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

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


• Auer 小 体 常 见 于 骨
髓异常增生综合征 MDS) ( MDS ) 及急性非淋 巴 细 胞 白 血 病 M1~M6。 ~M6
类白血病反应

是指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 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周围血 中白细胞数大多明显增高,并可有数 量不等的幼稚细胞出现。
消失。
• 当病因去除后,类白血病反应也逐渐
见的原因。在某些极重度感染时, 见的原因。在某些极重度感染时,白细胞 不但不高,反而减低。 不但不高,反而减低。 • 2、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 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 严重外伤、手术创伤、大面积烧伤、冻伤, 严重外伤、手术创伤、大面积烧伤、冻伤, 以及血管栓塞所致局部缺血性坏死等使组 织严重损伤者及严重的血管内溶血
• 核右移:分叶过度。

★核左移
正常时外周血中中性胞的分叶以3 正常时外周血中中性胞的分叶以3 叶居多。如杆状核粒细胞增多, 叶居多。如杆状核粒细胞增多,甚或出 现杆状核以前更幼稚阶段粒细胞( 现杆状核以前更幼稚阶段粒细胞(超过 %),称为核左移。常见于感染, 称为核左移 5%),称为核左移。常见于感染,尤 其是急性化脓性感染, 其是急性化脓性感染,也可见于急性中 急性溶血、急性失血等。 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等。白血病和 类白血病反应。 类白血病反应。
• 3、急性大出血:白细胞总数常在 急性大出血:
1—2小时内迅速增高。内出血者如 小时内迅速增高。 消化道大量出血、 消化道大量出血、内脏破裂如脾破 裂或输卵管妊娠破裂等, 裂或输卵管妊娠破裂等,白细胞增 高常较外部出血为显著。因此, 高常较外部出血为显著。因此,白 细胞增高可作为早期诊断内出血的 参考指标。 参考指标。 • 4、急性中毒:代谢性中毒, 急性 急性中毒:代谢性中毒, 化学药物中毒,生物毒素中毒。 化学药物中毒,生物毒素中毒。 • 5、白血病、恶性肿瘤 白血病、
中性粒细胞的形态改变
中毒性改变; • 细胞大小不均; • 中毒性颗粒; • 空泡(脂肪变性所致); • 核变性(核分裂、碎裂) • 棒状小体(Auer小体): 棒状小体(Auer小体): 只有在白血病的病变细胞中出现,如急性白血病,在早 幼粒细胞中可以达数条或数十条;单核细胞型白血病常 见一条;对急性白血病诊断中有重要价值;急性淋巴细 胞白血病中无小体,可以进行类型分析。
•目前认为中性粒细胞
空泡是脂肪变性的结 果。
中性粒细胞的空泡变性
• 巨多分叶核粒细胞较
正常成熟粒细胞大, 正常成熟粒细胞大 , 核 分 叶 多 , 常 为 6~12 叶 , 多 由 于 缺 乏叶酸或维生素B 乏叶酸或维生素 B12 所致。 所致。
• 巨多分叶核粒细胞常
见于巨幼细胞贫血的 血象. 血象.抗代谢药物治 疗时, 疗时,也可引起粒细 胞核分叶增多。 胞核分叶增多。
血液细胞分析仪的工作原理
• 20世纪50年代,Coulter研制了电阻抗法血 20世纪50年代,Coulter研制了电阻抗法血
液细胞分析仪. 液细胞分析仪.
直方图
白细胞分类计数
• 根据白细胞特有的形态进行分类并计算每
种的百分比值。 • 1 手工分类:把血液制成血膜,然后用 Wright然后进行染色,在显微镜下进行人工 Wright然后进行染色,在显微镜下进行人工 分类计数。一般计数100-200个白细胞。该 分类计数。一般计数100-200个白细胞。该 方法是目前主要的分类计数方法。 • 2 仪器分类计数:
• 单核细胞
转化
巨噬细胞(具有吞噬能力) 具有吞噬能力)
• 淋巴细胞: 80 % 是小淋巴细胞, 生存期 80% 是小淋巴细胞 ,
长,经过刺激后可以进行转化。
白细胞的种类和功能


中性粒细胞功能:
有较高的运动能力,较强的吞噬活力,复杂的杀菌系统,可以 清除免疫复合物及坏死组织。


嗜酸性粒细胞功能:
• 引起类白血病反应的病因很多:
• 感染和恶性肿瘤最多见 • 其次是急性中毒、外伤、休克、大面积烧伤等。
• 类型: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其它还有嗜酸
性、淋巴细胞型、单核细胞型等;
• 按周围白细胞总数的多少可分为白细胞增
多型和白细胞不增多型。 多型和白细胞不增多型。
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鉴别
类白血病反应 明确的病因 临床表现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 计数 嗜酸、嗜碱性细胞 中毒性改变 RBC和 RBC和Plt 骨髓像 碱性磷酸酶 有原发疾病 原发病症状明显 中度增高,以分叶和干状 为主 不增多 常明显 无明显变化 一般无明显变化 积分显著增高 慢粒 无 消瘦、乏力、低热、明显脾 肿大 显著增高,可见各发育阶段 的细胞 常增多 不明显 早期贫血,Plt增多,晚期均 早期贫血,Plt增多,晚期均 减少 极度增生,粒系占90%以上 极度增生,粒系占90%以上 积分显著减低,甚至为0 积分显著减低,甚至为0
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
粒细胞 • 嗜碱性粒细胞 • 单核细胞
白细胞
粒细胞
髓系干 细 胞
粒-单系祖细胞
• 淋巴细胞
淋巴系干细胞
白细胞的破坏
• 粒细胞:在肝、脾及淋巴结等处进入组织,
进入组织的粒细胞不再进入血液,1 进入组织的粒细胞不再进入血液,1-3天 被破坏。
• 感染:特别是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某些病毒感 感染:特别是革兰阴性杆菌感染,
染、某些原虫感染(疟疾,黑热病)。在某些 某些原虫感染(疟疾,黑热病)。在某些 )。 严重细菌性感染如脓毒血症, 严重细菌性感染如脓毒血症,以及晚期恶性肿 瘤者严重感染时,白细胞减少, 瘤者严重感染时,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百 分数增高,核左移明显, 分数增高,核左移明显,并有明显的中毒性改 提示预后较差。 变,提示预后较差。 血液系统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 血液系统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组织细 胞病 放射线、放射性核素、化学物品、 理化损 伤:放射线、放射性核素、化学物品、 及化学药物(氯霉素、抗甲状腺药、 及化学药物(氯霉素、抗甲状腺药、免疫抑制 抗肿瘤药、退热镇痛药) 剂、抗肿瘤药、退热镇痛药)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脾亢。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脾亢。 自身免疫性疾病: SLE。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SLE。
•异常淋巴细胞主要见
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 多症, 多症,病毒性肝炎及 风疹等 风疹等。
4、单核细胞增多
• 生理性增多:婴幼儿及儿童单核细胞可
增多。 • 某些感染:疟疾、黑热病、感染性心内 膜炎、急性感染恢复期、活动性肺结核。 • 某些血液病:单核细胞白血病、粒缺恢 复期、淋巴瘤。
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
• DÖhle 小体又称蓝斑 , 为
中性粒细胞胞浆保留的嗜碱 性区,圆形或梨形, 性区,圆形或梨形,灰蓝或 天蓝色, 天蓝色,呈云雾状多位于细 胞边缘。 胞边缘。此蓝斑为核浆发育 不平衡的表现, 不平衡的表现,常与中毒性 颗粒并存。 颗粒并存。
球形包涵体(Dohle体 球形包涵体(Dohle体)
抑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合成和释放物质,并吞噬、分泌 组织胺酶,抗过敏。


嗜碱性粒细胞:
状态和功能与肥大细胞相似,产生组织胺――导致过敏。 状态和功能与肥大细胞相似,产生组织胺――导致过敏。


单核细胞功能:
具有吞噬功能。


淋巴细胞:
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白细胞计数
• 测定血液中白细胞总数 • 1 手工计数 • 2 用血液分析仪进行计数
• • • •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 正常情况下,杆状核粒细胞 < 5%,分叶以3叶 5%,分叶以3 •
为主。 核左移:出现杆状核增多或(和)幼稚细胞;
– – – 中性粒细胞核左移: > 10%为中度核左移; 10%为中度核左移; >25%和出现幼稚细胞为重度核左移―――白血病或 >25%和出现幼稚细胞为重度核左移―――白血病或 类白血病。 中性粒细胞核右移:巨幼贫。
• 中毒性颗粒常出现在中
性粒细胞胞浆中, 性粒细胞胞浆中,较中 性颗粒大,大小不一, 性颗粒大,大小不一, 分布不均,染蓝黑色, 分布不均,染蓝黑色, 常与空泡变性同时出现。 常与空泡变性同时出现。
中性粒细胞的中毒颗粒
•正常情况下,中性粒细 正常情况下,
胞胞浆不出现空泡。病 胞胞浆不出现空泡。 理情况下, 理情况下,中性粒细胞 可见单个、多个、大小 可见单个、多个、 不等的空泡, 不等的空泡,一般多在 胞浆中, 胞浆中,有时也可出现 在核上。 在核上。
•1906年Auer首先在 1906年Auer首先在
白血病细胞中发现紫 红色杆状物, 红色杆状物,称为 Auer小体 Auer小体。 小体。
•Auer小体多为杆状或 Auer小体多为杆状或
梭形,1条或多条甚 至成捆, 紫红色。 至成捆 , 紫红色 。 目 前认为系嗜天青颗粒 融合而成。 融合而成。
胞体较大,核圆形或 胞体较大, 不规则形,浆丰富, 不规则形,浆丰富, 多为浅蓝色, 多为浅蓝色,边缘着 色深,似单核细胞。 色深,似单核细胞。
•Ⅲ 型 ( 幼稚型 ) : 胞 幼稚型)
体较大, 体较大 , 核圆形或椭 圆形, 染色质细致, 圆形 , 染色质细致 , 核仁1 核仁 1~2 个 , 胞浆深 蓝色,有的有空泡。 蓝色,有的有空泡。
★⑵中性粒细胞减少
定义:白细胞总数低于4X109 /L为 定义:白细胞总数低于4X10 /L为 白细胞减少;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减少。 白细胞减少;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减少。当 中性粒细胞低1.5X10 /L为粒细胞减少症; 中性粒细胞低1.5X109/L为粒细胞减少症; 低于0.5X10 /L为粒细胞缺乏症。 低于0.5X109 /L为粒细胞缺乏症。
白细胞的生理变化
• 年龄之间有差异:婴儿、新生儿、成人 • 不同的身体状态有差异; • 一天内的不同时期也有变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