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扬州城市变迁原因

扬州城市变迁原因

扬州城市变迁原因关键词:城址变迁兴衰变迁功能变迁自然条件漕运盐法军事文化摘要:扬州城有着2400多年的建城历史,其间数次被毁城,又数度重新兴起,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其城市变迁的过程有着其深刻的历史根源,且各个历史时期兴起的原因会各有侧重。

本文分别从城市规模、城市兴衰、城市功能三方面的变迁原因各有侧重地来反映扬州城市变迁的原因。

一.城市规模的变迁(一)城址的变迁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左传》前486年记载:“鲁哀公九年秋,吴城邗,沟通江淮”,“筑城穿沟,东北通射阳湖,西北至末口入淮,通粮道也”,吴国在今扬州西北蜀冈建立了最古老的扬州城——邗城。

吴王夫差胜越后,一心要北上伐齐,为解决进军路线问题,决定从邗地开凿邗沟,利用相隔于江、淮间的天然水道和湖泊人工开凿一条贯通江淮的水道,连接长江、淮河两大流域。

建筑邗城主要用于军事行动的后勤保障,用来屯兵储粮。

2400多年前,江淮一带为长江的泛滥平原,地势低湿,只有蜀冈一带平坦宽广且地势较高,有利于军事防守。

从周围环境看,南有长江天险,东有小茅山,西有观音山,用于屯兵储粮十分安全。

另外,蜀冈周围河湖密布,既解决了城市用水问题,又便于航运,邗沟的开凿使军事补给品往来江淮的运输更加便利。

这些地理条件上的优越性使得扬州古城一直建在蜀冈之上一千多年,直到隋唐以后才逐渐废弃。

江岸南移,运河兴起隋时,江岸已经移到扬子津以南,蜀冈下形成大面积平原,随着人口增加,经济的发展,蜀冈下平原也开始形成街巷,炀帝在扬子津筑有临江宫。

但当时江都城的主要部分仍在蜀冈之上,不过其时已经开始向蜀冈下平原扩展,为唐代后扬州城的修建奠定了基础。

唐代,扬州发展到鼎盛时期。

在当时有“扬一益二”之说。

随着城市的繁荣,及安史之乱后北人大量南迁,扬州人口迅速增加,工商业发展迅速,其城区规模也不断扩大。

此时长江北岸不断南移,唐中叶以后,由于瓜州的并岸,长江岸线一下向南推移了二十多里,人们纷纷向蜀冈下的大面积平原移居,这里迅速发展成繁荣的居民区和工商业区。

形成了唐时扬州的上、下两重城——罗城和子城。

子城仍蜀冈上旧城基础上修建。

军事影响唐末军阀混战,广陵城遭到严重破坏。

958年,周世宗令重修广陵城。

因扬州为南北征战的前沿阵地,城大空旷难守,故在城东南筑“周小城”,至此扬州城完全移至蜀冈之下。

北宋时期,江岸持续南移,地势平坦宽阔,且国家统一,蜀冈上的古城从此废弃不用。

1166年,宋大城全部建成。

到1175年,由于金兵入侵,在蜀冈上重新建“宝祐城”,“以备战争需要”。

同时在两城之间,筑夹城,疏两濠,形成三城上下呼应的军事城池格局。

元后,军事作用减弱,宝祐城逐渐废弃。

明1357年,扬州历经征战后十室九空,同样因为城大难守,截元代宋大城城西南角筑城。

此地由南北向市河相通,利于居民用水和交通运输,且地势稍高,便于防守。

商业发展,倭寇犯扬由于旧城远离运河,人口的增加,以及大批盐商为了方便盐运都移居到了城外东南的运河沿岸,两淮盐运使也设于此。

1555年,倭寇犯扬,为确保商贾安全及税银的征收,在增筑新城。

(二)城市结构的变迁汉广陵城隋江都城东城安置亲王和文武百官,并驻扎禁卫部队的主力。

罗城的性质主要是城市的居民区和工商业区。

唐扬州城――子城和罗城唐扬州子城为扬州大都督府,淮南节度使官衙府署所在地,所以又称“衙城”或“牙城”。

范围包括隋江都宫城和东城的全部,面积约2.8平方公里。

把官府行政机关设在城市西北高地上,这种居高临下的布局形式与洛阳城颇为相似。

这不仅有利于领导机关的管理和安全,也提高了子城的防御能力,既便于控制罗城,又不妨碍罗城的商业和手工业发展,更能体现封建统治的尊贵和威严。

罗城平面为长方形,面积约14平方公里,罗城可能有12或13座城门,城内布局如棋盘状,由若干规整的居民区------坊组成。

坊外围以道路,没有发现封闭坊墙。

扬州罗城扩建与中唐,在此之前,城市承受了“安史之乱”北人南迁的巨大压力,来不及整体规划,沿运河自然形成了一些热闹的商住区,以至于后来出现城外设坊管理的特例。

城内河道纵横,人口众多,商业手工业高度发达,不住坊墙有利于经济活动。

宋三城明清扬州城二.城市兴衰的变迁(一)地理位置扬州位于淮河以南,长江以北,漕运方便,交通便利,南北征战必经于此。

因此,这里既成为社会稳定时南北要冲的交通枢纽及经济文化中心,也成为了战乱时首当其冲的牺牲品。

从建城至明末,扬州共遭遇毁城与屠城十余次,被摧毁而废弃。

而一旦社会安定,因其便利的水运交通,便迅速重新建城,经济恢复。

清乾隆时,扬州享渔盐之利,据交通冲要,是我国中部各省食盐供应得基地和南漕北运的咽喉,发展成为全国著名商业城市。

(二)应运而生,漕运便利,扬州的兴起与运河形成、发展的密切关系不言而喻,可以说扬州“应运而生”“随运而衰”。

扬州开凿的最早的人工运河即建城时的邗沟,其连通了江淮两大水系,使古邗城形成交通枢纽之势。

隋代修通济渠,拓邗沟,开凿大运河,为扬州在唐朝的鼎盛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代中原与江淮地区的交通主要靠水路,扬州位于长江和大运河的交汇处,为南北货物重要的集散地,促进了全国各地物资的广泛交流。

由于原材料来源广泛,技术交流频繁,扬州手工业也迅速发展,生产水平显著提高。

唐代扬州是中国东南第一大都会,是江南粮、盐、铁的漕运中心和海外交往的重要港口,国内最大的商业中心,东南文化中心,此时有“扬一益二”之说。

清代扬州达到了其发展的顶峰。

漕、盐、河为“东南三大政”,扬州条件最为优越,处于漕运枢纽地位,成为最繁盛的商品交易市场和集散地。

(三)盐法的改革扬州东部靠海,汉时便“煮海为盐”,唐代盐法的改革更极大促进了扬州的繁荣。

当时天下的赋税,盐利占了一半。

而扬州作为海盐集中地,成为了全国最富饶的地方,奠定了他在全国盐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

明代盐制改革,,推出纲盐制。

使扬州盐商积聚了巨额的商业资本。

清初沿用明朝纲盐制,同时实施了一系列保证其顺利实施的配套政策,促使了盐业的繁荣。

“扬州繁华以盐胜”,扬州仅盐课一项就占了全国财政收入的1/4。

由于扬州所处的漕运的枢纽位置,以盐致利的富商们云集扬州,以手中的巨额资本,货物的交流与消费的需要推动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促使扬州在清代社会经济发展到顶峰,是当时世界十大城市之一。

(四)政府的重视隋朝时隋炀帝三下江都,开运河,大兴土木,奠定了扬州隋南都的地位。

安史之乱后,中原地区遭到很大破坏,生产凋敝。

北人大量南迁。

扬州位于淮南江北,经济繁华,吸引了许多人落户。

其中不乏富商大贾,及有技术的能工巧匠。

这使得政府的大部分财政收入及物品补给都主要依靠江淮地区,这使得居于要冲地位的扬州得到重视。

唐朝朝廷管理转运和囤积货物的机关,以扬州最多。

钱货的流通,消费的需要,都促使了扬州的繁华。

清朝康熙、乾隆皇帝屡次南巡,为促进扬州的繁荣与声名远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五)文化事业的发展扬州在历史长河中因战乱几经废弃,又几度崛起,不能不归功于其内在的、丰厚的文化底蕴。

从隋炀帝时期,就很重视文化事业的建设。

其发达的社会经济更为文化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扬州书院的发展,七大藏书阁之一的“文汇阁”,私家藏书的盛行等都使无数文人墨客都留恋扬州,写下流传于世的文章。

三.城市功能的变迁(一)军事城堡春秋时期,扬州特有的地理位置使得最早的古扬州——邗城,因屯兵储粮而建,最初只是一个军事城堡。

三国时期,广陵介于南北之间,吴国水军北上攻魏,必须经由邗沟;魏国南下攻吴,必须经由广陵,因此广陵成为江淮军事重地。

东晋到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元嘉之治,淮南一带较稳定,广陵地区的经济文化持续发展,当时的广陵算是一个淮南江北的大城市,一个军事重镇,经历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洗礼。

(二)政治经济文化重镇汉代刘濞被刘邦封为吴王后,迁都广陵,领有三郡五十三城。

刘邦死后,诸王各自培植自己的势力。

吴国内南有铜山,东靠大海,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吴王积极发展经济,“既山铸钱,煮海为盐”。

从邗沟支道开盐河,奠定了扬州水陆交通基础,也第一次把扬州带向了“国用饶足”的繁荣。

扬州真正开始转变为淮南经济文化重镇,应该从隋算起,而隋炀帝可以说是对于扬州的发展功不可没的人物。

隋文帝时期,调杨广为扬州总督镇江都。

直到605年,隋炀帝杨广即位前,在江都共待了九年,使其对这里的秀丽风光、富饶物资和繁华景象都深有了解,与扬州结下不解之缘。

隋炀帝即位后,开通南北大运河,拓邗沟,是处于水运枢纽的扬州地位日益重要。

另外,炀帝曾三次巡游江都,建离宫,大兴土木,使江都的地位迅速提升到隋的三都之一。

文化方面,隋炀帝好读书著述,在扬州任总管时常令王府学士修撰图书,为此后编纂大型类书和官方藏书创造了条件,也为扬州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建道场,请高僧,宣扬佛教。

唐代扬州进一步发展,其繁盛仅次于西京长安,东京洛阳,政治地位更加显要。

唐最重要的两道之一—淮南道首府设在扬州,扬州大都督、盐铁转运使、扬子巡院也都驻于此。

清后,占盐、漕、河三大有利条件,出现经济和文化上的空前繁荣,列入世界十大城市之一。

(三)“日落花谢,长夜无歌”盐业衰落嘉道之后,盐商的资金大量流失于非经营开支,运营资本严重短缺,盐业衰败。

到晚清时期,扬州盐业行销的历史忠告结束。

随运而衰自嘉庆以后,贪污成风,河工失修。

后黄河改道,清政府忙于镇压太平天国和农民起义,无力修筑。

此后北方部分河道成平原,加之缺乏水源供给,运河从此南北隔绝,由主干线降为区域性河道,漕运改走海运使扬州丧失了中转港的地位。

光绪年间,铁路开通,昔日的交通要冲之地成了闭塞之地。

盐制改革纲盐制改为票盐制,使扬州失去了六省盐运集散地的地位和广阔的经济腹地。

随着扬州地位的一落千丈,盐业、金融业的衰退,商业、手工业的发展止步不前,扬州城市日见。

日军侵华,占领扬州后,城乡商业、手工业均遭破坏。

到建国时,商业经济一蹶不振,第宅园林也破乱不堪。

四.总结通过以上从扬州各方面变迁的原因的分析,可以看到扬州城市的变迁的原因主要是其处于南北冲要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的丰富,运河的开凿,盐法的改革以及历代君王的重视。

近代扬州由于种种原因落伍了。

由于扬州是消费型城市,其工业发展先天不足,工业结构单一,层面单薄,规模小;另外扬州人民由于历史原因缺乏“人自为战”的竞争精神等许多原因,扬州城市近代化步履维艰。

现代的扬州在努力发展,立足城市建设,寻找属于自己的城市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扬州史述》《落日辉煌话扬州》《唐代扬州史考》《述论运河对唐代扬州城市建设的影响》《近年扬州城址的考古收获与研究》《扬州城市的空间变迁》《历代扬州城市平面布局考》《淮左名都扬州史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