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疾病动物模型
陈则东
2014-3-28
急性胃炎
●多种病因引起胃黏膜的急性炎症;内镜检查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出血、糜烂;病理组织学特征为胃黏膜固有层可见到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
●分类
➢急性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胃炎;
➢幽门螺杆菌以外的病原体感染及其毒素引起的胃炎;
➢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
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
以胃黏膜多发性糜烂为特征的急性胃炎,近年来有上升趋势,本病已成为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病因之一。
病因
(一)药物
非甾体抗炎药(阿司匹林、吲哚美辛)、某些抗肿瘤药、口服氯化钾或铁制剂等,直接损伤胃黏膜上皮层。
非甾体抗炎药还可通过抑制环氧合酶的作用而抑制胃黏膜生理性前列腺素的产生,消弱胃黏膜的屏障功能。
前列腺素能够促进黏液和碳酸氢盐的分泌,促进胃黏膜血流量的增加,从而维持胃黏膜的防御。
(二)应激
一般认为应激状态下胃黏膜微循环不能正常运行而造成黏膜缺血、缺氧是发病的重要环节,由此导致前列腺素合成不足,黏液和碳酸氢盐分泌不足。
(三)乙醇
乙醇具有亲脂性和溶脂能力,高浓度的乙醇直接破环胃黏膜屏障。
(四)十二指肠液
上述三种因素促进十二指肠液返流进入胃腔,其中的胆汁和各种胰酶,参与了胃黏膜屏障的破坏。
•造模原理
●通过药物(阿司匹林、吲哚美辛)、胆汁或去氧胆酸钠、乙醇破坏胃黏膜屏障,打破胃腔-胃黏膜氢离子梯度,导致胃酸反弥散到胃黏膜,导致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
●或者直接给动物灌胃酸性试剂(乙酸、盐酸),直接腐蚀胃黏膜。
二、胆汁反流性胃炎模型
胆汁返流性胃炎:碱性肠液倒流入胃,刺激胃黏膜可引起炎症。
常见于原发性或继发性幽门功能紊乱或胃切除术后
造模原理
本法取上部小肠的碱性肠液注入已结扎幽门的同种大鼠胃内,使之对胃黏膜产生持续刺激,形成胃炎。
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主要包括胃和十二指肠慢性溃疡
主要病因
HP、胃酸和胃蛋白
非甾体抗炎药
造模原理
●醋酸诱发慢性胃溃疡模型
➢在大鼠胃浆膜面浸渍或在浆膜下注射一定量的醋酸,由于醋酸的腐蚀作用使胃黏膜损伤而造成溃疡。
●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溃疡模型
➢单纯给动物灌服一定量的Hp菌液,只能在感染动物的胃黏膜造成炎症反应,很少引起胃黏膜破损、溃疡。
因此,多在动物胃溃疡模型的基础上,使动物感染Hp。
肝硬化
主要病因
急性胰腺炎
是多种病因导致胰酶在胰腺内被激活后引起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水肿、出血甚至坏死的炎症反应。
主要病因
胆石症与胆道疾病
大量饮酒和暴食暴饮
其它病因
●胰管阻塞
●手术创伤
●内分泌与代谢障碍
●感染
●药物
根本原因:胰酶在胰腺内活化,对胰腺组织进行消化
造模原理
胆汁和肠液
中的肠激酶
激活
胰蛋白酶原胰蛋白酶
其它酶反应
引起胰腺自身消化
造模方法
(一)牛磺胆酸钠胆胰管逆行注射法
大鼠的胆管和胰管为共同开口的管道,解剖上称为胆胰管,从胆胰管上分出6~8支胰管的分支进入胰腺实质。
小鼠类似此图
(二)牛磺胆酸钠胰腺被膜下均匀注射法(三)大剂量L-精氨酸分次腹腔注射法
大剂量L-精氨酸能减少多胺的合成,抑制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而胰腺细胞的蛋白质合成最为活跃,故极易受损。
造模效果评价➢血清学检测
血清淀粉酶、血清脂肪酶
➢形态学观察
1、大体形态学观察
2、显微形态学观察
慢性胰腺炎
是指由于各种不同原因所致的一线局部、阶段性或弥漫性的慢性进展性炎症,导致胰腺组织或胰腺功能不可逆的损害。
胰腺腺泡萎缩,有弥漫性纤维化或者钙化;腺管多发性狭窄或扩张,管内有结石、钙化或蛋白栓;阻塞区可见炎性水肿、炎症坏死;后期胰腺变硬,表面苍白呈不规则结节状,体积
缩小,胰岛亦可萎缩。
典型特点:
正常腺泡结构丧失、炎性浸润、并且形成管样结构
(箭头所指)
主要病因➢慢性酒精中毒
➢胆道系统疾病
➢其他因素
急性胰腺炎与慢性胰腺炎区别
造模原理
•通过乙硫氨酸、雨蛙素等有毒物质低剂量、多次反复损伤胰腺。
注意事项
•注意给药剂量、给药间隔、给药次数
造模效果评价➢血清学检测
血清淀粉酶、血清脂肪酶
➢形态学观察
1、大体形态学观察
2、显微形态学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