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创业学》实践教学方
案
、课程性质、任务
公益创业学》是根据湖南大学人才培养需要,为学生进入文化素质教育公
选课环节而开设的入门课。
该课程在讲授公益创业理念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掌握公益创业的必备技能,养成良好的综合分析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成为具备公益创新创业思维的综合性、实用型人才。
二、基本要求
公益创业学》实践环节的教学,是在大学生掌握公益创业理念的基础上,
让每个学生通过参加各类SIT、校园志愿公益活动、参观企业等活动,培养学生
管理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三、教学目标
公益创业学》旨在培养学生在理解和运用公益创业学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
础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围绕多元人才的培养目标,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四、教学方式
1、认知实习。
安排学生到企业、社会参观访问,丰富学生对公司管理实践活动的感性认识。
参观企业由公益创业研究中心老师负责,时长为半天。
2、实训练习。
组织学生结合课堂内容,到企业进行调查,或选择一种公益创业类型,由学生自主设计、讨论并形成创业方案。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
、
沙盘模拟训练。
设计企业系统场景,组织学生团队进行全面、综合的管理
与决策模拟训练,让学生在实战中切实了解创办及管理一个企业的全过程。
五、时间安排
实践环节共计八个课时,四个主题。
实践教学安排在课程进行完毕之后,学生根据认知实习、实训练习及沙盘模拟训练,写出创业计划报告。
六、主题内容
1、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SIT )
教学目的和要求:
进一步调动大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倡导以启发探索和创新性实验为核心的研究性学习,从而达到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及研究能力。
2、素质拓展与公益志愿活动
教学目的与要求:
开展各类校园志愿公益活动,提高学生参与公益志愿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软技能。
3、公益企业创业实践
教学目的与要求: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市场调研,弄清运作情况,实地了解创业的真实情况,与专家或成功创业者互动交流,在实践中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4、参观著名社会组织和企业等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与多家著名社会组织和企业合作,建立课程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实地参观知名企业的经营与运作,使学生接触真实的组织与企业运作与管理流程。
六、课程构成
公益创业学》实践教学的设计由以下方面构成:“公益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公益创业”职业素质培养和考核评价体系;支撑“公益创业” 实践基地建设。
七、课程特色
1、“模块化”集群式“公益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个完整的基于“公益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应当由教学体系、研究体系、实践体系等多个模块组成。
培养方案应当依据“尊重个性、阶梯培养、柔性嵌入” 的原则、将公益创业教育平台嵌入日常专业教学计划当中,将公益创业知识、能
力和实践课程整合一起,构建公益创业教学、研究、实践等多个教学模块,形成
2、基于网络的“做中学”教学组织模式
基于公益创业人才知识体系的内在关系以及一般原则和特征, 行层次划分,并把同一层次中密切相关的课程揉合到一起, 中,编写教
学案例,组织教学团队,实行基于网络的项目主导式“做中学”教学 模式。
依据公益创业人才培养的实际流程来编排和组织教学,
使教学更加贴近实际。
对公益创业知识进 建立课程。
在课程群 “模块化”集群式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图1模块化集群式人才培养体系
教育平台教学模块具体课程课程类型公益创业知识模块
公益创业学、非营利组织经营、创新与
创意学、公益创业风险管理
必修课
公益创业教育平台公益创业研究模块
公益创业SIT课题、公益创业专题研
究小组、公益创业课题、公益创业论坛
公益创业计划书写作、公益创业竞
选修课
公益创业实践模块赛、社团管理、公益志愿活动、社会企选修课
业经营实训、非营利组织管理实践
表1模块化公益创业人才培养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