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父母子女关系2
经死亡或父母无力抚养的未成年的孙子女、外孙 子女,有抚养的义务。有负担能力的孙子女、外 孙子女,对于子女已经死亡或子女无力赡养的祖 父母、外祖父母,有赡养的义务。因此外祖父有 法定的义务抚养外孙,无须办理收养手续。
6、收养成立的形式要件
(1)依法订立书面的收养协议
(2)办理收养公证。书面的收养协议订立后,还 可以办理收养公证。收养人或送养人要求办理收养 公证的,应当办理收养公证(属于可选择性程序)
1986年12月,胡华与朱江夫妇计划外怀孕(第二胎), 次年6月被胡华所在的单位发现并要求其采取补救措施,在多 次催促下,胡华于1987年7月将其妻送到外地其妻妹朱海家中。 朱海按照胡华的要求与姐姐一起到医生家中恳求医生给朱江 做引产手术,胡华夫妇表示不要这个孩子。10天后,朱江正 常生育一男婴,当天其妹朱海与医生一同将孩子送给尚荣夫 妇。尚荣夫妇给朱江留下了人民币1000元以及布、红糖、鸡 蛋等物。此后,胡华夫妇从未过问孩子的事情。朱江出院 后.找医生开了引产后孩子已死亡的证明。之后,经胡华所 在的单位调查,发现证明是假的,遂对胡华给予了行政记大 过和降一级工资的处分。胡华受处分之后,即于1988年6月向 一审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尚荣夫妇归还孩子。
8、收养的终止
法律事件(死亡)
法律行为(解除)
(1)收养解除的条件
A、协议解除。收养人在被收养人成年以前,但收养人、 送养人双方协议解除的除外,养子女年满十周岁以上的,应当 征得本人同意。 B、收养人不履行抚养义务,有虐待、遗弃等侵害未成年 养子女合法权益的行为,送养人有权要求解除养父母与养子女 间的收养关系。送养人、收养人不能达成解除收养关系协议的, 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C、养父母与成年养子女关系恶化,无法共同生活可以协 议解除收养关系。不能达成协议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当事人协议解除收养关系的,应当到民政部门办理解除收 。 养关系的登记
(2)收养人的条件
A 、须年满30周岁的,无子女的,未患
有在医学上认为不应当收养子女的疾病(如
传染病),有抚养教育被收养人能力的人
B、有配偶者收养子女的,须夫妻共同 收养 C、须为自愿收养 D、只能收养一名子女
(3)送养人的条件
A、是孤儿的监护人,社会福利机构或有特殊困 难无力抚养子女的父母
B、生父母送养子女的须双方共同送养(包括需 经已离婚的原配偶的同意)
年过六旬的刘老汉诉称,由于膝下无子女,夫妻俩 于1971年收养了侄女小静(化名)为养女,当时小 静尚不满百日。20多年来,小静一直跟随养父母生 活,直至几年前成家独立生活。孩子成家立业了, 含辛茹苦的养父刘老汉却因年老体弱病倒了。然而 养女非但不念养育之恩,不尊重老人、不尽赡养义 务,时常到养父母家中大吵大闹,辱骂两位老人, 使老人受到很深的心理创伤。现与养女的亲情已彻 底断裂,要求法院解除收养关系。 经合法传唤,被告小静拒不出庭,市中区法院 对此案进行缺席审理,依法做出判决,解除了刘某 夫妇与养女小静的收养关系。
同年,张某与人斗殴死亡,遗产折价为3万元。葛某的父 母决定将葛萍送人收养。张某的父母提出收养请求,葛某的 父母予以拒绝。张某的父母诉至法院。 问: (1)葛某是否有权为其女儿改姓?张某以此为由停止支付 抚养费是否合法? (2)葛某的再婚丈夫是否有义务抚养葛某与前夫所生之女葛 萍? (3)葛某的父母在张某停止支付抚养费2年之后,能否就向 张某追索葛萍的抚养费事宜,向人民法院起诉?能否要求提高 抚养费数额? (4)葛萍能否继承张某的遗产?
(3)公告:收养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的, 办理登记的民政部门应当在登记前予以公告 (4)向民政部门办理收养登记。收养应当向县 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收养关系自登记之 日起成立。
7、收养的效力
(1)养父母与养子女之间产生拟制 直系血亲关系
(2)养子女与养父母的近亲属形成 拟制直系或旁系血亲关系 (3)养子女与生父母及其近亲属之 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消除
原告任万邦系被告任前进之养父。因任万邦的 前妻不能生育,经人介绍,夫妻二人于1973年6月4 日收养了刚出生的任前进。收养后,任万邦与前妻 共同抚养任前进;养父母子女关系一直融洽。1990 年2月,任万邦的前妻因病去世,任万邦拟再婚,遭 到任前进的反对。经亲友劝说,任前进勉强同意。 1991年4月,任万邦再婚,此后,养父子之间产 生了隔阂,双方在新的家庭生活中常为琐事发生矛 盾,特别是任前进与继母相处不和,时常争吵,并 借故辱骂养父、继母,伤害了养父子之间的感情。 任万邦遂于1993年2月向法院起诉,要求解除与 任前进的收养关系,经法院调解,任万邦撤回了起 诉,希望能改善养父子关系。但在这以后,双方关 系不仅没有改善,反而进一步恶化,致使任万邦夫 妇从1993年7月起配偶者收养子女的,男收养人与女被收养 人必须相差40周岁 。 (2)公民或华侨收养三代以内同辈旁系血亲的子女, 不受下列条件限制: A、被收养人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送养人有 特殊困难无力抚养子女的父母; B、无配偶者收养子女的,男收养人与女被收养 人必须相差40周岁 ; 华侨收养还不受须无子女的限制
对借收养名义拐卖儿童的行为。
(2)平等自愿的原则。是指当事人在建立或解
除收养关系的活动中,应当由当事人自愿决定、协
商一致地进行,任何一方都不得以欺诈、胁迫的手
段或者乘人之危强令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
进行。
(3)不得违反社会公德的原则
(4)不得违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的原
则。如一般中国公民作为收养人的,必须是年满
非婚生子女的生母在下列情形下,可以单方送养: 无法确定非婚生子女的生父,经法院宣告非婚生子 女的生父失踪; 非婚生子女的生父自然死亡或经法院宣告死亡。
C、送养必须是自愿的
D、不得违反计划生育的规定再生育
未成年人的父母均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
能力的,该未成年人的监护人不得将其送
养,但父母对该未成年人有严重危害可能
(3)对孤儿或残疾儿的收养不受下列条件限制:
A、须年满30周岁的,
B、无子女的,
C、只收养一个的 (4)继父(母)收养继子女,不受下列条件限制: A、被收养人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 B、送养人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子女的父母;
C、收养人须年满30周岁的,
外祖父可否收养父母双亡的外孙
有负担能力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对于父母已
30周岁尚无子女的人;中国公民收养时只能收养
一名子女(收养孤儿或残疾儿童除外);独生子
女不得为被收养人
4、一般收养成立实质要件
(1)被收养人的条件
(2)收养人的条件 (3)送养人的条件
(1)被收养人的条件
A、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有利于培养建立养亲 子间的感情,有利于收养关系的稳定和发展。一般公 民是不允许收养成年子女。(对继子女收养可以) B、丧失父母的孤儿、或查不出生父母的遗婴和儿 童,或生父母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的子女 。 C、收养大于10周岁的未成年人,应征得被收养人 的同意(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
对这起收养关系能否被确认有效, 法院在讨论个有两种 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本案收养关系不具备收养的形式要件, 收养送养双方未曾共同协商,也未立公证文书,整个送养过 程均是朱江的妹妹朱海所为,不能证实将孩子送他人抚养是 胡华夫妇的真实意思表示,所以,收养关系不能成立,孩子 应归生父母抚养。另一种意见认为,虽然收养的形式要件欠 缺,但实质上收养关系已经成立。因为在通常情况下,孩子 被送走后生父母不可能对孩子的下落不闻不问。既然胡华夫 妇采取了不过问的态度,说明他们对送养孩子的行为是默认 的。生父母在孩子出生前曾向医生表示不要孩子,就是暗示 其妹可以全权处理孩子的问题。因此,朱海送养孩子的行为 应被视为有效。孩子现已2岁多,已与养父母建立了感情。从 有利于被收养人健康成长的原则出发,应维持收养关系。 问: (1)这起收养关系是否成立? (2)如果收养有效,法院对胡华夫妇的诉讼请求能否予以支持?
原告人金欣芳,女,她于1963年由金建中、赛平然夫妇经 天津市公还处公证收养为养女。1976年,金欣芳多加工作后, 仍与养父母共同生活.和睦相处。1981年,金建中夫妇欲将金 欣芳许配给侄子(即被告)金渊德为妻,遭金欣芳拒决,为此, 双方产生隔阂。1984年,金欣芳与他人恋爱结婚并住夫家,更 引起养父母不满。金欣芳多次主动通过组织调解,争取与养父 母搞好关系,但遭拒绝。自1986年起,金欣芳被迫中断与养父 母的往来。她多年在有关档案中,仍将二老填为养父母。1989 年4月,金建中病故,赛平然未通知养女,与侄子金渊德共同 料理了丧事。1994年7月,赛平然也病故,金渊德独自料理了 赛的后事,并拿走了二老价值万余元的全部遗产。金欣芳闻讯 后.向法院起诉,要求以养女身份继承养父母遗产。被告企渊 德认为,事实上原告与被继承人的收养关系已中断,无权继承 他们的遗产。法院确认原收养关系并未解除,原告金欣芳有权 以养女身份继承养父母的遗产。
(七)养子女的法律地位
1、什么是收养。指领养他人的子女作为
自己的子女进行抚养,使收养人和被收养人
形成拟制的父母子女关系的民事法律行为。
1991年12月29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3次会 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 》,在1998年11月 4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进行修改
2、收养的特征
的除外。
张某(男,现年37岁,临时工)与史某(女,现年32岁,工人) 原为妻。1982年4月,张某因犯流氓罪,被送劳动教养3年。为 此,史某诉请人民法院要求与张某离婚。1983年1月,经受诉法 院判决准予双方离婚,双方所生男孩由史某抚养。张某不服, 上诉至今级人民法院。在二审审理期间,史某未与张某相互协 商,也未对第三人赵某说明此案人民法院正在审理过程中,便 擅自将男孩送给赵其收养,并收取了扶养费300元。赵某领养了 男孩后,为他更改了姓名,迁移了户口。此后,张某得知了上 述情况,几经周折找到收养人赵某(男、现年47岁.某中学教师), 要求领回自己的男孩,未成功。张某便于1985年11月诉至人民 法院,要求领回自己的儿子进行抚养。 问:(1)这起收养案件是否有效,为什么? (2)如果宣告无效,孩子应当归谁抚养?之间的经济补偿费应怎 样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