徘徊在情思里的女词人——李清照内容摘要:追溯着宋词的脚步,我找到了这样一个清丽的女子,用一种担负了所有愁怨的文字来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静默中,她会偶然的将自己的情思勾画成一幅完美的“图画”。
她选择用那些集结了感伤的风情来勾勒这副“画”,而她的“画”却不用涂抹描红。
她用诗词把这副“画”展现给世人。
她的“画”就是她的历史,她所生活的世界。
情窦初开的少女把那些情思都环绕在那个她所幻想的爱情国度里;当美满的婚姻邂逅了一对才子佳人时,幸福就在李清照的生活里上演;也许美好的故事总会给人一个不算完满的结局,国破家亡的痛苦把这个本身就已经禁不起挫败女子的心击败的支离破碎。
关键字:情思徘徊婉约愁怨当历史将一切风情都掩埋的时候,骤然一切都还是随着时间的曲折依然前进着。
纵然那些在文学的殿堂上翩翩起舞的人,亦或是在文学界绽放过绚丽光彩的可人儿们。
纵观历史,可你是否还记得这样一个人,记得那海棠花下低吟“绿肥红瘦”的娇柔女子。
而看那或是活泼的她“沉醉不知归路”而“误入了藕花潭深处”。
这样的一个女子,可否用的了一句话来形容她:娇柔的不似艳丽的花蕊;虽说不是豪放的七尺男儿,却也爱把那狂野遍洒一地,不然怎会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言。
秋风追寻着时间的脚步而在树干中刻下了深深的年轮,感伤着这一抹的悲伤,寂静。
而她却道:“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
似愁凝、执扇题诗。
”秋天也仿佛在她的眼里凝结了愁怨,就像是解佩赠人的美女,悄然间落下眼泪来。
她静静的书写着自己的诗词,就像是在告诉着我们一个又一个的美丽动人的故事,传奇着属于她自己的完满。
而就在这些故事的末尾,我们又恍然间读懂了这个人。
寂静中深藏的悲伤,安然入睡时也还记得自己愁容时的模样。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两眸间透过的忧伤又有谁会懂得,在这混沌境界中的病弱感伤,又会让人寻味出怎样一段绵绵的情思。
走进她,就像是走进了一个没有镜头的世界。
蔓延出的是属于她的那种清丽和恬淡。
悠然的延伸出缠绵的情思。
李清照的诗词沁透的是淡淡的忧伤,那缠绵的情愫懵懂了一个年轻的女子的娇羞。
淡淡的哀愁也在那些美丽的年华里谱写了轻柔的“曲目”,“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季节的变更加深了那相思的情意。
不禁吟诵“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相思蔓延出的愁情却再难消除,却道:“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以平常语述说出精妙的体会。
这正是李清照语言造诣的过人之处。
或在重阳黄昏时候,当思恋亲人时也是否还记得这样的一首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在孤独的黄昏,一个心灵无着落的人在瘦菊的怜惜中安然的独自忧伤。
娇瘦的身躯也在倾泻那满满的一季相思离愁后越发显得单薄。
在面对事实时,感伤娇柔的女子也变得豪情满怀,如果我们在阅读历史的过程当中,当我们读到了西楚霸王那一段悲怆的历史时,我们也会想起这样的诗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
这样我们就懂得,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即便他失败了,他也失败得是有声有色,他也是成为一个宁折而不曲的人,是一个悲剧的英雄。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在《百家讲坛之李清照》中这样评价李清照,“中国人大体上都会认同这样一个观点,李清照应该算是中国古代最杰出、最有才华的女文学家、女作家。
如果我们要用一句话来概括李清照这个人,我们也可以说李清照这个才女呀,她真是不容易,不简单,而且也不平凡。
”③这样一个俯视巾帼,压倒须眉的女子,在中国千年的文学史上可谓是谱写了最美的华章。
在千年前的南宋,李清照也称得上是女子中的第一了。
翻开历史,还记得那个在道德修养上否定了李清照的王灼也不禁的这样赞叹道:“才力华瞻,逼近前辈,已不多得。
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
”可知,王灼在文学的才华上赋予李清照的是多大的肯定和惊叹。
李调元在《雨村词话》中这样写道:“易安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
不在秦七黄九之下,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这在宋史的文学界给了李清照一个很高的名益。
她虽然是出身仕宦书香之家的女子,却没有闺阁深院的束缚,更没有封建腐朽的羁绊。
也许正是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才造就了这一带女性的骄傲。
优秀的才气让这个本身脱俗的女子又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当翻开李清照的家史时,你也会不难发现,成就这个女子的还有她的家庭因素。
或流传青史,或扬名千年。
这是文学青史给她的殊荣。
追忆她那漫长的人生。
我们慨叹她的才华,震惊她的豪气。
她也许可以称得上一个传奇的女子了吧。
所以我们不禁惊奇的想要了解这个培养了如此伟大的女词人的家庭了。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
其文章多受苏轼的赏识。
被称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
可想,这样一个大文人的女儿又怎会堪于作平庸的闺中小姐呢。
从小受文学熏陶的李清照能有后来的文学才气也是可想而知的。
《宋史》中这样描述李清照的母亲:“妻王氏,拱振孙女,亦善文。
”①由此可知,她的母亲也是可以称得上才气俱佳的女人了。
在这样的父母教育下的女儿能在文学的诗词上能获得如此的造诣,我们还能有什么异议呢。
李清照自幼聪颖,才华出众,抱负不凡,热爱文学艺术。
她被益为“独辟门径”、“卓然一家”、“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②这样一个逾越于华夏文学界的女子可堪称的上是史无前例了。
追忆着宋词的历史,我们走进了李清照。
走进了一个柔情多愁的女子。
承载着这种愁情,李清照走向了那个似水的青春年华,走向了那个情窦初开的娇羞年龄。
怀揣着懵懂的情愫,李清照描写了大量闺阁生活的片段。
在《点降唇》中她这样写道:“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沾衣透。
见客人来,袜划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少女的娇羞在懵懂情愫的绽放中也改变了本来的面貌。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看似是在嗅着青梅,其实是在观望这突然闯进花园的客人,也突然闯进了李清照的心里,已经顾不得自己划掉的金钗,偷偷地站在青梅树后打量这个陌生的男子。
在李清照生活的那个年代,凡是女子都是遵守着闺阁生活的束缚。
过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待字闺中,专攻女红的生活。
遵循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心里。
而在那个女生颇受压榨的社会里,李清照的出现绝对是一个精彩的意外。
所以这些闺阁的规矩在李清照的生活里从来都不曾出现。
不然怎会有“常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总是记得那个傍晚,带着醉意尽兴的划船,这样的回忆又怎会是那些只会在闺阁中摆弄红绣的女子所能拥有的呢。
而这些回忆的蓝图也只有在那个思想开放的书香之家才会让其尽情的编制。
这是李清照的父母给予她的幸福回忆。
李清照的父母除了在文化教育和个性发展上对李清照言传身教之外,也为她创造了一个远比当时的一般女孩子更加宽松自由的教育环境。
这样的生活记忆也是早年李清照诗词创作的最初素材。
李清照没有被束缚在“三从四德”的囚笼中,因此他是幸运的,固然这个时期她创作的诗词都是快乐和幸福的回忆。
词中沁透的是她那活泼的性格延长的情思。
而在这快乐的生活中偶尔也参杂了淡淡的感伤愁情。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雨水洗礼的树叶显现出肥硕的姿态。
而李清照关心的不是“绿肥”,应是那“红瘦”。
昨夜的风吹散了娇柔的花瓣,这时的花应是残花了吧。
带着残留醉意的情感中也有了一种“黛玉葬花”的悲寂了。
青春里的懵懂道出了那分怀着对爱情向往的期盼。
时间在漫长中渐逝了那个泛着光采的青春。
李清照在一段期盼爱情的年龄里邂逅了那个她生命中的人---赵明诚。
同时官宦世家的他们也应是门当户对的吧。
但当时政局的动荡让其两家父亲加入了两个不同的政治队伍。
可这样的情况终没成为阻挠他们幸福相守的羁绊。
才子佳人就这样幸福的完结着他们自己的美满婚姻。
这时的李清照是幸福的人,她竭力的享受着自己的婚姻,用真心爱着自己的丈夫。
幸福得情思牵动了她的心,沁泌出快乐的笑容。
李清照和自己的丈夫赵明诚共同的从事着金石字画的收藏。
共同的追寻着属于他们的爱情积淀。
李清照在她的一首词中讲诉了自己的爱情幸福。
词的词牌叫《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无论多么美丽的花在丈夫赵明诚的眼里却终是赶不上妻子的娇容。
这幸福得甜蜜在世人的眼中都会尽显出羡慕的神色。
和太学生赵明诚的的生活中,他的丈夫也渐渐感染了李清照,李清照也开始从事金石字画文物的收藏。
相同的兴趣爱好更加深了他们之间的感情。
让这个本身甜蜜的家庭更加的美满。
他们彼此相知相惜、相投相契。
尽管生活很平淡,但李清照任然幸福得享受着自己的爱情生活。
美好的感情在渐渐滋长的时候,痛苦总要在不经意间悄然到来,正当李清照和赵明诚享受着自己的美满婚姻时,时局的动荡打破了他们的平静生活。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被当时另一派的政治队伍打下了政治的舞台。
无奈的哀愁让这个坚强的女子也无能为力。
固然,赵明的父亲赵挺之便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
而他的儿子赵明诚也顺应当上了鸿胪寺少卿。
李清照在动荡的时局里只能无奈的观望。
或喜或忧,已经在她的世界里平淡的渐变了原有改变的几率。
正当赵明诚享受官升的喜悦时,政局又突然的改变了原来的轨道,父亲赵挺之不得不迟去宰相的职务,在这之后的五天里,赵挺之逝世。
在经过了事态的改变后,那个活泼、可爱、聪明的李清照也渐渐的在这沉郁污浊的世界里改变了。
她由一个才气俱佳的女子,由一个一心只为幸福追寻着的女子变成了那个成熟的李清照。
这时的她已经渐渐褪去了那些青春年华里所拥有过的热情。
对事态人情的冷漠看的一清二楚,对官场动荡的黑暗看的太过明白。
她已经不在是那个只顾“绿肥红瘦”的娇柔小姐,那个在荷塘里“挣渡,挣渡”的活泼少女了。
她已经对这个世界看的太过透彻。
官场变动的政局里,李清照只能在赵明诚的陪伴下回到他们的老家---山东青州。
我们所熟悉的李清照的词作也大多在山东青州所作。
在经历着这无数的困苦和艰难之后,相守的还是李清照和赵明诚。
他们在这动荡的时局里都成为彼此最坚韧的支柱。
回到青州的他们一呆就是十年,而在这十年里也是李清照和赵明诚最为幸福的十年。
他们共同的进行金石字画的研究,一起编写着《金石录》一书。
就在这十年当中,朝廷的政治格局又在逐渐地发生变化,蔡京被驱逐出政治舞台,赵明诚再次重返仕途。
再次出世做官的丈夫因为种种原因没能把李清照带在自己的身边。
他们只能在异方彼此思恋着对方。
李清照在《凤凰台上忆吹箫》中这样述说着自己的相思:“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
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生怕闲愁暗恨,多少事、欲说还休。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