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一章阴阳五行学说15829ppt课件
第一章阴阳五行学说15829ppt课件
第一章 第二节
心病
母子相传
母子
病病
及及
子母
母病及子
肾病
肝病
子病及母 木 金 侮乘 金木
木乘土 土侮木
脾病
肺病
中医学导论
2. 相 克 关 系 传 变
肝旺乘脾
肝旺
我克 克我
第一章 第二节
相乘 脾虚
相侮
脾虚肝乘 肝旺侮肺
肺虚
我克 克我
肝旺
肺虚肝侮
中医学导论
第一章 第二节
(三)用于疾病的诊断 (四)用于疾病的治疗
(一)生理方面 (二)病理方面 (三)诊断方面 (四)治疗方面 (五)预防方面
中医学导论
(一)生理方面
1.说明机体的组织结构 依据解剖部位或生理活 动属性,对机体的阴阳 属性进行划分。 2.说明机体的生理 物质为阴,功能为阳。
第一章 第一节
中医学导论
(二)病理方面
1.疾病的病理变化 2.疾病的发展 3.疾病的转归
(五)预防方面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
中医学导论
第一章 第二节
第二节 五行学说 Theory of Five Elements
中医学导论
第一章 第二节
1.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
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和“相
克”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
求宇宙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章 第一节
阳损及阴和阴损及阳最终都可导致阴阳两虚
分 类
共同证候
不同证候
治 常用 则 方剂
气 面色白或萎黄精 气短乏力,动则气急等症明 益 四君子汤
虚 神萎靡,身疲乏 显,脉虚无力
气
阳 虚
力,声低懒言, 自汗,纳少,舌 淡胖,脉无力
畏寒,形寒肢冷,小便清长, 下利清谷,脉迟
补 阳
肾气丸, 参茸丸等
□ 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
正气邪气亦分阴阳。
中医学导论
第一章 第一节
(2)在阴阳偏盛(胜)的情况下,“阴
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阳盛则热,阴盛
则寒。”阴阳偏盛(胜)所形成的病证是
实证。 “邪气盛则实”
☺阳邪偏盛则导致实热证(如高热烦躁、 口干、舌红少津、面赤、脉数等)。
☺阴邪偏盛则导致实寒证(如肢冷、蜷缩、 脉迟伏或细微欲决等)。
实寒证 寒者热之
(热性方药)
泻
偏盛
伤阳 兼阳虚(酌加温阳药) 其
实证
调
阳盛
实热证 热者寒之 有
(寒性方药)
余
整
伤阴 兼阴虚(酌加养阴药)
阴 阳
阴阳
阴虚 虚热证 补阴(阳病治阴, 补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其
偏衰 虚证
阳虚
虚寒证 补阳(阴病治阳, 不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足
中医学导论
第一章 第一节
第一章 第二节
中医学导论
(二)五行的归类
第一章 第二节
五行
木 火 土 金 水
机体 五脏 五腑 五体 五窍
肝 胆筋 目 心 小肠 脉 舌 脾 胃 肌肉 口 肺 大肠 皮毛 鼻 肾 膀胱 骨 耳
五志 怒 喜 思 悲 恐
中医学导论
(二)五行的归类
第一章 第二节
自然界 五行 季 五 五 五 五 方
节 化 色 味 气位
五行的相乘和相侮,
是五行之间的异常克
制现象;
母子相及则是五行之
间相生关系异常的变
化。
中医学导论
第一章 第二节
(1)五行相乘
乘:欺负;相乘:过度克制。五行相乘
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
制,其次序与相克次序相同。木乘土,
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
中医学导论
(2)五行相侮
第一章 第二节
侮:欺侮、欺凌;相侮:反克。五行相侮
第一章 第一节
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交合感应、互错 相融的关系。是万物化生的根本条件。
中医学导论
(2)阴阳的对立制约
第一章 第一节
“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
中医学导论
(3)阴阳的互根互用
第一章 第一节
阴阳双方存在着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的 关系。“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 阴之使也。”
中医学导论
(三)诊断方面
以阴阳来概括说明病 变部位、性质及各种 症候的属性,从而作 为辨证的纲领。
第一章 第一节
中医学导论
第一章 第一节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 阴阳”。“凡诊病施治,必 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 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 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 曰阴阳而已。故证有阴阳, 脉有阴阳,药有阴阳……设 能明彻阴阳,则医道虽玄, 思过半矣。”
第一章 第二节
中医学导论
2.火的特性:“火曰 炎上”,是指火具有 温热、上升的特性。 引申为具有温热、向 上的性质或作用的事 物,均属于火。
第一章 第二节
中医学导论
3.土的特性:“土爰稼 穑”,泛指人类种植和 收获谷物的农事活动。 引申为凡具有生长、承 载、收纳等性质或作用 的事物,均归属于土。
第一章 第二节
中医学导论
4.金的特性:“金曰 从革”。金之质地沉 重,且常用于杀戮, 因而凡具有沉降、肃 杀、收敛等性质或作 用的事物,都归属于 金。
第一章 第二节
中医学导论
5.水的特性:“水 曰润下”是指水滋 润下行的特点。引 申为凡具有滋润、 下行、寒凉、闭藏 等性质或作用的事 物,皆归属于水。
(4)阴阳的消长平衡
第一章 第一节
此长彼消 热盛伤阴,寒盛伤阳
此消彼长 阴虚火旺,阳虚阴盛
此长彼长 补气生血,补血养气
此消彼消 气虚引起血虚,
血虚引起气虚。
中医学导论
第一章 第一节
(5)阴阳相互转化
是阴阳消长的质变过程。 “重阳必阴,重
阴必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中医学导论
第一章 第一节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
向克制。其次序与相克次序相反。木侮金,
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中医学导论
相乘和相侮发生的条件
某一行太强 某一行太弱
第一章 第二节
中医学导论
第一章 第二节
(3)五行母子相及
及:连累。母子相及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
犯母。属五行之间相生异常的变化。
中医学导论
第一章 第二节
第一章 第一节
中医学导论
1.疾病的病理变化
第一章 第一节
阴阳失调是一切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之一。
所以疾病均可用阴阳失调(偏盛偏衰)来
概括说明。
中医学导论
阴阳 偏盛
阴 阳 失 调
阴阳 偏衰
阴盛 伤阳
阳盛 伤阴
第一章 第一节
实寒证(阴胜则寒) 兼阳虚(阴胜则阳病) 实热证(阳胜则热) 兼阴虚(阳胜则阴病)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生理方面 (二)病理方面
(三)诊断方面 (四)治疗方面
中医学导论
(一)生理方面
第一章 第二节
木有升发舒畅条达的特性,肝喜条达而恶抑 郁,主管全身气机的舒畅条达,故肝属 “木”。 火有温热炎上的特性,心阳有温煦之功,故 心属“火”。
中医学导论
(一)生理方面
第一章 第二节
木 春 生 青 酸 风东 火 夏 长 赤 苦 暑南 土 长夏 化 黄 甘 湿 中 金 秋 收 白 辛 燥西 水 冬 藏 黑 咸 寒北
中医学导论
第一章 第二节
(三)五行的相互关系
1.五行的相生、相克和制化
2.五行的相乘、相侮和母子相及
中医学导论
第一章 第二节
(2)五行相克 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 间隔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即:木克 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 为“所胜”
阴不制阳
阴虚
虚热证(阴虚则热)
不能生阳 阳虚(阴损及阳)
阳虚 阳不制阴 虚寒证(阳虚则寒)
不能生阴 阴虚(阳损及阴)
中医学导论
第一章 第一节
阳偏胜
阴偏胜
阳虚则阴盛
阴虚则阳亢
中医学导论
第一章 第一节
(1)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正气邪气
□ 正气:是指机体的机能活动和对
病邪的抵抗能力,以及对外界环境的适
应能力和对损伤组织的修复能力等。
1.概念:以阴和阳的 相对属性及其消长变 化来认识自然、解释 自然、探求自然规律 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 论,是中国古代朴素 的对立统一理论。
第一章 第一节
中医学导论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交感相错 (2)对立制约 (3)互根互用 (4)消长平衡 (5)相互转化
第一章 第一节
中医学导论
(1)阴阳的交感相错
中医学导论
生 木
生 克
水
生金
第一章 第二节
火 生
土 生
中医学导论
第一章 第二节
(3)五行制化 五行之间互相生化、相互制约,以维持 平衡协调的关系,是五行生克关系的相 互结合。 “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 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
中医学导论
第一章 第二节
2.五行的相乘、相侮和母子相及
中医学导论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第一章 第二节
(一)五行的特性
(二)五行的归类
(三)五行的相互关系
中医学导论
(一)五行特性
木曰曲直、 火曰炎上、 土曰稼穑、 金曰从革、 水曰“木曰曲 直”,即树木枝条具有 生长、柔和、能曲又能 直的特性,引申为凡有 生长、升发、条达、舒 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 均属于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