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礼县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 2017届河北省唐山市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共12题;共76分)1. (6分) (2018高二上·白城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魏家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
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
这一美学观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在强调“文以载道”的前提下,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质朴与简洁,更能体现文学的实用价值。
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身的社会地位的享受,就是贵为天子的君主,也不应该一味地贪图享乐。
《尚书·五子之歌》:“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
甘酒嗜音,峻宇惘墙。
有一于此,未或不亡。
”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地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
《国语·楚语上》:“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
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这是倡导朴实之美的最基本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原因,与此同时,传统美学观也就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了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朴素,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就是在这样一种前提下提出来的。
老子在时代的变革面前,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去,因此提出了把“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作为一种治国的原则。
老子极端反对文学艺术的精巧与美丽,他认为,那种美丽的色彩不但对人的心理是一种摧残,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是很可怕的腐蚀剂。
在美与真的关系上,老子认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既然如此,艺术创作就只能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作简单的描摹与再现,而无须作艺术的修饰,这正是老子的“无为”的政治思想、“大巧若拙”的社会理想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推广与贯彻,也正是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念的源头。
庄子的美学理想从整体上看是追求宏达之美,其中的《逍遥游》《秋水》等篇都表现出壮美的气势,但在对美的形态作论述的时候,它却更多地强调朴素、自然、平淡的美,这使他与老子的美学思想有着明显的一致性。
崇尚自然、平淡、朴素、简约,本来是老庄美学思想的精髓,但在先秦时期,其他派别的许多思想家也加入了对华丽之美的尖锐批评,这就很容易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美学思想传统。
墨家从下层人民的立场出发,提出“非乐”的主张,曰:“为乐非也。
”法家对华丽之美的批评态度更加尖锐,认为文饰的目的就是为了掩盖丑的本质:“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
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
”不但把绚烂华丽作为“丑”的外表装饰,而且还同老子、庄子、墨子一样,把追求华丽之美同国运、民心联系起来,而且,儒家美学思想中本来就包含着“节用”的观念和“辞达而已矣”的主张。
这样,不但是儒与道,而且又加上了墨与法,这四家的美学思想在朴素、自然、平淡、简约、使用这诸多方面形成了合流,更强化了朴素为美在中国美学传统中的地位,华丽之美也就成为众矢之的了。
(节选自《华夏文明》,有删节)(1)下面有关“朴素为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朴素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在强调“文以载道”的前提下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质朴与简洁,更能体现文学的实用价值。
B . 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因为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人们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
C . 朴素为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美的最高形态,其对美的鉴赏和崇尚在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D . 艺术创作对客观存在的现实无须作艺术的修饰,这是老子的政治理想、社会理想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推广与贯彻,也正是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念的源头。
(2)下列表述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这一美学观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其合理性的一面。
B . 《尚书·五子之歌》中旗帜鲜明地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的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
C . 老子提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治国原则,极端反对文学艺术的精巧与美丽,强调美丽的色彩不仅对整个社会都是很可怕的腐蚀剂,更是对人心理的一种摧残。
D . 法家认为文饰的目的就是掩盖丑的本质,不但把绚烂华丽作为“丑”的外表装饰,而且还把追求华丽之美同国运、民心联系起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 老子在时代的变革面前,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去,因此,在美与真的关系问题上,他提出了“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主张。
B . 庄子在对美的形态作论述时,更多地强调朴素、自然、平淡之美,但从整体上看是追求宏达之美的,这使他与老子的美学思想有着明显的不同。
C . 传统美学观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它就将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D . 在先秦时期,儒道墨法等思想家在美学思想上达成的共识很容易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美学思想传统,更强化了朴素为美在中国美学传统中的地位。
2. (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追风筝的人(节选)①卡勒德·胡赛尼②“把风筝给我!”阿塞夫挥舞着拳头。
哈桑眼里流露出恐惧,可是他摇摇头。
“这是阿米尔少爷的风筝。
”我停止了观看,转身离开了那条小巷。
有种温热的东西从我手腕流淌下来。
我眨眨眼,看见自己依旧咬着拳头。
咬得很紧,从指节间渗出血来。
我意识到还有别的东西。
我在流泪。
就从刚才那个屋角,传来阿塞夫的狂笑。
我仍有最后机会可以做决定,一个决定我将成为何等人物的最后机会。
我可以冲进小巷,为哈桑挺身而出——就像他过去无数次为我挺身而出那样——接受一切可能发生在我身上的后果。
或者我可以跑开。
结果,我跑开了。
我逃跑,因为我是懦夫。
我害怕阿塞夫,害怕他折磨我。
我害怕受到伤害。
我转身离开小巷、离开哈桑的时候,心里这样对自己说。
我试图让自己这么认为。
说真的.我宁愿相信自己是出于软弱。
因为另外的答案,我逃跑的真正原因,是觉得阿塞夫说得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免费的。
为了赢回爸爸,也许哈桑只是必须付出的代价,是我必须宰割的羔羊。
这是个公平的代价吗?我还来不及抑止,答案就从意识中冒出来:他只是个哈扎拉人,不是吗?我沿着来路跑回去,回到那个空无一人的市场。
我跌撞上一家小店铺,斜倚着那紧闭的推门。
我站在那儿,气喘吁吁,汗水直流,希望事情并没有变成这个样子。
约莫隔了十五分钟,我听到人声,还有脚步声。
我躲在那家小店,望着阿塞夫和那两个人走过,笑声飘过空荡荡的过道。
我强迫自己再等十分钟。
然后我走回到那条和冰封的小溪平行、满是车辙的小巷。
我在昏暗的光芒中眯起眼睛,看见哈桑慢慢朝我走来。
在河边一棵光秃秃的桦树下,我和他相遇。
他手里拿着那只蓝风筝。
那是我第一眼看到的东西。
时至今日,我无法扯谎说自己当时没有查看风筝是否有什么裂痕。
他的长袍前方沾满泥土,衬衣领子下面开裂。
他站着,双腿摇摇晃晃,似乎随时都会倒下。
接着他站稳了,把风筝递给我。
“你到哪里去了?我在找你。
”我艰难地说,仿佛在吞嚼一块石头。
哈桑伸手用衣袖擦擦脸,抹去眼泪和鼻涕。
我等待他开口,但我们只是静静地站在那儿,在消失的天光中。
我很感谢夜幕降临,遮住了哈桑的脸,也掩盖了我的面庞。
我很高兴我不用看着他的眼睛。
他知道我知道吗?如果他知道,我能从他眼里看到什么呢?埋怨?耻辱?或者,愿真主制止,我最怕看到的:真诚的奉献。
所有这些里,那是我最不愿看到的。
他开始说些什么,但他有点儿哽咽。
他闭上嘴巴,张开,又闭上,往后退了一步,擦擦他的脸。
就在当时,我几乎就要和哈桑谈论起在小巷里头发生的事情来。
我原以为他会痛哭流涕,但,谢天谢地,他没有,而我假装没有听到他喉咙的哽咽,就像我假装没有看到他身上的伤口一样。
也假装没有看到,从他的伤口上滴下的血滴,它们滴下来,将雪地染成黑色。
“老爷会担心的。
”他就说了这么一句。
他转过头,蹒跚着走开。
事情就如我想象的那样。
我打开门,走进那烟雾缭绕的书房。
爸爸和拉辛汗在喝茶,听着收音机传出的噼里啪啦的新闻。
他们转过头,接着爸爸嘴角亮起一丝笑容,他张开双手,我把脸埋在他温暖的胸膛上,哭起来。
爸爸紧紧抱着我,不断抚摸着我的后背。
在他怀里,我忘了自己的所作所为。
那感觉真好。
【注】①节选部分背景:斗风筝比赛是阿富汗古老的冬日风俗,每个斗风筝的人都有助手,小说中“我”(阿米尔少爷)的助手是“我”的仆人兼儿时唯一关系亲密的玩伴哈桑。
“我”为了赢得爸爸的欢心,要在这场斗风筝比赛中获胜。
在斗风筝过程中,“我”成功割断对手的风筝线赢了比赛,但要取得最终胜利还要捡到那只最后掉落的风筝。
哈桑全力以赴替“我”去捡风筝,却遭到了阿塞夫等人的欺辱。
②卡勒德·胡赛尼,美籍阿富汗作家。
③哈扎拉人是在阿富汗长期受到普什图人歧视甚至迫害的少数民族,小说中哈桑就是哈扎拉人,而“我”是普什图人。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小说中“那条和冰封的小溪平行、满是车辙的小巷”以及哈桑身上滴下来的血“将雪地染成黑色”的描写,都暗示了我和哈桑之间往日亲密关系的破裂。
B . 起初“我”因懦弱而不敢去救助哈桑,但在矛盾纠结中“我”意识到其实是自己内心认定哈桑理应为“我”赢回爸爸付出代价,因为他是哈扎拉人。
C . “我”与哈桑相遇时,第一眼看到的是哈桑手里拿的那只蓝色的风筝,我没有去查看风筝是否有裂痕,因为我看到了哈桑沾满泥土的长袍和开裂的衣领。
D . 小说多处运用心理描写的手法,重点刻画了“我”面对一直对“我”真诚奉献的哈桑被欺辱,却不敢为他挺身而出的复杂而激烈的内心活动。
(2)哈桑是个怎样的人?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3)小说节选部分的结尾处写到:“我把脸埋在他温暖的胸膛上,哭起来”,“我”为什么哭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3. (10分) (2017高二下·蕲春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沈从文的眼泪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
沈从文一家居住在昆明呈贡的乡下,被敲响的搪瓷盆子震醒,加拿大老人彼得满村子奔跑,把喜悦传递给饱受战争灾难的乡村。
一声声撼耳的敲击声,撕裂夜的安宁。
破碎的瓷盆震动沈从文的心灵,他永远不会忘记。
放下笔,抬头向窗外望去,天色放亮,新的一天如期降临。
在澄澈的空气中推开门,沈从文离开了家,向着滇池的方向走去。
清晨的大地,风播送让人抑制不住的兴奋。
阳光下的野花,似乎开得和往日不同。
叶脉上滚动的露珠,处子一般纯美,沈从文流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