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太平天国历史论文

太平天国历史论文

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缘由19世纪中叶,清政府在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的同时,自己的家里面也起了火。

鸦片流入清朝不仅使国力下降,而且也使国家的财力也下降了很多。

在加上鸦片战争要赔款的数额巨大,清政府没有钱了于是就找百姓索要,赋税加重,加上战争征兵,自然灾害又严重,百姓苦不堪言,无家可归,无饭可吃,死伤无数。

但清政府没有看见,他们一样的吃香的喝辣的,过着逍遥快活的生活。

农民难以忍受无穷无尽的压迫,政府与百姓的矛盾已经到了极限,人民都相继反抗举起了起义的旗帜。

这当中有个叫洪秀全的人,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他是无数奇异中的一个但又是不平凡的一个,他把大清的江山摇动了,把他们的梦摇醒了。

他的举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精彩的一笔。

洪秀全原名洪仁坤广东花县人,祖上是客家人,家里“薄有田产”。

本想通过科举改变自己的人生,但在3次落榜后便放弃了这条路,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

他自称是什么天人下凡说是上天派他来拯救受苦的人民的,于是自己创建了拜上帝教会,用了一些坑蒙拐骗的手法来为他自己的反叛事业寻找成员。

杨秀清、肖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陈玉成、李秀成、洪仁玕等太平天国的骨干成员就是通过这个教会才成为几大天王的。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这一天举起了他的起义大旗。

在他的几大天王的努力下,他们的起义事业进在缓慢的进行着,其中有失败也有成功,他们一直打,直到1853年3月19日攻破南京城,斩杀两江总督陆建瀛。

于是决定定都南京,改为天京,正式建立了与清朝对峙的政权。

在攻占城池的过程中,洪秀全颁布了5条军令。

第一:恪遵条命。

第二:别男行女行。

第三:秋毫莫犯。

第四:公心和傩,各遵头目约束。

第五:同心合力,不得临阵退缩。

这5条可以看出此时的洪秀全的心怀百姓,真的为就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

定都南京之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土地分配问题的原则是:“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分配方式:以户为单位,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

产品分配问题的原则是:“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分配方式: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天朝田亩制度》从其内容来看是非常好的,给百姓分到了土地,能让他们自给自足。

提出这样一个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革命性的意义,但如果真要实行起来却有很大的问题,充满空想性不大现实。

到此洪秀全的天国基本上是建立起来了,而天国也有一大堆的问题等着他去处理,而此时清政府也聚集了大量的兵力来剿灭他的天国了,成功过后会有更大的挑战等待着。

可以说太平天国初期是个很好的开端,他们有着严格的纪律和艰苦朴素的精神,但为什么后来会变得朝纲败坏,将领拥兵自重,敛财自肥,堕落腐化,国内还发生了叛变的行为,太平天国运动就像昙花一样,只是给我们一时的美和期待。

1863(同治二年)太平天国统治去相继失陷,天京遭清军包围,粮尽援绝。

李秀成建议“让城别走”洪秀全不从,坚持株守天京。

城内缺粮,他亲自在宫中草地寻拣百草,制作成团,称为“甜露”,要人民以“甜露”为食。

1864年6月3日,因病去世。

一个半月后,清军攻破天京,太平天国中央政权灭亡。

清军入城后,清军将领李典臣下令挖地三尺,本以为能挖到金银珠宝,结果把穿着金银的洪秀全挖了出来。

李典臣在当天就把洪天王的尸体用柴草给烧了,烧不尽的尸骨再用马车碾得粉碎。

而后把洪天王的骨灰做成一发大大的炮弹,在南京城的上空爆炸了,就这样洪天王与南京城融为了一体。

太平天国和洪秀全最后落个这样的下场,在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农业方面一场农民运动兴起、发展的规模和程度,取决于起义组织者在多大程度上代表和反映农民的利益,有什么样的在多大程度上为解决农民的根本利益的方案。

显然,农民的根本问题是土地问题,这是农民的切身利害的关键。

太平天国的纲领以醒目的“田亩制度”出现,至少可以说,土地问题在起义纲领中占有重要地位。

“农民要土地,他们做梦都梦见土地,显然,他们在没有夺得土地以前是不会安静下来的。

”太平天国的起义者在解决土地问题时,提出了绝对平均主义,设计了乌托邦式的空想社会主义,而且还朦胧地提出了自己的最低纲领“耕者有其田”,最高纲领是建立“天下人人不爱私,物物归上主”的“皇上帝国”。

于是,他们从土地制度着手,宣布了分配土地的方案:凡男妇,每一人自十六岁以上,受田多逾十五岁以下一半。

如十六岁以尚,分尚尚田一亩,则十五岁以下减半,分尚尚田五分,又如十六岁以尚,分下下田二亩,则十五岁以下减半,分下下田一亩五分。

把土地依肥力、收成的差异分成上中下等级,依年龄严格规定了授田方法,以达到绝对平均方案,使得耕种土地者人人占有等量田亩。

在他们看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天下田,天下人同耕”,达到“天下共享天父皇上大福”的目的;太平天国的起义者所设计的美好的、洋滋着田园风光的农业社会主义,是无法实现的。

第一,在封建小农经济发展模式里,土地的所有化以及私有私产的等级差距是其内核和主线,其结果是在此基础上的资本主义萌芽和农业资本主义发展模式。

第二,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主体是破产的小农、雇农、佃农、半自耕农、自耕农和游民。

其中,半自耕农自耕农占有总量的大多数。

绝对平均分配土地,必然地严重损害社会幅面很大的自耕农的经济利益,从而分化了农民革命的集体意志、整体力量。

所以最终不能给百姓带来真正的福利。

政治方面一、高层明争暗斗,导致人才匮乏,朝纲腐败,加速失败。

定都天京后,无论是职官制度、等级制度,还是礼仪方面,大抵都沿袭封建专制政权模式,他们无法摆脱封建主义的影响和束缚,把革命中夺取来的权力很快演变成自己的封建特权。

洪秀全此时也想找找做皇帝的感觉,于是便大兴土木,动用成千上万的男女劳工,把原来的两江总督府变成天王府,天京事变,更是让天国走向了末路修了宫殿无数,“金碧辉煌”“侈丽无比”。

此时太平天国的领袖们都已经被奢华生活吸引了,都被腐化了。

1856年秋,杨秀清借口天父下凡附身,逼洪秀全封他为“万岁”,洪天王假意同意,说在两个月后杨秀清的生日才能实现。

然而背后去秘密的召江西南昌的韦昌辉、湖北武昌的石达开、江苏丹阳的秦日纲三人回京。

杨秀清很快就被杀掉了,其家人也全被杀掉。

而后石达开才回到南京,他谴责韦昌辉做的有些过分,韦昌辉便想杀掉石达开。

最终石达开还是逃离了天京其家人都被杀害,此时他很是悲伤自己的家人战友都被杀害了,此时的天王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天王了,最后石达开去向清军自首了,一代豪杰就这样结束。

二、脱离斗争实践,脱离了了人民群众定都金陵后,洪秀全日益滋长保守和封建迷信思想,最后竟然发展到“信天不信人”荒谬地步,当然更谈不上礼贤下士、网骆人才了。

而没有招纳和培养一批有才能的政治家、战略家,这不能不是太平天国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洪秀全僻处深宫,把许多精力用于宗教神学的著述,脱离了人民。

天京事变之后,吸收了新战士,而太平天国的领导者也不注重部队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以致军政素质和战斗力明显下降。

后期不少战斗,太平军虽在兵力上占有明显优势,却屡为清军所败,除了作战指挥方面的原因外,与部队的战斗力下降也有关系的。

随着太平天国在政治上日趋腐化,将士中的离心倾向和悲观失望情绪也逐渐发展,以致后期率众叛变投降事件不断发生。

这对太平军在政治上军事上都是很大的削弱和打击。

军事方面太平军在定都天京后,出广西,越湖南,攻武汉,取金陵,威震中外。

在这种情况下,清王朝必然加紧调兵遣将,全力堵截和围剿。

而当时太平军的兵力还很有限,受“围剿”的态势尚未改变,也没有建立起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基地。

可是,太平天国的领袖们却陶醉于取得的初步胜利,对彼己的力量对比做了错误的估计,因而实行军事冒险主义,做出了不符合客观条件的既北伐又西征的战略决策,在无法实施战略协同的两个方面同时出击。

结果是北伐军全军覆没。

西征军虽然占领了武汉、九江、安庆和其它部分地区,但未能在在天京上游建立起连成一片的根据地,而且也付出了重大的代价。

这种战略决策上的失误,使太平军损失惨重,错失了有利的发展时机和战略上的主动权。

此后太平天国的领导者在军事上开始由冒险变为保守。

例如在攻破江北、江南大营的胜利下,太平天国的领导者并没有确定正确的主要攻打方向,而错失良机。

在安庆战争中,参战的太平军在兵力上占有数倍于敌人的优势,但是,对于这样的大战太平天国的领导者不仅没有指定最高前线指挥员,而且江南的四路部队也无统一指挥,结果形成各打各的,甚至想打就打想走就走,徒有兵力优势而形不成拳头,不能在决定意义的方向给敌人以致命打击,反为少于自己的湘军击败,最终失去安庆。

安庆失守后,洪秀全株守金陵,坐待敌人来攻。

他既不迅速调集兵力迎战湘军,也无长远决策,听任战局自流发展。

直到天京被围后,才赶忙催军救援,致使战局陷入危殆。

最后,在只有放弃城别图一线希望时,仍顽固地坐以待毙,终至完全失败。

太平天国的领导者既不认真研究敌人,也不努力提高自己的战略修养,以致战略指导上逊于敌人。

在太平天国后期战争中,除石达开部走上流寇主义道路外,长江两岸的太平军主力主要是进行城市攻防战,不重视在野外中歼灭敌人有生力量。

长于攻城是太平军的一个优点,但围绕几个主要城市同敌人反复争夺,特别是把天京作为一个最大的包袱背了起来,为保卫天京而不惜牺牲和消耗,牵动全局,使自己处于被动地位,造成亡军亡城的严重恶果,实为一大失策。

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取得一定胜利后,滋长了享乐思想,政治上也就日趋保守。

同时,太平天国的领导者不懂得城市保卫战必须与野战配合,不懂得只有不断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使敌我力量对比发生根本变化,才能有效地保卫城市,而消极的保卫城市必然落得人地两空。

在攻城和解围作战中,往往在城外死守垒营,不注意侧后迂回包抄,在防御作战中,往往单纯依托阵地进行正面阻击,或节节退守城镇,与进攻的敌人拼消耗,不注意设伏诱敌,或从敌后袭扰、牵制敌人。

在敌人分路进攻的情况下,不愿意主动放弃一些次要城市,集中兵力于机动位置,出其不意地围歼之一路,再及其余,以各个击破敌人。

不注意学习野战歼敌法,是太平天国军队军事上的一大缺陷。

参考文献:1、何森《民变》2、罗尔纲《太平天国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