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中心发展的几点思考
纳溪区融媒体中心成立后,作为融媒体中心的副主任,如何实现媒体的深度融合,结合网络意识形态、宣传文化思想工作,结合自己的认识,提出以下几点不成熟的思考:
一、调动各级党委、政府在意识形态和宣传文化思想工作上的重视度和积极性。
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维护文化和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加强对融合发展的领导,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整合各方面资源,形成推动融合发展的工作合力。
要把推进融合发展作为一把手工程,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负总责。
经过大半年的基层工作经历,在基层更多的精力是放在经济发展上,很多基层宣传干部身兼数职,宣传工作要自己干,其他经济工作还要帮忙协助干,大部分时候是埋头拉车,没有时间抬头看路,开展的创新宣传工作,只能靠平时挤或是牺牲休息时间来干。
二、更新媒体运作的观念,提高各兵种协同作战的能力。
树立一体化理念,形成一体化的组织结构、一体化的采编流程、一体化的传播体系、一体化的管理体制;树立用户意识,用户即阵地,要想获得群众的认可就要跳出领导思维,站在群众的角度看问题,溜须拍马把新闻做给领导看,最终只会造成用户的流失,党报姓党,但是不仅仅是给党员或领导看,要把占有用户、发展用户、凝聚用户、服务用户贯穿媒体融
合发展的全过程。
改变现在做媒体思路,从老百姓的角度做新闻,获得了老百姓的认可,就是获得了领导的认可。
三、实现项目化的管理理念,借鉴市场化的管理方法,创新内部体系建设。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发挥传统媒体的品牌优势,以项目化为基准,创新制作媒体产品。
树立产品意识,以产品为抓手,围绕产品构建团队,提供适应不同受众阅读特色和阅读习惯的新闻产品,努力满足不同受众需求。
选择重点项目突破。
建议宣传部牵头建立媒体融合发展重点项目库,在内容生产、传播渠道、数字化平台、技术研发、大数据应用等方面规划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对一些基础性、关键性的重点项目,要加大支持力度,集中力量组织实施。
选择重点产品突破。
能否提高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关键取决于能为受众提供什么样的产品。
做差异化产品开发,集中力量打造具有独特优势的拳头产品。
要立足纳溪特色和自身实际,开发更多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形成新型产品集群,不断提升影响力。
要坚持工程化、项目化、具体化思路,差异化发展,占领新媒体阵地。
四、坚持内容为王,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
对于新闻媒体来说,内容才是最后的王者,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必须以内容建设为根本。
一是要发挥好传统媒体在内容生产上的优势。
发挥好传统媒体采编优势和信息资源优势,把传统媒体原创的内容、权威的信息、深度解读向新兴媒体延伸,多生产适应新兴媒体传播特点的精准短小、鲜活快捷、吸引力强的信息,传统媒体就可以“凤凰涅槃”,在融合发展中主导舆论,发挥主流媒体的主渠道作用。
二是要改进话语表达和传播方式。
适应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互动化的趋势,遵循新兴媒体微传播、快传播的特点和规律,建立数字信息集成处理中心和话语体系转换中心,进行网络表达创新,综合运用图文、图表、动漫、音视频等多种形式,满足用户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增强新闻信息的吸引力感染力。
改进传播方式,重大消息先上网再见报,先简报再详报,形成即时采编、即时发稿的传播机制。
三是创新内容生产机制。
按照融合发展要求进行内部流程再造,建立适应市场竞争和一体化发展的内部运行机制。
推进采编流程信息化、数字化改造和全媒体采编系统升级,建立统一指挥调度的全媒体采编平台,实现新闻信息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
体制机制亟待创新,深度融合不够。
推进融合发展,必须建立适应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
三是建立一体化舆论监督机制。
新兴媒不能成为“舆论飞地”“舆论特区”,发展新兴媒体要巩固阵地,缩小东西,不能对正面新闻进行负面解读。
形成舆论、新闻并行发展,相互作用,对把不准的稿件提前进行了舆情风险评估,对发出会形成社会反响的通报、稿件等提前预估,并做好后续报道措施。
互联网领域未知大于已知,媒体融合是一个不断探索的动态过程。
互联网传播已出现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互动化趋势,未来将是万物互联的世界,互联网将成为社会生产生活的基础平台,各种信息传播介质的边界更加模糊,传播内容更加海量化、碎片化,传播形态更加多样化、立体化,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已成为媒体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