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摘要:血管内皮细胞(VEC)功能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本文综述了血管内皮细胞合成与释放的一氧化氮、内皮素、血管紧张素Ⅱ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及VEC功能紊乱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研究VEC功能与心血管疾病形成之间的相互关系将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新策略。
关键词:血管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内皮素;血管紧张素Ⅱ;心血管疾病
现已证明VEC除了完成血液和组织液的代谢交换以外,还是机体最大的内分泌腺【1】,可以产生和分泌十余种生物活性物质,具有维持正常的血管张力、血液的正常状态和动态平衡等作用,并通过其屏障和分泌功能,影响着炎症反应的发生、发展,参与调节机体的免疫应答。
VEC功能紊乱在高血压、心力衰竭、动脉粥样硬化(AS)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1血管内皮细胞功能【2】
VEC的功能极其重要和复杂。
1维持血管内膜的光滑,防止血小板及白细胞粘附,防止有害物质侵入血管壁。
2具有半透膜的作用,维持血液、组织液中物质的交换。
3合成并释放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一氧化氮(NO),PGI2,,内皮素(ET)等,调节血管张力,维持正常血压。
4合成致栓及抗栓物质,维持其动态平衡,如肝素,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等。
5 合成胶
原基底膜及血管平滑肌保护层。
6合成血管生长因子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EC)。
7影响血管壁对脂蛋白等物质的代谢。
2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标志物质【3~5】
2.1 一氧化氮(NO)。
NO由血管EC释放,EC以L一精氨酸和分子氧作为底物,在NO合酶作用下生成NO 继之进入邻近的平滑肌细胞,激活鸟苷酸环化酶分解GTP使c—GMP增加,导致血管平滑肌舒张。
NO还有抑制血管平滑肌增殖、抗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作用【
3.5】。
基础状态下,EC作为血藏感受器,转化血液切变力的机械信号为化学剌激,促使NO释放,维持血管张力和血流量相对恒定。
乙酰胆碱、5_羟色胺、P物质,缓激肽、凝血酶、腺苷、TXA2、组胺{细胞因子如白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以及内毒素,都能促使NO释放。
2.2 PGI2。
EC通过环氧化酶及前列环素合成酶途径代谢花生四烯酸产生PGI2,再通过第二信使cAMP发挥生物学效应。
凝血酶、缓激肽、组胺,腺苷、高密度脂蛋白、TXA2、白三烯、血小板生长因子、组织缺氧和血流动力学应激等,促使EC释放PGI2。
PGI2和NO 协同扩张血管,防止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5】。
2.3ET1988年Yanagisawa【6】从猪主动脉EC中分离提纯出21 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称内皮素。
ET 受体中B型主要分布在EC,激活后可使EC释放NO、PGI2,但其舒血管效应常被A型受体兴奋所致平滑肌细胞强烈而持久的收缩所掩盖。
有实验表明,给大鼠持续滴注ET1 后血液浓缩,微动脉和微静脉收缩,微循环血流量减少,血栓形成;
Halim等【7】观察到,给大鼠静脉注射ET1后,主动脉、肝脏等组织血管中vWF 与纤维蛋白原活性明显升高;在培养的人脐静脉EC 上观察到,IL-1β、TN Fα可使tPA 释放减少,ET 可加强上述效应,表明,ET 可参与EC所介导的纤溶过程。
Eto等【8】研究发现,在AS及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时, 内皮素转化酶1(ECE-1)表达增加。
多种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如肽类及非肽类有抗高血压、抗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
ETA受体拮抗剂如BQ123 可用于防治肾衰与脑血管痉挛,RO462005是口服有效的非肽类非选择性ET 拮抗剂,能降血压,阻止大鼠肾缺血时的血管痉挛。
2.4 t_PA。
t-PA也由EC产生.t_PA转化纤溶酶原生成纤溶酶,加速纤溶蛋白溶解,防止血栓形成。
2.5 PAI—I。
EC产生的PAI一1,主要作用是对抗t-PA,因此能够抑制纤维蛋白溶解,促进血栓形成和止血。
t—PA和PAI-I是一对作用相反的抗凝和促凝物质。
2.6 vWF。
1926年由ErikA VOIIWil|ebroand发现,为EC合成分泌的一种糖蛋白。
目前发现vWF在血小板粘附和血栓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2.7 血管紧张紊转化酶(ACE)。
ACE为一种糖蛋白,血清中ACE50 以上由肺血管EC舍成释放,检测血清ACE可反应肺血管EC损伤动态变化及损伤程度【9】。
2.8 循环内皮细胞(CEC).病理情况下,血管EC遭受物理或化学因索的损伤朝激,脱落成为CEC,故检测外周CEC可以作为心脑血管疾病诊疗观察指标。
2.9 抗内皮细胞抗体(AECA)与抗心肌抗体
物质纤溶酶原激活荆抑制剂(PAl-1)及vonWillebrand (AMA).血管EC与心内膜是连续结构,都可能因物理、化学,代谢、炎症或免疫因索损伤,导致内膜病理改变及EC脱落,脱落的EC和暴露状态的平滑肌及心肌可能诱导机体自身免疫反应.利甩免疫诊断技术检测AECA和AMA可作为观察EC功能的指标。
3血管内皮细胞与心血管疾病
3.1血管内皮细胞与高血压
研究认为高血压时VEC损伤,其受损程度与高血压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经抗高血压治疗,内皮功能可以得到改善【10】。
VEC分泌的ET与NO的失衡在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及实验性高血压动物,均发现血浆ET水平较对照组高,其升高水平与高血压程度相关,在中、重度高血压病人的阻力血管其内皮细胞ET-1基因表达增强,均说明高血压时ET的合成、释放、生成增加【10】。
3.2血管内皮细胞与冠心病
L efer等1991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心肌缺血再灌注后VEC的功能可发生紊乱, 特征是舒血管物质释放减少, 缩血管物质增强。
在缺血造成的V EC损伤中, 白细胞参与并释放损害VEC的物质, 这在冠状循环中尤其明显。
已有大量的临床及实验资料表明, 急性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3.3血管内皮细胞与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时患者血管内皮结构及功能均受到损害,自分泌舒血管物质能力下降,相反,缩血管物质的释放增多。
心力衰竭时内皮功能障碍的可能机制包括: ①肿瘤坏死因子增多减少内皮NOS的形成②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活性增高加快缓激肽降解;③氧自由基增多减弱的活性; ④血流量的减少使内皮NOS的表达减弱; ⑤内皮依赖性血管收缩物质如环氧合酶依赖因子的增多减弱NO的扩血管作用; ⑥内皮受体信号传导途径受损。
3.4血管内皮细胞与动脉粥样硬化
AS的形成是由于众多危险因子损伤VEC而发生的一系列炎性反应,其中内皮功能障碍是这一过程的始动因素和中心环节。
ET通过激活磷脂酶C起到有丝分裂原的作用,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内原癌基因的表达。
NO可通过多种途径发挥抗动脉粥样化硬化效应。
eNOS 是NO合成的主要限速因素,在动脉粥样硬化状态下或炎性细胞因子和低密度脂蛋白刺激下,eNOS的表达明显降低。
4结束语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和显性心血管病损害血管EC,导致血管ED。
尽管某些药物治疗对恢复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机制及其功能有益,但其机理和治疗学的关系还不十分明了。
我们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穆,对血管EC的功能,ED与治疗学关系的研究必将逐渐深人,也必将为心血管病治疗学提供更丰富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2】曾正陪,血管内皮的内分沁功能[J]中华内科杂志
1998,37(2),77-77
【3~5】侯凡,祝善俊,李隆贵,等。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一氧化氮和内皮素等的改变[J]中华内科杂志,1997,3:46-147 【6】Yanagisawa M . A novel potent constractor peptide produced by endothelial cells. N at ure , 1988 ;332 (31) :4 11~5 【7】Halim A , Kanayama N , Maradny E. Endothelin1 increased immunoreactive von Willebrand factor in endothelial cells and induced microthrombois in rat s. Thromb Res , 1994 ;76 ( 1) :71~8
【8】Eto M , Rathgeb L , Kozai T. Thrombin suppresses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 and upregulates endothelinconverting enzyme1 expression by distinct pathways :Role of Rho/ ROCK and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Cir Res , 2001 ;89 (3) :583~90
【9】KitakazeM,eta1.Circulation,1995;92;950~954 【10】毛镇华, 原发性高血压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研究[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5,1: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