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现状与未来1、高职教育十年大发展的回顾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到今天已走过了十多个年头。
回顾这十年,是中国经济突飞猛进的十年,也是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从无到有,到发展壮大的十年,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高等教育大国的伟大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1院校建设——从示范院校到国家骨干院校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走过了一个从“新生事物”到“星火燎原”再到“遍地开花”的发展历程,截止到2009年全国2009年,全国独立设置高职院校1215所,招生313万人,在校生965万人;山东省高等职业院校已达到74所,2010年的招生计划为27万人,无论是院校数量还是招生规模都超过了本科院校,成为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高等职业教育坚持贴近地方产业,积极主动与行业企业合作,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10年来培养了近1300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加快我国工业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为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2002年国务院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这次会议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次会议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这次会议强调:“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努力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积极推进体制改革与创新,增强职业教育发展活力;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
这次会议将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提高到了国家战略高度,也是这一次会议第一次突出了建设国家示范院校的课题。
为落实全国职业教育会议精神,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2006年十一月十六日,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十六号文件。
2006年十月三日,教育部财政部联合颁布了《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
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建设,经过2006、2007、2008三年申报,遴选了100所院校进行建设,我省有6所入选。
到目前为止,这100所中的第一批和第二批大多数院校都已通过了教育部的验收。
2010年6月,教育部财政部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年)》,又联合颁布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号)》,俗称8号文件。
这一文件要求: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
文件指出:新增100所左右骨干高职建设院校,推进地方政府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增强办学活力;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深化内部管理运行机制改革,增强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实现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相互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高等职业教育和谐发展。
我省有望有7~8所院校入选。
1.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工学结合到校企合作回顾十年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改革的主线就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的创新,不管是十六号文件,十四号文件还是2010年的八号文件,都一再地强调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十四号文件指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十六号文件强调:“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2010年8号文件指出:“深化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些都透露出教育部在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问题上,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提到了极高的地位上。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校企合作是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重要手段。
1.3课程体系与课程建设——行动导向的课程体系和精品课程建设高职教育发展之初,在高职教育改革还刚刚起步阶段,各个院校就课程设置的研究还不深入,基本上是沿用的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这就构成了所谓压缩饼干式的教育模式,本科开什么课,高职开什么课,把本科课程内容做成压缩饼干都喂给学生,学生吃不下,消化不了。
特别是本科多年扩招以后,再加上高职教育的院校数量大规模增加,高职学生的招生分数连年下降,学生的基础功底越来越薄,这种压缩干粮很难适应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更难适应区域经济、新兴产业对高职教育的需求。
有别于本科教育严谨的学科体系,高职教育的行动导向体系课程应运而生,行动导向课程体系强调的是“在做中学”、在行动中学习的思想。
较为流行的行动导向课程体系构建的理论是“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其开发过程是通过深入的企业调研,确定企业的某一专业在企业中的典型工作岗位,明确这些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然后归纳出工作领域,再由工作领域提炼升华出学习领域课程。
为全面提高高职教学质量,推进教学改革,教育部十六号文件指出,“十一五”期间,国家启动1000门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地方和学校加强课程建设。
由国家精品课工作的带动,各省也纷纷启动了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动作,形成了国家级、省级、学院级三级精品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的精品课程与本科教育的精品课程评价标准有所不同,从文件上来看,高职教育的精品课程定义了“工学结合精品课程”的名字,它更强调课程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的工学结合属性。
2、十年高职教育发展解决的几个问题2.1解决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问题十年前,高职教育作为一个新生事物,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办学定位问题,也就是高职教育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进而言之就是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的确定问题。
经过这十年的探索与实践,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得以明确,就是“培养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简而言之就是一线双高人才。
2.2解决了高职教育类型与层次的问题在高职办学过程中,高职的类型与层次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高职到底姓高还是姓职,这一问题困扰了人们很久。
其实高职教育从名称上而言既不单纯的姓高,也不单纯的姓职,高职就是高职,既有高的成分,又有职的成分,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一个层次,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
“高”是指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一个层次,这一点有别于职业培训和中职教育,职业培训主要面向个体经营和第三产业培养的具备一技之长的劳动者,中职教育培养的是生产一线的数以百万计的劳动者,高职教育培养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这一点是有区别的。
“职”是指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这一类型是与职业活动紧密结合的,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根本任务,这一点是和普通本科教育相区分的。
本科教育强调“学科性、系统性、严谨性”,而高等职业教育强调的是教学过程的开放性、职业性、实践性,2.3解决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在解决了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后,高职教育面临的又一个问题是如何培养人的问题。
也就是以什么样的一种模式,采用什么样的手段,去培养人的问题,这就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实际上,高职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经历了十年发展,高职教育确立了工学结合作为其人才培养模式的主旋律,在此基础上,为把工学结合做的更深入,更有实效,各高职院校也探索并实施了适合自身学校和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2.4基本解决了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架构问题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有别于传统本科教学的学科体系,课程教学活动应该是面向职业一线的,应该是和职业岗位紧密结合的,或者说是职业岗位需要什么能力,就开设什么课程。
经过十年发展,各高职院校纷纷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上做出了有意的探索,取得了很有价值的成果,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课程体系。
各专业教指委也在联络一些院校研究制定了教指委推荐课程体系。
3、目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热点3.1存在问题与面临的挑战1、生源的竞争日趋激烈随着适龄入学人口的下降,再加之本科院校的持续多年温和性扩招,境外高校抢夺生源,使得高职院校的生源数量持续下滑,生源质量也不容乐观。
生源的竞争在今年的高校招生中就得以显现,今年省内很多高职院校没有完成原有招生计划,甚至在征集志愿时出现了很多院校零投档的现象。
这种生源数量下滑的现象在今后几年仍会进一步加剧,预计到2013年达到谷底,并进入一段较长时间的平稳期。
这种生源数量的下滑,会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生存,有些人士甚至估计在今后三到五年的时间会出现一些高职学院倒闭。
为此唯有坚持不懈的抓好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才是高职院校的立校之本。
2、校企合作的深度广度不够,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够灵活。
3、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质量难以完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高职院校数量众多,但是发展很不均衡,很多学校起点低,底子薄,人才培养质量不尽如人意。
因此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仍然是今后一段时间的重点问题。
4、教师队伍的数量、素质与结构仍不能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专业教师普遍缺乏,双师素质专任教师比例不高,兼职教师担任的课时比例偏低。
在第一批100所示范院校建设中,更多的关注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中的专兼教师数量的比例,要求达到1:1,这地骨干院校建设,除了要求专兼教师比例达1:1以外,还进一步明确了兼职教师授课的比例要达到50%。
3.2今后几年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热点1、国家骨干院校建设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号)》的精神,要新增100所国家骨干高职学院;国家高职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继续推进100所国家示范院校改革创新,发挥示范辐射作用……,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新增100所骨干高职建设院校……,投入建设400所省级示范建设院校,整体提升服务区域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最终形成100所国家示范院校引领,100所国家骨干院校带动,400所省级示范院校支撑的示范院校体系。
由此看来国家骨干院校建设和省级示范院校建设是今后三年的重点工作。
国家骨干院校建设的工作已经启动,100所国家骨干院校将在近期公布。
2、工学结合的体制机制建设无论是国家骨干校建设技术通知文件还是国家高职教育发展规划,都把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作为重点建设的内容。
因为在第一批示范校建设中发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虽然喊得很响,但是在校企合作问题是,往往表现出的是剃头的挑子一头热,学校从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目的出发,希望与企业加强合作,但是企业没有看到与高职院校合作的利益,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政府也没有相关的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出台鼓励校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