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稠油油藏蒸汽驱开发技术_梁作利

稠油油藏蒸汽驱开发技术_梁作利

稠油油藏蒸汽驱开发技术梁作利X唐清山柴利文编译前言国外大型稠油油田经过蒸汽吞吐及蒸汽驱开采,采收率超过了45%~50%。

我国自90年代在四大稠油区相继开展蒸汽驱先导性试验,至今仍未取得突破性进展。

本文重点介绍了美国克恩河(Kervn)油田蒸汽驱开发状况及成功做法、德士古(Texaco)石油公司深层蒸汽驱开采技术。

为国内蒸汽驱开发过程中的稠油层降压、注采参数的确定、注采井完井、蒸汽传输过程中的热损失控制、等干度分配、蒸汽窜调控、蒸汽驱监测、污水处理等技术提供了经验。

克恩河(Kervn)油田蒸汽驱开发状况克恩河(Kervn)油田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圣华金谷东部,探明及动用含油面积1万英亩(约4015 km2),石油地质储量35亿桶(其中德士古公司占有20亿桶约312@108t),是加洲第二大油田。

油田构造简单,为一向西南倾斜的单斜构造,地层倾角3b 左右。

油藏一般埋深700英尺(213m),最深1200英尺(366m),为沥青封堵的稠油油藏。

油层纵向上发育9个砂体,含油井段600英尺(183m)。

储层孔隙度31%,渗透率2~4L m2,含油饱和度55%~ 65%,油藏有活跃的边底水,原始原油粘度4000mPa#s,汽驱前原油粘度上升到10000mPa# s。

蒸汽驱条件下原油粘度10~20mPa#s。

地层温度90华氏度(3212e),原始地层压力为400psi (2175MPa),目前地层压力50~100psi(0135~ 0169MPa)。

克恩河油田于1898年投入开发,至1964年为冷采开发阶段,采出程度仅为6%。

1964~1971年开始了注蒸汽试验。

目前全面蒸汽驱开发(少数井蒸汽吞吐)。

油田共有油井5800口,注蒸汽井1 600口,日注蒸汽32万桶(511@104t),日产油10万桶(1159@104t),日产水80万桶(12172@104t),采油速度1183%,采出程度50%,综合含水8819%。

原方案预计的采收率为64%~65%,预计油田最终采收率可以达到80%。

克恩河(Kervn)油田蒸汽驱开发上主要采取了以下成功的做法: a,低压下转蒸汽驱。

通过蒸汽吞吐工艺及大排量提液技术最大限度地降低油层压力。

克恩河(Kervn)油田吞吐后期主要采用气顶放气及提液降压。

提液主要包括深抽提液(主要方法有抽油泵深下、大泵提液,尽可能增大生产压差,充分解放油层)、提高油层供液能力(根据油井资料判断有无堵塞,解堵方法主要有吞吐解堵、清洗炮眼等),将地层压力降到20~30psi(0114~012MPa)时转入蒸汽驱。

b,蒸汽锅炉集中供热和热电联供保证井下较高的蒸汽干度。

四座供热站向全油田1600口注汽井提供蒸汽。

两组热电联供站(分别为15台23t 炉子和5台23t炉子)日供汽32万桶(511@104t),另有高效隔热技术和蒸汽干度控制,使注入地层的蒸汽干度达到了90%左右。

c,合理井网、分层开采及有效的提液技术。

油藏采用反九点法蒸汽驱井网,油井分层生产,蒸汽驱注入井自下而上逐层上返。

油藏边部专门打了17口井,使用井下电泵排液,控制边底水侵入。

有效的提液措施使油藏边部的采注比达到了310,油藏内部采注比为112左右。

d,注汽井完井工艺技术。

采用7d或9"-d套管常规射孔完井,下部采用耐热水泥固井返至地面。

注汽管柱采用2"-d的油管,下部用机械热力封隔器密封环空;相近的中途日落油田采用双管完井工艺,在9"-d孔眼内同时下入两套2"-d的油管作为注汽管柱,采用耐热水泥及单向射孔,注汽前先对其中的一个管柱射孔,如管柱有问题则封堵后再对另一个管柱射孔注汽。

e,优化井下采油管柱结构。

油井均为机械采油井,油井管结构为:油管锚+抽油泵+2"-d油管,便于减少冲程损失及防止管柱摆动影响泵效;抽油泵深下避免了气体及吞吐、汽驱等高温条件的影响,2000年特种油气藏第7卷第2期X中油辽河油田分公司高升采油厂辽宁盘锦124125利于油层降压。

f, 蒸汽窜调控技术。

针对汽驱过程的单向窜流,主要采用油井加长尾管排液及分层采油、注汽井降低注汽量、关汽窜井、未汽窜油井吞吐引效及对油井、注汽井补孔等,以调整蒸汽的平面波及方向。

g , 蒸汽前缘监测技术。

主要采用中子测井(每3个月一次,测量不同半径范围内蒸汽量的多少)、温度测井(每半年一次,监测温度场的分布及变化)、饱和度测试(每年一次,监测不同区域内含油饱和度的分布状况)等方法,判断蒸汽注入量的多少及蒸汽带的分布。

h, 计量站、联合站管理自动化。

全油田5800口生产井,1600口注汽井,177座计量站和联合站的计量、化验、输油、脱水均由计算机控制,随时可以了解每口井、每个站的产油、产水和含水。

计量站设备简单、自动化程度高。

i, 先进的污水处理工艺。

工艺流程主要采用了气浮加药及过滤技术,即中转站来油进联合站大罐一次沉降,沉降下来的水经二次沉降、气浮加药、过滤后直接使用。

克恩河油田日处理污水80万桶(12172@104t),水质完全达到了灌溉标准。

其中32万桶(511@104t)用于蒸汽驱的水源,48万桶(7162@104t)卖给农场用于农田灌溉。

j, 高效精干的组织管理机构。

克恩河油田年产原油3650万桶(58013@104t),员工总人数仅为255人,其中经理一人,副经理两人(分别主管工程和地质开发),人均管理井数达到了29口(包括管理层)。

深层稠油藏蒸汽驱开发技术稠油油藏蒸汽驱开发必须在建立切合实际的油藏地质模型基础上编制合理的油藏工程方案,采取高效隔热措施,确保高干度蒸汽注入到油层,并强化提液技术,确保汽驱注采比大于112,利于蒸汽腔的形成和扩散(图1)。

结合德士古(Tex aco)公司等成功汽驱开发油田的先进经验,深层稠油油藏先导试验区选择、稠油油藏降低地层压力、注汽过程热损失控制、等干度分配等方面应采取以下相关措施。

11 合理选择蒸汽驱先导试验区蒸汽驱先导试验区的选择要综合考虑油藏地质背景、地层倾角、油层厚度、断层发育状况、泥岩夹层发育特点等。

结合深层稠油油藏的实际,提出先导试验区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试验区应有连续的泥岩隔层,尽可能减少目的层垂向上的蒸汽窜流;二是砂岩应较纯,厚度不宜过大;三是砂岩倾角不宜太大。

21 转驱时机及提液降压措施a, 低压下转汽驱是形成蒸汽腔的关健。

德士古(Tex aco)公司技术人员认为1600m 深的稠油油藏在地层压力为200Psi(114MPa)时,转汽驱开发较为有利。

因为,高注汽压力的存在使形成的蒸汽腔太窄,蒸汽一到射孔层段损失一部分热量凝结成热水,且高压液体注入油藏亦导致指进现象。

b, 气顶稠油油藏的气顶气和油层应统一考虑。

气顶放气是实现油层降压的重要途径。

在生产井气层段射孔,加速气顶衰竭。

但气顶衰竭会使原油游离上窜,通过井眼清洗、提高泵效可消除这一短期副作用。

c, 回收套管气。

考虑伴生气的影响,安装单独的套管气回收系统,降低油井回压,回收的天然气经处理后用作注汽锅炉燃料。

d, 加深泵挂或大泵提液。

即将泵置于射孔段底部或更低,进一步增大生产压差或使掺入的稀油与稠油在井底充分混和。

但考虑到稠油胶结疏松、易出砂及抽油杆负荷重易断脱的影响,泵可下至射孔段顶部。

在井况较好的油井(非先防井或无落物井)可逐级下大泵降低井筒液面,提高油井产液量。

e, 采油井安装管柱固定锚,最佳位置为生产层段以上10m 左右。

减少套管伤害,控制管柱在抽油过程中的移动,提高泵效,有助于降低油藏压力以达到成功注汽所需的压力水平。

31 蒸汽传输过程中的热损失控制a, 注汽锅炉出口安装汽水分离器,确保出口干度大于90%;b, 地面注汽管网采用硅酸钙隔热、密封胶带、金属铝薄片包装,热损失由一般的10%降低到5%;c, 注汽前排除注汽井环空(下转第49页)47第7卷第2期 梁作利等:稠油油藏蒸汽驱开发技术的减少,从而减少了散失到上覆岩层中的热量。

虽然SAGP 腔体中温度较低,预计残余油饱和度会较高,但通过延长驱替时间仍可获得最高采收率。

蒸汽腔中平均残余油饱和度可用下式测算:S or =0143V s 5hK gt014(1)式中 g )))重力加速度,m/s 2;h )))油层厚度,m;K )))渗透率,m 2;S or )))残余油饱和度,%;t )))时间,s;V s )))油运动粘度,m 2/s;5)))孔隙度,%。

对于Lloydm inster 油层的原油而言,蒸汽温度在160e 以上时,残余油饱和度低于10%,且随温度变化很小,说明不必将储层加热到公认的SAGD 温度)))超过200e ,也能获得较高的采收率。

结 论a, 采用SAGD 方法可获得较高采收率和采油速度,而且没有天然气和锥进;对于好油层非常经济,对于差油层,则非常不经济。

b, 采用SAGP 方法比采用SAGD 方法采油更经济,残余油饱和度更低,采收率更高,采油速度更快。

收稿日期:1999-07-02 改回日期:1999-07-19编辑 刘兆芝(上接第47页)液体,注汽管柱上安装耐高温扶正器(目的是使吞吐管柱居中,防止由于井斜造成注汽管柱与套管接触加大热损失),采用高效隔热管并保持井筒干燥,确保井筒热损失由一般的18%降低到13%。

41 等干度及定流量分配技术(1) 等干度分配技术 主干线与支干线安装T 型等干度分配器(图2),以解决管道接头处蒸汽干度分配不均或相位分离的问题,保证同一干度的蒸汽输送到各注入井;(2) 蒸汽定量分配技术 注汽井井口安装锥形喷嘴或文丘里节流嘴(仅需15%的压力降保持恒定的流动速率,常规的定内径喷嘴约需50%的压力降),以保证蒸汽沿管线多井输送时,每口注汽井均以给定的速率注入油层;51 汽驱开发与油井吞吐相结合依靠采油井的循环吞吐加快注采井间热连通,注采井间形成热连通后,注汽井逐步降低注汽速度,以实现汽驱开发经济有效的油汽比。

目前国外蒸汽驱开发主要采用热电联供技术实现大面积蒸汽驱开发,保证了注入井井下蒸汽干度,大大降低蒸汽驱开采注汽成本,但现场应用时应在广泛的市场调查基础上考虑燃料及电力销售问题。

结 束 语德士古石油公司现场开发经验和室内研究成果表明,低压下转驱是基础,配套的注汽采油工艺技术是确保较高的井底注汽干度和汽驱全过程较高采注比(大于1)的关键。

高升油田中深层稠油油藏要实现成功的蒸汽驱,关键是如何进一步降压及配套完善的汽驱开发和注汽采油工艺技术。

收稿日期:1999-11-09 改回日期:2000-03-01编辑 刘建英49第7卷第2期 汪国文等:蒸汽与天然气驱(SA GP)。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