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作者:周万全来源:《学理论·中》2015年第04期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主要内容和核心。
高校思政课教学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着重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工具作用、价值引导作用和提升政治素养的作用,以培养掌握科学方法,具有良好个人品德、较高文明素质,一定政治素养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针对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的困难,教育工作者们一定要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直面现实问题,并加以合理解释,消除人们对思政课的偏见,树立开展思政课教育的信心,坚定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和指导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思政课;地位;作用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1-0158-02思政课是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思政课教学最基本的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成人、成才,使他们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但是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着许多困难。
从现状上看:第一,学生不感兴趣,认为思政课内容缺乏新意,枯燥乏味,没有实际作用,反感甚至抵触,平时学习兴趣不大,学习结果也不甚理想。
第二,很多教师没有信心。
许多思政课教师对自己所讲授的内容理解不深,因而没有做到真学、真懂、真信。
特别是遇到现实中的一些难题自己无法解释时,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政策产生怀疑,而对学生的提问则躲躲闪闪,试图回避,或者干脆省略课本上的若干内容,以免使自己难堪。
第三,社会上的批评也影响到高校思政课教学。
社会发展过程中总会有一些不合理的现象,于是引起一些人对党的理论政策不满,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怀疑。
这种情绪不可阻挡地传入高校校园,使人们甚至高校教师、领导、学生们认为思政课作用不大甚至没有作用,尽说假话、大话、空话,因而存在着轻视思政课和思政课教师的现象(这又加大了思政课教师不自信的程度)。
以上种种,都是对马克思主义,对我党的理论政策的怀疑和否定。
有些人甚至有脱离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违背高校思政课教学纪律的危险。
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更加旗帜鲜明地坚定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和指导作用。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核心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完整的科学体系,是党的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和核心。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至今已有一百六十余年的历史。
一百六十多年来,它不断丰富和发展,根源在于其严密的科学性,在于它符合自然和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并指引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
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指导人们怎样正确地认识、改造自然和人类社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帮助人们自觉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明确共产主义的奋斗方向。
因此,在工具层面上,它教给我们方法去认识和改造自然和人类社会;在价值层面上,它引导我们主动追求大公无私、奉献他人和社会的崇高道德境界;在政治层面,它以正确的理论和不争的事实彻底地说服我们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坚定地选择社会主义的政治立场。
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至少应体现在三个层次,表现出三个方面的意义。
一是工具层面的方法。
主要是通过系统、准确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帮助学生掌握认识和改造自然和社会的科学方法。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正确地提示了自然和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因而凡是抱有客观态度的人,都不能不信服马克思主义,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受益。
这一层次的教学,主要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系统讲授,当然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中也有这些原理的直接应用。
这一层次的内容,与其他专业课的方法也是相通、相互印证的。
因此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门方法论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认识和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方法,这是其最基本的层面。
二是价值层面,促进学生个人品德、文明素质的成长。
马克思主义是为人,首先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科学。
它指出人民群众通过自己的生产实践活动促进社会发展,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为人民服务就是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推动历史进步。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并向着更高的无私奉献的共产主义道德发展。
只要基于对历史、对人类社会、对人与人的关系的正确把握,我们自然就会努力做到勤勉工作、服务人民,做到与人为善、互相关爱,以至无私奉献的崇高境界。
这是对理论的理解与认同而自然上升到提高精神境界、促进道德修养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潜移默化的,而又相当地稳固的,因为建立在正确认知基础之上的信念具有最大的稳定性。
当今我们正在进行和谐社会建设,大力提倡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更应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更应深刻剖析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我们日常行为联系起来,以积极影响学生,促进学生向上发展。
这一层面的教学,主要包含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历史唯物主义部分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理想、信念及道德修养的教育之中。
这一层面的教学,还要特别注重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及世界各国优良道德传统结合起来。
可以说,这一层面的内容,不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所具有的,而是在古今中外都大量存在着的,而只有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进行了论证并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丰富而形成体系。
因而这一部分的教学,不仅要从理论上深入以从认识根源上解决问题,而且要视野开阔、联系现实,引导学生正确实践。
佛家讲“慧根”。
人都是有“慧根”的,学好马克思主义,就能醍醐灌顶、就能“顿悟”,这是促进学生个人品德、文明素质的成长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其中具有核心作用。
三是政治素质的提高。
就是要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信仰,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方向;还要帮助学生提高认识社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般我们讲“思政课”,首先想到它们是“政治课”,突出其宣扬政治的意图,认为这是执政党强加给教育体制的,强行要求学生接受的,并为执政党歌功颂德、辩护的课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很多人反感这样的“政治课”。
但以上的看法其实是片面的,不正确的,因为它忽视了“思政课”方法论层面和价值层面(即“思”所指)的内容和教育目的。
这种看法的根本错误在于没有认清马克思主义政治层面的教育,不是强加的,而是通过自身的科学性而自然而然得出的结论,因而它完全没有强迫的意味。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方法论基础;应用这些方法,马克思从人类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实践活动开始,展开了对人类社会的分析,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又从商品这一最司空见惯的现象入手,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最终得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建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只要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就会为其严密的理论体系所折服,并对科学社会主义所描绘的未来充满渴望,从而就会自觉地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向着共产主义社会扎实迈进。
在大学生中开设思政课,就是要帮助广大学生提高政治素质,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培养合格的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凝聚力量。
总之,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教学的核心,教学中一定要区分层次,明确目标,有的放矢,这样才能发挥思政课的实际作用,消除人们的偏见,受到学生的喜爱。
同时,才能培养出掌握科学方法,具有良好个人品德、较高文明素质,一定政治素养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
二、增强信心,大力宣扬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如上所述,一些人(包括一些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党的理论政策持怀疑甚至否定态度,甚至有脱离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危险。
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加深对理论的理解,直面现实问题并进行合理解释。
目前,令人疑惑的主要问题包括劳资关系、个人收入分配、垄断等问题,这又集中表现为打破既得利益集团、反腐与改革的问题。
正确认识这些重大而关键的问题,有利于消除人们的疑惑,增强信心,以利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指导地位。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这些问题。
第一,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会一蹴而就,因而在实现过程中出现种种问题甚至波折,都是可以理解的。
马克思主义者是理想主义者(方向不会变),又是实干家,会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决策,推动工作。
第二,目前的状况,也是由我国历史进程决定的。
我们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过短暂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快速过渡到社会主义,但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并不高。
因而,有必要改革生产关系,在总体社会主义的背景下,采用非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如民营体制)来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就科学地回答了如何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问题。
第三,目前出现的贫富差距悬殊、社会不和谐等问题,从长远来看,都只是我国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问题。
邓小平同志提出“先富”“后富”的概念早就表明,在不同的阶段,发展的侧重点是不同的。
“先富”阶段所产生的问题,必然会在“后富”阶段着力加以解决。
在“先富”阶段,为促进生产力发展,我国允许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分配,即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允许“合法的剥削”存在,这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原理。
这样,拉大个人收入差距,甚至形成富裕阶层,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接受的。
但是某些掌握经济资源的富人集团与拥有政治资源的官员结合形成“既得利益集团”,由腐败滋生更大的腐败,却是不能容忍的,因为其存在和发展已经并且正在危害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大力推进改革,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开展反腐工作,就是要保证社会主义发展的正确方向,提供发展的强大动力,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
党的改革与反腐工作卓有成效,为此,我们对光辉前景充满信心。
第四,改革与发展还有一个底线,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只要在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经济上坚持以社会主义经济为主导,政治经济权力就会始终牢牢掌握在广大劳动人民手中,就依然是社会主义制度。
可以说,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改革与反腐工作就是“底线斗争”。
无疑,我国的发展还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只要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强大理论武器,直面现实问题并加以合理解答,就能消除人们的疑惑,从而把社会凝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旗之下,同时也能树立开展思政课教学的信心,坚定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和指导作用,培养出更多掌握科学方法,具有良好个人品德、较高文明素质,一定政治素养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