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什么样的课才适合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并举例说明

什么样的课才适合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并举例说明

什么样的课才适合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并举例说明
目前,计算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受到老师们的重视。

电脑在教学中的体现主要是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应用,旨在通过这种紧扣时代脉搏的手段优质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然而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由于有的老师使用不当,违反教育规律,结果事与原违。

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质量的新型手段。

顺应文化类型的转轨,教学也要向丰富的视听文化靠拢。

这并不是说要放弃传统的读写文化训练,而是在读写的基础上,添加视听的元素,增大课堂容量,增加知识的吸引力、时代感,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多媒体电脑进入家庭,Internet在未来世纪的普及,传统的教育观念将面临一次革命。

为什么孩子大多喜欢玩电脑游戏?因为游戏提供的是有趣的画面、动听的音乐、刺激的挑战……使学生在娱乐中得到丰富的知识,真正做到了“乐学”。

例如:《大航海》游戏的情节在一个少年驾船游历世界,在游历过程中游戏向学生提供了各地的地理概况、风土人情、特产、忌讳等等富于知识性、娱乐性的学科文化。

在掌握的同时还要求即时应用,才能进入下一个环节。

“学”与“用”紧密结合,知识直接转化成能力。

试想作为老师的我们,在未来世纪里,仍然以粉笔加黑板进行教学的话,首先会使我们的教学失去现代意识和吸引力。

作为下一个世纪的教育工作者,若再不融入这种时代更新的步伐,我们会被学生淘汰,我们的学生也会被世界淘汰。

因此,在历史的选择面前,我认为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势在必行。

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不仅具有视听功能,还是一种人机交互系统,它要求学习者直接进入教学活动并能从计算机中得到评价信息、决策意见,从而有效地完成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个别化学习。

同时多媒体计算机对音频、视频信息的处理使教学内容的表达更加生动活泼、有趣。

学生边听、边看、边做,更加有效地理解和记忆所学习的内容,从而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在教育上,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逐渐兴盛,它大大改善了传统CAI的品质。

在交互性与画面设计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同时它也带来了有声的计算机学习环境,因此在教育领域成为多媒体应用的主要领域。

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领域显示出众多的优势和特点:直观性、互动性、个别性、评价性、延展性等。

以直观性为例:媒体的介入,大大缩短了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

例如在教授三角形相等这一节内容时,可以制作一个简单的动画来展示两个三角形相等,这样每一位同学都能非常直观地看到三条边和三个角是相等的,加深了同学们的理解和记忆。

借助媒体可以在各个空间自由往来,使学生的思维随着媒体的介入在时空中纵横驰骋。

若能使互动性、个别性、应用性等原则同时介入,多媒体向我们呈现的将是一个崭新的教学空间。

多媒体辅助教学,其最大的、也是最容易实现的是直观性,若能实现直观性,可以说达到了媒体课件的基本要求。

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常规教学手段相比,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但不容忽视的是
个别教师在理解上出现了偏差:认为上观摩课、公开课,似乎不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就是保守,就是观念不先进。

为此,讲课教师不惜花费一周甚至数周的时间精心制作课件,可结果并不理想。

有的课件不过是课本搬家,只起到小黑板的作用;有的课堂干脆成了“放电影”,教师成了放映员,鼠标点点,小棒指指,学生成了地地道道的观众;有的教师把界面搞得五彩缤纷,以为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结果适得其反,学生的注意力反而被鲜艳的色彩所吸引,忘记了听课,忽略了课堂教学中应掌握的知识;有的教师为了展示精心制作的课件放弃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有的教师因为有了多媒体,黑板干脆成了“空白板”,一节课下来,黑板上除了课题没有其他任何痕迹;有的课件因制作粗糙,链接不好,弄得教者手足无措,跟着电脑走。

课件成为一种点缀,甚至成为教师“心有余悸”、学生“乐此不疲”的累赘。

这样的多媒体课堂,俨然成了“网吧”,学生各自为阵,乐与机器对话,疏与同伴交流、教师互动;明明是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自实验完成的,结果却被课件的模拟演示所代替;明明是需要学生通过文本描述来实现自我想象、联想、体验与感悟的,却要被教师精心制作的多媒体画面同化到统一的认知与体验上去。

这样的课堂又何谈师生互动、生成,彰显个性呢?这些认识上的偏差,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作用究竟有多大?诚然,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确实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信息工具,但在本质上它只是一种认知辅助手段和工具,必须为我所用,不能成为课堂的主宰。

那种完全用课件的演示取代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活动,用事先设计的课件演示流程取代学生思维发展轨迹的做法是很不妥当的。

学生在课堂上的真实生成状态自始至终是我们的关注点和着眼点。

教学的进程,课件内容的呈现应始终围绕学生的需求及时进行调控,而不能被多媒体课件或预设的“电子教案”牵着鼻子走。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明确下面几点:
首先,学习者的学习是通过对学习对象的主动操作、探索、活动、体验等多种形式进行不断分析、综合的高水平的思维活动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对知识深刻的、丰富的理解。

这样一个多种活动展开的过程,不能简单由模拟演示实验替代。

多媒体辅助教学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不能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和电脑提供的信息和指令,而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

其次,学生的学习不应该是学生对教师教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建立在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的主动建构过程,是经验分享,情感共鸣,问题追问,思维碰撞,认知挑战等等,这样才能实现教育价值的提升。

因此,在课堂这个教育环境中,师生交流、生生研讨应该是课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内容,人机交流不能简单取代人际间的多向互动。

课堂教学中通过多媒体的演示,确实能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然而仅有这些是不够的。

有很多教学内容需要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进行探究和讨论,这是任何教育媒体所无法替代的。

因此,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不能“以机代人”、“以机代教”,课件的机械演示永远不可替代学生的思维逻辑推理过程。

那么,如何正确使用多媒体辅助课件?笔者的建议是:
1.找准时机
多媒体辅助教学,图文声像并茂,形象生动,但只有找准时机恰到好处地使用,才能获得最佳效果;若不当使用,死搬硬套,则会画蛇添足,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比如在教授“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时,有位教师一开始就直接运用多媒体在屏幕上显示一个三角形模型图,告诉学生这就是三角形,并通过边、角、顶点的闪烁,归纳出三角形的意义和特征。

很显然,多媒体的过早介入,跳过了学生的具体感知阶段,这不仅违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还抑制了学生思维的扩展。

因此,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设计出周密的多媒体介入方案,找准时机,把多媒体技术用在刀刃上,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2.适可而止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声音、色彩、光线、形状的和谐运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但应用时一定要适可而止,把握好“度”,防止供大于求,产生负作用。

因为运用多媒体的声、形、色虽然可以刺激学生的感官,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但如果时间过长,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圆锥体的认识”时,从开始到结束,除新授知识的推导外,连新课的导入、巩固题的出示、作业的布置等,都采用多媒体技术,学生长时间处于被刺激状态,造成学习疲劳,产生厌倦感,降低了学习效果,这就失去了多媒体技术应有的价值。

3.甄别选择
不同学科必须关照自己学科的性质和实现目标来恰当使用多媒体。

如语文学科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揣摩、品味、联想实现多姿多彩的再造想象和个性化的情感解读。

如果一味以标准化的直觉图像取代语言感知,势必会淡化语言训练,弱化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同时可能无情地侵占学生想象的空间,粗暴地践踏学生独特而丰富的主体体验,背离了语文教学的目标;自然学科是高度抽象概括的知识经验,从训练学生思维的发展角度入手,如果一味用简单的图像、演示来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学生的认识就很难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更不用说思维的高水平训练了。

教学目的也难以达成。

可以说,多媒体是把双刃剑,有它积极的一面,但也有消极的一面,关键是看如何使用它。

如果忽视了真正的教学需要,一门心思去搞多媒体,那才是本末倒置,舍本逐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