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岩土工程行业发展方向
1.1 岩土工程体制发展与改革
在目前市场环境下,勘察阶段很多工程条件尚不明确或不确定,岩土工程勘察的评价和结论就需要在岩土工程设计过程中不断完善,但国内勘察与设计分离的体制难以实现上述交叉作业,这种结构性的矛盾给工程建设带来很多问题。
可以说,目前勘察与设计相分离的体制制约了岩土工程行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
岩土工程体制的改革已经进行了20多年,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勘察与设计分离的弊端。
在改革的过程中,为了使勘察报告更好地满足工程设计的需要,加强了勘察成果定量计算分析的工作,提出了一些分析评价的要求。
但由于勘察人员不了解设计的具体要求和设计过程,或者勘察阶段掌握的工程条件与设计时不一致,发生勘察成果脱离设计的基本要求,在勘察阶段盲目地进行许多定量的计算,得到一些是似是而非的计算结果。
这种工作对设计不仅没有帮助,而且有可能还是有害的。
如何避免这些情况的出现?根本办法是深化岩土工程体制改革,逐步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岩土工程技术服务运行机制,改变勘察与设计分离的现行体制。
应该认识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但这应当是岩土工程行业的发展方向。
1.2 岩土工程的标准化发展与约束机制
总体来说,岩土工程有两类技术工作,第一类技术工作可以标准化,第二类则难以标准化。
若对第二类技术工作规定过细、过死,则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利于技术进步和岩土工程师水平的提高。
综合专家的讨论、行业特点以及标准化发展趋势,岩土工程应形成三个层次的约束,第一层次是对涉及工程质量、安全、环境及职业健康等国家和公众利益、长远利益的十分重要的问题,应由国家主管部门通过法律法规予以刚性约束,目前应尽快制定岩土工程全文强制性标准,为向技术法规过渡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层次是可以标准化的第一类技术工作,由于已将必须刚性约束的内容纳入了全文强制性标准,这一层次将全部过渡到推荐性标准,从而使技术法规与技术标准的分工逐渐到位。
第三层次是难以标准化的第二类技术工作,在现有的标准和规范中应逐步弱化,规定得原则一些、灵活一些,使执行者有回旋余地,还可将工程经验总结成可以多种选择、灵活掌握的“指南”之类的指导性而不是规定性的文件;这个层次的最终目标是岩土工程师充分施展自己的智慧,自行处置,自负责任,依靠诚信、敬业、社会责任感以及处理工程问题能力的良性竞争来柔性约束。
1.3 岩土工程专业发展领域
1.3.1 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以及可持续发展
新世纪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土地资源日益紧张,城市发展向地下要空间的趋势不断加强。
这给岩土工程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包括地下空间总体规划、与地下工程相关的土体支护及地下水控制、地下工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及相关的变形监测与控制等。
1.3.2 地质灾害相关方面
全球气候的变化导致地质灾害频发,对岩土工程行业的需求加大,包括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监测及治理等。
1.3.3 新型土工及土工合成材料的研究与应用
比如用于下列项目:公路、铁路的路基材料;河流、水库的堤坝堆料及防渗材料等。
2 深基坑勘察要点
2.1 注重调查和收集资料
重点要调查基坑影响范围的地下管线资料,调查和了解基坑周边既有建筑物及道路的情况,同时要掌握拟建基坑的具体特征,从而制定完善且针对性强的勘察方案。
2.2 查明基坑影响范围的土层分布
基坑影响范围包括平面范围及深度范围,勘察要严格按照有关规范执行。
要对比较特殊的岩土层重点关注,比如浅部人工填土、暗坑暗塘及坑底淤泥、故河道、软弱淤泥质土、粉土砂土含水层等。
2.3 提供准确的岩土参数
勘察人员有必要与相关设计单位保持沟通。
除提供一般的物性参数(包括密度、比重等)外,还应提供切合设计需要的抗剪强度指标。
除常规的直剪快剪和固结快剪外,有必要的还需提供三轴剪切抗剪强度、静止土压力系数等。
一般均应做室内渗透试验确定降水设计参数,必要的工程应做现场抽水试验等来确定承压水水头高度并取得切合实际的土层渗透系数。
2.4 查明基坑影响深度地下水的情况
包括上层滞水、潜水及对基坑有影响的承压水,应分别调查清楚,为基坑降水设计、承压水稳定验算以及抗浮验算提供准确的数据。
2.5 查明地下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为隔水帷幕的设计提供依据。
3 勘察报告中的困惑或难点
3.1 勘察报告中的一些定量计算是否必要?比如桩基持力层强度验算,沉降计算,以及一些基坑支护的计算。
3.2 缺乏区域性的长期水文观测资料,使得勘察中评价抗浮设防水位以及判断某个深基坑是否需要考虑承压水的影响时有一定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