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白细胞的检测方法

白细胞的检测方法

第四章白细胞检验的基本方法第一节白细胞功能的检验一、墨汁吞噬试验【目的】掌握墨汁吞噬试验的原理、方法、注意事项和临床意义。

【实验原理】墨汁吞噬试验(ink phagocytosis test)是依据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对细菌、异物等具有吞噬作用,在一定量的肝素抗凝血中,加入一定量的墨汁,经37℃温育4h,涂片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吞噬细胞对墨汁的吞噬情况,并计算吞噬率及吞噬指数,从而协助急性白血病的诊断与鉴别。

【材料】1.器材试管、移液管、微量移液器、载玻片、37℃水浴箱、显微镜等。

2.试剂(1)肝素:配成6U/ml水溶液。

(2)制备墨汁:于普通砚台上加生理盐水5ml,以优质中国块墨或印度墨,以100r/min 研磨3min。

所得墨汁经普通滤纸过滤3次备用。

(3)瑞氏染液等。

【方法步骤】1.取小试管1支,加肝素20μl,加外周血100μl,混匀。

2.加入过滤墨汁10μl,混匀,加塞。

3.置37℃温育4h。

4.取温育后样本,推制成血涂片,干燥后,瑞氏染色。

5.油镜下观察计数幼稚细胞或中性成熟粒细胞100个;计数单核细胞20个。

6.判断结果根据细胞吞噬墨粒多少及大小,可定为下列程度:阴性:细胞内未见吞噬墨粒。

阳性:(+) 细胞内吞噬有小墨粒1~5个。

(++) 细胞内吞噬有大小不等墨粒10个左右。

(+++) 细胞内吞噬有大墨粒10个左右,小墨粒较多。

(++++) 细胞内吞噬有多数大颗墨粒,并有块状、球状,小墨粒很多,但细胞核清楚。

7.计算吞噬率及吞噬指数吞噬率(%)= ×100%吞噬指数=【注意事项】肝素剂量对白细胞的吞噬功能有影响,肝素用量过大,细胞形态异常,吞噬率和吞噬指数降低;肝素用量过小,影响抗凝。

以每100μl血用0.3U肝素为最适宜。

【参考范围】成熟中性粒细胞吞噬率59~89%,吞噬指数66~186;成熟单核细胞吞噬率90~100%,吞噬指数227~399。

【临床意义】临床上可利用该试验了解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对白血病的诊断和分型有一定参考价值。

粒细胞仅成熟阶段才具有吞噬功能,单核细胞幼稚阶段和成熟阶段均具有吞噬能力。

AML-M5a为弱阳性,M5b吞噬指数明显增高。

AML-M2、ALL和AML-M3吞噬试验均为阴性,AML-M4呈阳性反应。

CML的成熟粒细胞吞噬能力明显降低。

二、白细胞吞噬功能试验【目的】掌握白细胞吞噬功能试验的原理、方法、注意事项和临床意义。

【实验原理】白细胞吞噬功能试验(leukophagocytic function test),是将待测的白细胞与葡萄球菌混合,37℃温育一定时间后,细菌可被中性粒细胞吞噬,涂片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菌的情况,计数吞噬细菌的白细胞数以及被吞噬的细菌总数,计算吞噬率和吞噬指数,据此反映中性粒细胞的吞噬功能。

【材料】1.器材接种环、小试管、微量细胞培养板、水浴箱、载玻片、显微镜等。

2.试剂(1)制备菌液:取在琼脂斜面上或平板上培养24h的白色葡萄球菌菌苔,用PBS(0.015mol/L pH6.4)洗2次,沸水浴15~20min灭菌。

将灭活菌液混悬于20% FCS-RPMI1640培养液中,用比浊法调整细胞浓度至5×1010/L,置4℃备用。

(2)100U/ml肝素、甲醇、吉姆萨染液等。

【方法步骤】1.于微量细胞培养板孔内(或小试管内)加100U/ml肝素1滴,无菌采集末梢血3滴,与孔内抗凝剂立即混匀。

2.向孔内(或小试管内)加白色葡萄球菌悬液3滴,混匀。

3.置有盖湿盒内,37℃温育30min,每10min轻摇一次。

4.用滴管取1滴培养液,推成薄片,甲醇固定,吉姆萨染色、干燥。

5.镜检计数油镜下观察计数200个中性粒细胞,记录吞噬细菌的细胞数,以及各个细胞吞噬的细菌总数,按下式计算吞噬率和吞噬指数。

吞噬率(%)= ×100%吞噬指数=【注意事项】1.所用器材要清洁。

2.抗凝剂用量应适当,过高会抑制吞噬功能,过低则易出现血液凝固。

3.要严格掌握吞噬的时间和条件。

细菌与细胞比例以1∶1~10为宜。

4.涂片要薄,以便尽量减少因细菌重叠在细胞上而误以为吞噬的错误。

5.计数时应取载玻片前、中、后三段计数,以提高准确性。

6.本试验采用光学显微镜检查,分辨率不够高,有时难以准确计数吞入的细菌颗粒,应认真识别。

7.应根据各室的具体方法建立本室参考范围,以便客观地判定被测标本中性粒细胞的吞噬能力。

【参考范围】吞噬率:健康人为61.4~64.2%。

吞噬指数:健康人为1.01~1.11。

【临床意义】白细胞吞噬功能是其最重要的生物功能之一,本试验可作为判断机体白细胞功能状态,诊断白细胞本身所致疾病的参考。

1.吞噬率和吞噬指数增高,反映中性粒细胞吞噬异物功能的增强,常见于细菌性感染。

2.吞噬率和吞噬指数降低,见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营养、代谢、肿瘤等因素致白细胞分化不良或不成熟,如粒细胞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机体存在明显抑制白细胞的因素,如免疫抑制剂、抗白细胞抗体等。

三、血清溶菌酶活性试验【目的】掌握血清溶菌酶活性试验的原理、方法、注意事项和临床意义。

【实验原理】血清溶菌酶活性试验(serum lysozyme activity test),是利用溶菌酶能水解革兰氏阳性球菌细胞壁的乙酰氨基多糖成分,使细胞壁裂解,用对溶菌酶较敏感的微球菌悬液为作用底物,根据微球菌的溶解程度来检测血清或尿中溶菌酶的活性。

(一)平板打孔法【材料】1.器材接种环、毛细滴管、无菌打孔器(孔径5mm左右)、水浴箱、测量尺等。

2.试剂(1)等渗缓冲液(pH 6.4):A液:磷酸二氢钾9.07g,氯化钠5.0g,溶于1 000ml蒸馏水中。

B液:磷酸氢二钠(Na2HPO4·12H2O)23.87g,氯化钠5.0g,蒸馏水加至1000ml。

A液、B 液以10∶3比例混合,调至pH6.4。

(2)制备溶壁微球菌:①制备营养琼脂斜面培养基:取琼脂4.3g,加牛肉浸膏1.0g,蒸馏水100ml,浸10min后煮沸,使其完全溶解,倒入若干大试管,加塞,高压消毒15min,取倾向位室温冷却,置4℃冰箱保存,备用;②接种:溶壁微球菌在使用前于琼脂斜面培养基上传代一次,试验前按常规接种微球菌于斜面,置37℃培养24~48h,即可长出黄色菌落;③制备细菌悬液:用无菌蒸馏水洗下菌苔,2000r/min离心30min,弃上清。

再加蒸馏水轻轻混匀,2000r/min离心30min,弃上清,称沉淀物湿重,用无菌蒸馏水配成100g/L的浓菌液(菌液应在临用前配制,不宜存放过久),70~80℃加热灭菌,备用。

(3)1%琼脂:称琼脂粉1g,加入1/15mol/L pH 6.4 PBS 100ml。

(4)溶菌酶标准液:取溶菌酶标准品,用1/15mol/L pH 6.4 PBS制成5、25、100mg/L稀释液。

(5)被检血清。

【方法步骤】1.制备溶壁微球菌琼脂平板取已配制好的菌液1ml,加到50~60℃已溶化的1%琼脂中,摇匀,倾注平板(直径7~9cm平板加1%琼脂15ml),待冷凝。

2.打孔用打孔器在溶壁微球菌琼脂平板上打孔,孔间距18~20mm,用牙签挑去孔内琼脂。

3.加样用毛细滴管吸取血清,加入琼脂孔内。

同时在另一孔内加满溶菌酶标准液作为阳性对照。

4.温育置25~30℃温育18~24h,观察结果。

5.制备标准曲线在每批测定同时,将各种浓度的溶菌酶标准液加入小孔中,同上法测定溶菌环的直径。

在半对数纸上,以溶菌酶浓度为纵坐标(对数坐标),溶菌环直径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从曲线上查出每毫升待检品所含溶菌酶的微克数。

6.判断结果加血清孔和溶菌酶标准液孔周围的溶壁微球菌被溶解,可见圆形透亮区,即溶菌环。

溶菌环的直径大小与溶菌酶的含量成正比。

【注意事项】测量标准品与待检样品溶菌现象的间隔时间应尽量缩短,最好能在同一块板上备有标准品的对照,以便比较。

(二)比浊法【材料】1.器材接种环、试管、721型分光光度计、水浴箱、微量移液器等。

2.试剂(1)等渗缓冲液(pH 6.4):同平板打孔法(2)制备溶壁微球菌:同平板打孔法。

将制备的菌液过滤,取上清液于分光光度计600nm波长处,以缓冲液调零,调节菌液浓度使其光密度为0.4,冰箱保存。

(3)制备溶菌酶标准液:称取干燥溶菌酶2mg,用pH6.4的等渗缓冲液溶解,其酶浓度为lmg/ml(1000μg/ml),储存液置冰箱保存,备用。

溶菌酶应用液则取0.1ml溶菌酶储存液加4.9ml缓冲液,稀释50倍,其酶含量为20μg/ml。

【方法步骤】1.将菌液置37℃水浴中预温2min。

2.抽取患者血液,分离血清,按表4-1进行操作。

表4-1 溶菌酶测定步骤加入物标准管菌液对照管测定管1 2 3 4 5 6微球菌液(m1) 3.0 3.0 3.0 3.0 3.0 3.0缓冲液(μ1)20 40 60 80 100 一溶菌酶应用液(μ1) 80 60 40 20 一一(每隔1min加入)血清(μ1) 100混匀,每管于37℃水浴中准确温育10min,取出即加反应终止液5mol/L NaOH(ml) 0.05 0.05 0.05 0.05 0.05 0.053.以缓冲液调零,600nm波长处比浊,检测各管的光密度。

4.计算-5.制备标准曲线以测得各标准管的光密度为纵坐标,各标准管所含标准酶浓度为横坐标(第1管含酶16μg/ml,依次为12μg/ml,8μg/ml,4μg/ml),菌液对照管的光密度为零点,在坐标纸上画一曲线。

6.根据标准曲线查出被测血清样品所含溶菌酶的量。

【注意事项】1.菌液4℃保存比较稳定。

溶菌酶标准液以高浓度4℃保存为佳。

2.每批溶菌酶样品的测定须同时作标准管与菌液对照管的测定。

3.血清标本4℃保存10d,酶活性基本不变。

4.该法可同时用于测定尿中的溶菌酶活性,但要收集24h尿量,并加防腐剂,所得结果乘以尿量。

5.该法只适用于测定较窄浓度范围的溶菌酶,因此,测定前应先将待检样品的浓度作适当调整,使之适用于限定的测定范围。

6.细胞溶菌酶测定血和离心后的菌液各1滴,混合后制成涂片,置含湿纱布玻皿内,于37℃温育30min,干燥后瑞氏染色、镜检。

细胞周围菌少,变细、变淡,并可见透明环为阳性。

【参考范围】血清5~15mg/L;尿0~2mg/L。

【临床意义】人体血清中的溶菌酶,主要来自血中的单核细胞和粒细胞,其中以单核细胞含量最多。

在中性粒细胞中,从中幼粒到成熟粒细胞,其溶菌酶的含量可随细胞的成熟程度而增高。

在嗜酸性粒细胞,除中幼阶段外,其余均无此酶。

淋巴细胞中含量极低。

血清和血浆中的溶菌酶大部分是由破碎的白细胞所释放。

白血病患者血清溶菌酶含量的变化很大,与其细胞类型有密切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