在日本大阪创刊,初创者为村山龙平。
报纸内容浅显易懂、亲和力强,开创了日本大众报纸的先河。
1888年其实行产业化管理,以《东京朝日新闻》出版并与东京读者见面,自此《朝日新闻》逐渐发展为全国发行的大报。
1940年9月1日在各地出版的报纸统一名称为《朝日新闻》。
百余年来《朝日新闻》经历战争报道、政治变革、民主革新、技术革命等历史事件的洗礼,逐渐发展为日本现代报业的行业尖端。
目前,《朝日新闻》在国内外铺设了广泛而细密的采访报道网络。
在国内设有东京、大阪、西部、名古屋4个总社,以北海道分社和福冈总部为代表的250个支局和多个记者站。
在国外设有美国、欧洲、中东非洲、亚洲和中国5个总局和25个支局,派驻了大量的特派员,拥有卫星版印刷点6个,并与几十个国家的重要新闻机构签订了交换重要新闻的协议。
《朝日新闻》作为传媒行业的代表性企业,其行业地位,经营模式等各因素体现出的核心竞争力非常值得研究者来挖掘。
笔者在下文按照“战略地位与行动评价矩阵”的指标分类对其进行详细分析。
二、“战略地位与行动评价矩阵”分析1本文在这部分将遵循“(Strategic Position and Action Evaluation Matrix,以下简称SPACE矩阵)”的基本框架,重点分析《朝日新闻》的经营模式和内外部环境。
按照SPACE矩阵,对《朝日新闻》进行分析的因素包括两个内部因素:财务优势(FS)和竞争优势(CA);两个外部因素:环境稳定性(ES)和产业优势(IS)。
由于篇幅有限,每个因素不能全面的选取指标展开分析,因此笔者试图在每种因素中选取一个着眼点进行有侧重点的论述,以期对这家企业做恰如其分的评价。
1.财务优势(FS)由于笔者难以获取《朝日新闻》的一手财务数据,所以此项分析难免粗糙。
在此,笔者收集了日本报业的收入构成,见表一。
《朝日新闻》的主营业务中销售收入和广告收入占了8成以上。
2数据来源:日本新闻协会网站,http://www.pressnet.or.jp/2.竞争优势(CA)《朝日新闻》的发行量居世界第二,这样的竞争力不仅与日本的社会发展状况、日本国民的读报习惯有关,更重要的是与《朝日新闻》自身经营模式的建构与不断完善有关。
在此,竞争优势分析从《朝日新闻》的经营模式入手,从内容、广告、立体式经营、与其他传媒的竞争与联合几个方面来分析。
(1)内容模式《朝日新闻》特有的内容模式造就了优良的产品(信息)质量,延长了产品的生命周期,提高了用户忠诚度。
内容模式包括以下:A,办报方针。
《朝日新闻》本着不偏袒任何政党的立场,实行言论自由,为建成民主国家和确立世界和平而努力,公正迅速地报道真实情况。
当然这一点是企业文化的品牌树立行为。
其真实性下文将详细讨论。
B,市场定位。
以知识分子等中上层人群为主要读者。
《朝日新闻》的读者群具有高学历、高收入、高层次等特点。
C,地域特色。
《朝日新闻》分别在东京、大阪、小仓、名古屋、札幌出版发行。
除重要消息通过综合刊统一编排、内容基本相同外,其他消息则是各自采写、各自编排,其版面有自己的特色。
D,实时性。
《朝日新闻》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调整报纸内容。
例如,日本曾经出现失业率攀高的局面,因此,2000~2002 年间,报纸致力于考虑从百姓对生活的不安方面来安排报纸的内容。
(2)广告经营方式3《朝日新闻》通过其独特的广告经营方式来保证报纸的赢利。
其广告经营方式可以从完善的机构设置、人员管理与“广告审查”制度、与广告代理公司合作方式三方面来分析。
A,机构设置。
《朝日新闻》在广告局下设有“营销部门”、“营业支援部门”、“整理-管理部门”。
B,人员管理与“广告审查”制度。
《朝日新闻》禁止广告局职员个人承接广告,实行“广告审查”制度。
审查的标准根据朝日新闻社制定的广告伦理纲领进行。
C,与广告代理公司的合作方面。
《朝日新闻》所承接的所有广告都由广告代理公司提供,并且广告费用也由广告代理公司代收。
(3)立体经营模式日本报纸稳定的销售收入依赖于日本报纸的专卖发行制度。
从表二看出,在以往的年份中,有人统计包括《朝日新闻》在内的日本报纸通过专卖发行的发行量占了总发行量的99%。
这加剧了日本报业几大巨头的竞争。
近年来,《朝日新闻》为了将强竞争优势,将报纸、出版、电子电波媒体、活动和集团事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性的开创立体经营模式,朝着“媒体复合体”迈进,进一步加强了对市场的控制。
表二日本报纸专卖制度发行状况图片数据来源《日本媒体的保守化及其对中日关系的影响》5(4)竞争和联合日本的全国性报纸的普及率大大高于地方性报纸,居市场主导地位。
表三为2006年日本各大报纸的市场份额状况,其中《读卖新闻》、《朝日新闻》和《每日新闻》的发行量有绝对优势,成为日本报业三大巨头,之间互有竞争。
在市场联合方面,《朝日新闻》与《读卖新闻》与《日本经济新闻》两家报社在2007年开始了合作,主要集中在发行,网络、应急系统三个方面。
A,发行方面。
由于人口老龄化和城市人口集中化,日本报业一直保持的“户别投递”、“送报上门”的发行网络在乡村偏远地区的成本很高。
因此,在这些地区进行联合发行,在很大程度上节约报社的经济成本和人力成本。
B,三大报纸在网络方面的联合。
一方面源于网络本身对报纸的冲击,另一方面是因为雅虎、谷歌等门户网站的新闻网对报纸自身网站的冲击。
C,应急方面的合作。
为了应对突发紧急情况,如在特大自然灾害发生时,单靠一个报社的力量无法正常发报,三大报社之间将互相帮助,在内容制作、发行等方面实现联合。
表三2006年日本各报纸市场份额图片数据来源《日本媒体的保守化及其对中日关系的影响》53环境稳定性(ES)和产业优势(IS)由于传媒行业的特殊性,必然有着特殊的内外部环境,其经营环境直接影响着企业的产业优势地位。
因此,笔者将《朝日新闻》的环境稳定性(ES)和产业优势(IS)分析合为一处,主要分析《朝日新闻》在面对本土复杂文化时仍可以立足优势地位的柔性处理方式。
环境对企业的制约点5:(1)外部权威对朝日新闻自由度的制约《朝日新闻》作为日本的报业巨头之一,由于自身具有营造舆论特殊身份,它必然与其他行业在受外部权威的影响程度上有着显著的区别。
正如美国南加洲大学传播学教授Sandra J Ball-ROkeach曾分析说,“不论什么制度下的媒体,都不可能自由独立地存在于所在国;各种媒体都得与自己的国家和政府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相互配合,相互影响,相互支持,相互制约”。
以下就政治、经济因素在三方面对朝日新闻与外部权威的关系进行分析。
A,“记者俱乐部”制度维系着媒体与政府的平衡。
这一制度造就了媒体与政府相互提供方便,相互维系平衡的特殊机制,并对日本传媒业产生深刻影响。
记者俱乐部在诸如独享信息来源,统一新闻口径,密切联系政府方面占有优势。
例如,在《朝日新闻》发布的新闻来源中,记者俱乐部占了相当的比例。
见表四:表四《朝日新闻》新闻来源B,政府要员与媒体人士的双重身份。
一方面,《朝日新闻》设有政治部,专门负责政治新闻的报道。
一般而言,这一部门职位是由公共部门的头面人物充任。
另一方面,一些媒体人士直接参与政策制定或者担任顾问的身份。
C,在支配日本的力量中,财界力量据大,《朝日新闻》是一家私人企业,盈利是第一目的,因此在广告收入上不得不依仗大财团。
近年来,日本报业的收入中广告收入占了3成左右(见表一)。
《朝日新闻》的读者群是知识分子和中产阶级,因此其广告资源比较丰富。
而广告客户主要是日本的大财团,例如松下、丰田、三菱等大型公司。
这些大公司,大财团与政府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综上而言,《以朝日新闻》为典型,日本的新闻传媒业虽已高度商业化和市场化,但其精神内核并不是纯粹独立的。
在日本,只有古代的天皇和政权、近代的幕府和宗教这样不同权威携手共进的历史。
因此,日本报纸从诞生之日起便秉持“以和为贵”的传统精神与政府权力保持着某种“和谐”。
(2)内部国民心理对朝日新闻公正度的弱化A、日本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在日本报业的延伸。
日本报业是男性主导的行业,朝日新闻社中男性员工比例大大高于女性。
见表五:在日本,男性的价值观往往与社会精英相靠拢,使其生出一种以国家为己任的“精英意识”,这使得从事报业媒体的人员除了追求商业利益外还有一种深刻的“国家意识”B,日本国民的“忠诚意识”结合“终身雇佣制”的企业制度使得报业从业人员的利益与集团利益联系在了一起,他们因此更关心自己的职业安全而不是职业使命。
他们更认同自己是报业集团的一部分而不是一名“新闻人”。
诚然,外部权威和内部国民心理对朝日新闻影响是独特的,这也是这家企业在充满本土文化的环境中开展商业经营所必须面对的事实。
《朝日新闻》面对环境的制约,采取了妥协,融合的办法,营造了良好的经营环境保持了产业优势地位。
三、结论到此,对《朝日新闻》SPACE矩阵分析只能得到定性结论,各因素的定量确定则需要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
我们可以看到,在笔者选取的范围内,除财务优势(FS)较薄弱外,其他因素都有比较良好。
《朝日新闻》应将继续采取进取战略。
来源/view/1392803.htm#51参考文献[1] 百度百科:/view/1392803.htm#5[2] 日本新闻协会网站,http://www.pressnet.or.jp/[3]乐绍延.《朝日新闻》广告模式探访[J].中国记者,2005,第10期:84-85[4] 王勇.《朝日新闻》经营模式探析[J].中国报业,2006,第6期:65-67[5] 李波.日本媒体的保守化及其对中日关系的影响[D].中国传媒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07年[6] 付蔷.把握“内容”核心力量立体经营——从《朝日新闻》看传媒集团的发展[J].东南传播,2008,第8期:19-20[7] 艾勤径.《朝日新闻》:最能代表日本的报纸[J].新闻与写作,2006,第5期:29-30[8] 胡安森.《朝日新闻》的经营管理[N].浙江日报,1998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