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辩证关系

浅谈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辩证关系

浅谈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辩证关系贾长恩内容提要本文首先阐述了“法治”与“德治”在一般意义上的区别和联系,总结出“法治”与“德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辩证关系,从客观上要求我们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中,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然后又通过江泽民在2001年1月10日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进一步分析了“法治”与“德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辩证关系,分析提出认真领会江泽民同志这一治国方略的深刻含义,对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法治,德治,依法治国,以德以国,辩证关系“法治”与“德治”,“依法治国”与“依德治国”历来都是法律学家们所争议不休的一个论题。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法治,而且也需要德治,使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但是,一个时期以来,我们对法治的重要性看得比较清楚,而对德治的重要性却认识得不够,甚至忽视了德治的作用,结果法治也没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鉴于此,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1月10日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明确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民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民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对于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讲,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

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应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依据江泽民同志的这一重要论述,努力探讨二者之间关系提供了根本指针。

一、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区别1、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个人意志而改变。

以德治国,就是以社会公德为基础,以社会舆论为监督和评判,以国家机关代为实施惩罚的一种维护社会秩序的治国方略。

2、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内容上的区别依法治国的内容①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②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彻底否定人治,确立法大于人,法高于权的原则,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法律不受个人意志的影响;③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依法治国是一切国家机关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④立法机关要严格按照立法法制定法律,逐步建立起完备的法律体系,使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

有法可依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

⑤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就是要求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严格依法行使其权力,依法处理国家各种事务。

它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

⑥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严格执法。

总之,依法治国要求各国机关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以德治国的内容:①要求国家的所有官吏及一切行政人员,不论是通过何种方式遴选和任命的,都必须是一个“有道德”的人。

所谓“有道德”,就是注意“修身”,即随时地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在家庭中,要孝敬父母;在孝敬父母的同时,还要“推己及人”,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一个“有道德”的人,不仅应当帮助他人和关心社会,最重要的是忠于国家及其根本利益。

②要求统治者对“道德”必须身体力行,即以自己的榜样和模范行动,来影响广大的老百姓。

所谓“政得,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以及“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就是这个意思。

③十分重视道德感,羞耻心在人的行为中的作用。

正所谓“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认为人们只有了“羞耻之心”,才能从内心中构筑起抵御一切诱感的坚固防线。

④强调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必须充分运用道德激励的方法,通过道德教育,使道德在改善社会风气,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方面,发挥特别重要作用。

孔子说的“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就是强调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感化和激励作用,强调道德教育、道德感化的重要意义。

3、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意义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其本质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江泽民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为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①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

②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的各项工作,主要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

③宪法是实施法治国的重要保障。

实施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首先,依法治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保证。

其次,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第三,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第四,依法治国是维护社会稳定,实现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也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明文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这一规定表明,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群众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方略专入宪法,赋予依法治国方略的宪法地位,将加速推进法治,使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获得宪法性的根本保障。

以德治国的意义:关于“以德治国”1996年10月1日,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教训基础上,结合新的形势需要,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奋斗目标、核心内容、主要手段等问题作了详细的规定。

1997年9月,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强调了道德建设的意义。

他指出:“提倡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同时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鼓励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

”2000年6月,江泽民《在中共中央思想文件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简述了法律和道德在国家管理中的作用。

报指出:“法律与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它们互相联系、互相补充,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

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

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应该互相结合,统一发挥作用”。

“以法治国”就是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积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并使之成为全体人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规范。

二、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联系1、它们相互配合与支持法治与德治都是实现国家控制,促进社会发展所必不可少的两种手段,它们密切联系,相互支持,共同推促着社会的进步。

法律的创新和运作也必须要以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为指导。

同样,“德治”也离不开“法治”的支持与配合。

道德作为一种规范,主要依靠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推动的,其软弱与苍白无力是坚而易见的。

对于某些严重违反社会基本道德规范的行为,客观上也必然要求运用法律来加以制裁。

在这种意义上,守法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法律所维护的是最基本的,也是最低限度的社会道德。

2、有共同的精神,即秩序两者都以维护一定的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为使命。

而“法治”与“德治”之所以为人们所认同并成为并驾齐驱的两种治国理论和模式,主要就在于它们能够给人们带来秩序,从而使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得以保障。

3、“法治”与“德治”都是实现国家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重要和保障。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需要以稳定的社会秩序和团结的政治局面为前提,这两者的实现都既离不开法律也离不开道德,法律可以利用其背后的国家强制力保证政治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可以有力打击各种危害国家和社会的颠覆和破坏行为。

而道德则可以利用其内在的意识制约力为防止各种邪恶思想的产生,防止社会混乱,可以限制人们的某些欲望。

减少利益冲突,加强人民团结,增强凝聚力。

还可以对法律的创新和实施提供有力的支持配合与协调。

可见“法治”与“德治”都是实现国家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需要和保障。

那么,该怎样正确处理“法治”与“德治”的关系呢?2001年1月10日,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江泽民明确提出了“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的治国方略”。

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

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

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要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在“七一”讲话中,江泽民再次强调:“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要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为社会保持良好的秩序和风尚营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础”。

参考文献:[1]江泽民,《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2001年1月10日[2]江泽民,《大力弘扬不懈奋斗的精神》、《江泽民文选》,2001年1月[3]江泽民《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江泽民文选》,2001年8月31日[4]郝铁川,《社会科学》,科学杂志,2001年第4期[5]刘兰英,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3]唐都学刊,2002专集[6]王家富,《关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讲座稿,1996年2月8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