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论人生痛苦孟令丽,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要:叔本华的哲学,尤其是关于人生痛苦的哲学有着消极的情愫,对后世哲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每种哲学思想的形成都有其深刻的根源,人生痛苦哲学的形成有其痛苦的根源。
这也就证明人类世界自古就充满痛苦,所以现世的我们要吸取经验教训,笑对人生。
关键词: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现实意义Schopenhauer on suffering in lifeMeng lingli,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Abstract:Schopenhauer's philosophy, especially philosophy on life has a negativepainful feelings, on the later philosophers, had a profound impact. The formation of each philosophy has its deep roots, the formation of philosophy of life, suffering has its miserable. This also proved that the ancient human world full of pain, so this life we must learn lessons laugh.Keywords:Schopenhauer,pessimistic view on life, actual sign ificance叔本华说,人生就象一个“钟摆”,摇摆于痛苦与空虚之间,永无休止。
叔本华认为人生的本质就是痛苦的,人生的经历本身就是一场悲剧,只有在细节上才有喜剧的瞬间。
人生的快乐达不到我们的期望值,然而痛苦却远远超出我们的承受底线。
“除以受苦为生活的直接目的之外,人生就没有什么目的可言。
”[1]一、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的形成原因叔本华认为, 意志是世界的本原, 也是人的精神活动和行为的本源, 意志又是盲目的、不可满足的欲求,欲求和挣扎便是人的全部本质。
一切欲求皆出于需要,也就是出于缺乏, 所以也就是出于痛苦。
叔本华这一悲观主义的哲学的形成既有他自身的原因,与当时社会环境也有密切关联,同时少不了受到前人及宗教的影响。
(一)内因。
叔本华个人的人生经历是他哲学形成的内因所在。
叔本华从小就比较孤僻、傲慢,很难与人相处,他与母亲不和,他的父亲是个易怒又敏感的人。
叔本华无法容忍母亲放荡的生活,父亲又在其十七岁时逝世,这使叔本华遭受到严重的打击和巨大的痛苦,也使他对痛苦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这种生活阴影对叔本华性格的形成和人生观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打开了他思考人生哲理之路。
叔本华说:“生活是一件悲惨的事情, 我将用一生来思考它”。
[2] 这表明叔本华从事哲学的出发点已不再是理性, 而是生活, 并且用悲观的态度去看待人生。
(二)外因。
1.18 世纪下半叶到19 世纪上半叶,在法国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下,政治、经济、文化都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对资本主义原有的政治、经济、文化体系产生了极大的威胁。
在新体系代替旧体制的变动时期,叔本华看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看到的都是罪恶和痛苦,却没有人可以指出一条光明的路。
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发展,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应运而生。
金钱至上、利己主义充斥着整个社会。
人们为了追逐个人的利益,不择手段,相互间进行激烈的竞争和殊死搏斗。
这样混乱、残酷的社会环境是叔本华哲学形成的外因。
对于叔本华本人,我们不得不对叔本华的勇气与魄力表示由衷的敬佩。
当黑格尔哲学已经成为主流哲学时,同在柏林大学任教的叔本华“偏偏选择与黑格尔授课时间相同的时间开课,以示向黑格尔的权威地位挑战。
”[3]在这种凄凉的气氛中,他自我解嘲地说,苏格拉底在他的同时代人中又有多高的声誉呢?不管叔本华的行为能否动摇黑格尔的权威地位,这对他离开教职独处著述,并于1819年出版其代表作《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叔本华对黑格尔进行尖锐的指责的同时,却对康德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自认为是康德的忠实继承人。
叔本华自己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一版序言中提到他的人生哲学深受康德哲学的影响。
他继承了康德世界二分法,提出了生命意志作为世界本质,把传统的形而上学问题与人生问题直接连接起来。
生命意志作为世界的本质限制了理性作用的范围,而生命意志是无止境的欲求。
康德将世界划分为物自体与表象世界,认为我们的认识能力只能认识表象世界,物自体世界是我们的认识能力所不及的。
叔本华哲学以此为基础,从主体出发认为世界是表象与意志,提出两个著名命题“世界是我的表象”与“世界是我的意志”。
但与康德所不同的是,他认为世界的本体是可以认识的。
以往哲学认为世界是大宇宙,我是小宇宙,而叔本华认为世界是大我,我是小我。
于是对世界的表象、本质的认识都可以回到人自身。
叔本华认为,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一个真理,是对于任何一个生活着和认识着的生物都有效的真理;不过只有人能够将它纳入反省的、抽象的意识罢了。
因此,不可知的“物自体”就是意志,一切行为都是意志的表象。
表象并不是世界,也不是人生的真正含义,而只是在时空中服从充足理由律的必然体现。
这就为他寻求理解人生与世界根本机制的学说作了准备,,这样就为他的人生哲学奠定了悲观主义的基调。
2.除此之外叔本华也受到了印度佛教的影响。
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还受《奥义书》、《吠陀》等印度佛教哲学的影响。
这种影响具体表现在:人生是痛苦,痛苦的根源是欲求,解决之道是禁欲。
叔本华反对当时社会中流传着的把人看做是无个性的理性动物,他根据意志既能动又盲目的特点,把人理解为具有多方面、多层次的欲望,富有喜怒哀乐之情的活生生的人。
这种个人的哲学,描绘了人生之画的全景。
但是叔本华的哲学并没有向人们所想的那样推崇个人主义和崇高的自由创造,而是转入非理性主义的宿命论和悲观主义。
二、面对悲剧的人生当如何摆脱痛苦(一)人生为什么会充满痛苦呢?叔本华认为人生痛苦的根源在于人无止境的欲望。
但叔本华又没有完全否定欲望,因为欲望是人有所需要和由于自身的不足而产生的,是不可避免的。
当一个人有所需求,在实现这一需求的过程中要付出努力,承受压力,抑制渴望,忍受痛苦,那么我们可以认为当需要得到满足时人生该是充满快乐的,然而叔本华认为幸福只是达到暂时的解脱,得到满足的愉悦只是一瞬间,或许根本得不到预期的胜利、满足感,接踵而至的则是满足后的空虚和迷茫或者滋生出的更多的欲求。
无休止的痛苦就这样延续下去。
正如叔本华所说,努力的没有最终目标,苦恼也永无休止。
所以衡量一个人的一生是否幸福并不是以这个人曾经有过的欢乐和享受为尺度,而只能视乎这个人的一生缺少悲哀和痛苦的程度,因为这些才是肯定的东西。
当叔本华把人和动物进行比较,他发现动物所遭受的命运看上去比人的命运更可忍受了。
无论幸福和不幸以什么样的复杂多样的形式出现,并至使人们追求前者和逃避后者,构成所有这一切的物质基础无非是自身的满足或者痛苦。
而这一基础无非是最基本的温饱、健康、安身之所、性欲的满足,相反的则是得不到这些基本的需要,所以说人并不比动物享有更多真正身体的享受,除了人的更加发达的神经系统加强了对每一种享受的感觉。
但与此同时,人对每一种苦痛的感觉也相应提高了。
产生更加强烈的感受的主要原因在于人想到了不在眼前的和的事情。
由于人有了思维,忧虑、恐惧和希望也就真的出现了。
这些忧虑、恐惧和希望对人的折磨更甚于此刻现实的苦乐,但动物所感受的苦乐则只是局限于此刻的现实。
也就是说,动物并没有静思回想这一苦、乐的浓缩器;所以动物不会把欢乐和痛苦积存起来,而人类借助回忆和预见却是这样做的。
叔本华说,智力愈发达,痛苦的程度愈高,因此随着认识到愈益明确,意识愈加强,痛苦也就增加,这是一个正比例。
到了人,这种痛苦也达到了最高的程度,并且,一个人的智力愈高,认识愈明确,就愈痛苦,具有天才的人则最痛苦。
还有就是在性欲满足方面,人自有其独一无二的执拗和挑剔,这样一来性欲的满足对于人来说,就成了一种长时痛苦和短时快乐的源泉。
(二)如何摆脱这痛苦呢?他给了我们明确的解答。
他认为,摆脱人生痛苦的方式就是进入理念的世界。
进入理念的世界有两种途径。
第一种途径:透过艺术的创作与欣赏,我们将意志所生的欲望世界提升到忘我的精神境界中,这时我们可暂时忘却人世的不幸与痛苦。
只是局限意志不是通过感官,而是通过心灵在艺术创作和欣赏的过程中被认识的,心灵认识意志的途径是艺术想象和直观,而不是推理思维。
艺术形象是意志向心灵的显现,心灵的瞬间感受和意志的创作是同一的;艺术的本质是意志对自身的直观,而不是对人或事加以概念化的产物。
叔本华把艺术直观成为“自失”。
自失是直观者与直观境界的融合,人自失于对象中,也就是说,人们忘记了他的个性,忘记了他的意志。
在艺术的创造和欣赏中,人们超越了欲望的束缚,忘记了现实生活的不如意,完全把自己溶解在对艺术的欣赏和追求中,贝多芬可以沉浸在音乐中忘记人生的凄苦和自身的不幸,梵高太过留恋画中的美好逃避现实导致癫狂……他们想让自己完全的活在艺术的美好中,审美的愉悦的瞬间达到了对世界本质那种纯粹的、真正的、深刻的认识高度。
叔本华这样描述心灵的艺术感受,那永远寻求而又永远不可得的安宁就会在转眼之间自动光临,而我们也就达到了十足的怡悦。
然而希望的诱惑, 生活的迷人, 享受中的甜蜜,这一切现象的骗局就又会把我们拖回到欲求世界之中,重新将我们捆绑到意志的绳索上去。
所以说艺术欣赏只是暂时的,“而要得到永久的解脱,就要彻底地否定生命,就要走禁欲之路。
”[4]痛苦,唯有在进入了纯粹认识的形式,而这认识作为意志的清静剂又带来真正的清心寡欲时,才是达到解脱的途径,才因而是值得敬重的。
这也就是说本华所说的禁欲,彻底的否定生命。
是第二种摆脱痛苦的途径即伦理途径。
叔本华认为,禁欲是基于对生命意志本质的顿悟和意识,它有一些最基本的方式,即自愿放弃性欲,甘于忍受痛苦甚至绝食自尽。
叔本华说,因为性欲是生存意志的核心,是一切欲望的焦点,所以,我把生殖器官名之为意志的焦点。
不仅如此,甚至人类也可以说是性欲的化身,因为人两性结合是人类欲望之中的欲望,并且,唯有借此才得以与其它现象结合使人类绵延永续。
所以,自愿放弃性欲是对生命意志的首先否定,也是告别痛苦人生的第一步。
与此同时,叔本华强调,痛苦既是生命意志带来的苦果,也是人生苦难的“净化炉”。
人们只有像佛教教导的那样,甘于忍受现实人生的煎熬,才能真正彻悟到绝望人生的底蕴,进而自觉地超脱痛苦,进入“寂灭中的极乐”。
但是,根本否定生命意志的唯一绝对有效的方法,则是自愿绝食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