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病因病机学说PPT课件

五病因病机学说PPT课件


一、外感病因
概念:指来源于自然界,多从肌表、口 鼻侵入人体而发病的病因称为外感病因。
特点:发病急骤,疾病初起多有恶寒、 发 热、头身疼痛等表证。
分类: 六淫 疠气
一、六淫
●六淫的基本概念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又称“六邪”。
六气:指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
5、燥邪
燥邪:致病具有干燥、收敛清肃特性的外邪。
燥邪性质及致病特征
致病临床表现
燥邪其性干燥,侵犯 初起干燥症状:以口唇燥裂、
燥性干涩 人体,最易损伤津液,鼻干咽燥,皮肤干燥粗糙甚皲
易伤津液 出现各种干燥、涩滞 裂,毛发干枯不荣,小便短少等;
不利的症状。
甚阴损,阴虚生内热。
燥邪伤人,常自口鼻 干咳少痰或无痰,或痰粘难咯,
所致病证临床表现的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病因的分类
⑴外感病因:六淫、疠气 ⑵内伤病因:七情、劳逸、饮食 ⑶继发性病因:痰饮、瘀血、结石
●探求病因的方法
⑴问诊求因:详细询问发病经过及治疗情况,直接确定病因。 ⑵辨证求因:以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病证的症状、体征
来推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这种方法称为“辨症求因”, 又称“审症求因”。
暑邪性质与致病特征
致病临床表现
暑为阳邪 其性炎热
阳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盛
实热证:高热,汗出,口渴,脉洪大等 热盛为特征。
暑性升散 最易耗气
伤津
暑为阳邪 主上升 主发散
故易上犯头目, 内扰心神, 耗气伤津
上犯头目:头昏,目眩; 暑邪易入心经:猝然昏倒,不省人事; 热胜则津伤阴病:身热汗多,口渴喜饮, 尿少短赤,舌红少津等。 气随津泄:气短,倦怠,甚气随津脱。
六气太过或不及

六淫产生的因素
气候变化异常
非其时而有其气 气候变化过于急骤
超过机体适应范围;
气 变 六
机体适应能力低下——正常与不正常的气候变化均不适应。 淫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1.外感性:六淫致病都是人体从外感受而发病。 2.季节性:六淫之邪的形成与季节气候密切相关。 3.地域性:六淫之邪的形成与居处环境密切相关。 4.相兼性:六淫之邪可单一或兼夹而致病。 5.转化性:六淫致病在一定条件下,其证候可发生 转化。如风寒表证转化为里热证,与体质有关。
2、寒邪
●寒邪:致病具有寒冷、凝聚、收引特性的外邪。
寒邪性质及致病特征
致病临床表现
寒为阴邪
寒 凉
其性寒凉
阴胜则寒 阴胜则阳病
易伤阳气
伤寒:恶寒,寒邪袭表,卫阳被遏。
中寒: 寒中脾胃:脘腹冷痛,呕吐,腹泻; 直中少阴:恶寒,倦卧,手足厥冷,下 利清谷。

寒性
气血津液凝滞,经 客于关节:痛痹/寒痹; 脉不通,不通则痛 客于太阳经脉:一身尽痛;
燥易伤肺 而入,而最易伤及于 痰中带血,喘息作痛,大便秘
肺,清肃失司。
结等。
6、火邪
火邪:致病具有炎热升腾特性的外邪。
火热之邪的性质及致病特征
致病临床表现
热为阳邪 阳胜则热 其性燔灼 阳胜则阴病 易伤津耗气 壮火食气(如气随津耗)
高热、恶热、面赤、脉数; 喜饮,咽干口燥,小便短赤; 体倦乏力少气。
第五章 病因病机学说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六淫、疠气的概念和致病特点及主要病 理表现
了解七情的概念、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掌握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的致病规律和特点 了解邪正盛衰、阴阳失调的病机
第五章 病因病机
第一节 病 因
外感病因 内伤病因 继发性病因
第二节 病 机 发病 基本病机
第一节 病 因
●疾病:是指机体在致病因素(六淫、七情、饮食营养、劳

数变
发病急、变化快、变化多 发病急、变化多、传变快,如癫痫、
端。
中风、惊风。

有明显动摇症状,如眩晕、震颤、抽

主动 动摇不定,“风胜主动”。 搐、角弓反张等。
多 兼 邪
风为百 病之长
风邪致病极为广泛,易与 他邪相合,且为外邪致病 的先导。
发病最多,病种最多,且易合他邪兼 夹致病,如风寒、风湿、风热、风燥 等。
1、风邪
风邪:具有风之轻扬开泄、善动不居特性的外邪。
风邪性质及致病特征
致病临床表现
浮 越
轻扬 开泄
风性轻浮,向上向外, 易袭阳位,属阳邪; 疏通透泄,具通透性。
易侵头面、肌表、腰背和阳经:如头 项强痛、鼻塞咽痒、面肌麻痹等。
腠理开疏:如汗出、恶风等。
病变部位不固定,如行痹、风疹、荨

善行 善行走窜,行无定处; 麻疹;

凝滞 “寒性凝滞主痛” 犯于中焦下焦:脘腹冷痛甚绞痛。
寒袭肌表,腠理闭塞,卫阳被遏:恶寒无汗。

寒则
气机收敛 腠理闭塞
寒袭关节,筋脉收缩挛急:关节屈伸不利,拘急 作痛。

气收
经络筋脉收缩挛急 寒入厥阴经脉,经络收缩拘急:少腹拘急不仁。
3、暑邪
暑邪:夏至以后,立秋之前,自然界中具有火热特性的 外邪。
火性炎上
火热蒸腾上炎,症见头面 五官等人体上部。
面红目赤,咽喉肿痛,口舌糜烂, 齿龈肿痛,吐血,衄血等。
易生风动血
燔灼肝经,损伤阴液,筋 脉失濡养而生风;
热入血分:灼伤脉络,迫 血妄行,
高热、四肢抽搐、颈项强直、甚 两目上视、牙关紧闭、角弓反张
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皮肤 发斑,月经过多,崩漏。
暑多夹湿 暑湿(湿热)夹杂
除暑热表现外,又常见胸闷脘痞,四肢 倦怠,便溏不爽等湿阻之候。
4、湿邪
湿邪:致病具有重浊、粘滞、趋下特性的外邪。
湿邪性质与致病特征
致病临床表现
粘 滞
湿为阴邪
湿性粘滞,留注脏腑 经络,最易阻滞气机
表现为身困胸闷脘痞泄泻等
损伤阳气 粘滞日久,损伤阳气 湿伤人体,常先困脾,久则损伤脾阳。
逸等)作用下,出现气血紊乱、阴阳失调、脏腑经络组织等功 能、代谢失常,或形态结构上的病理变化,对外界环境适应能 力降低,劳动能力明显下降或丧失,稳定有序的生命活动遭到 破坏,并表现一系列临床症状与体征(包含现代医学临床检测 的各种微观改变)的异常生命过程。
●病因:指引起疾病的原因,又称“致病因素”、“病邪”。 ●病因学说:是研究各种病因的形成、性质、致病特点及其
“湿胜则阳微”

浊 湿性重浊
困重重着 秽浊垢腻
湿困脾胃
寒湿困脾
症状有沉重特性,如四肢沉重等
分泌物和排泄物秽浊不清
粘 滞
粘腻性:症状的粘滞性 二便粘腻不爽、分泌物粘滞 湿性粘滞
停滞性:病程的缠绵性 起病缓,传变慢,病程迁延,缠绵难愈
趋 下
湿性趋下
湿邪致病,具有伤及 人的下部的特点。
水湿所致浮肿以下肢明显,又如淋 浊、泄利、妇女带下、下肢溃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