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病理生理(完整)
1、受损细胞种类及其特征
(1)肾小管细胞:坏死性损伤、凋亡性损伤
特点
小管破裂损伤
坏死、脱落 基底膜被破坏
肾毒性损伤
大片状坏死 基底膜完整
部位
肾小管各段均可受累, 近曲小管为主,可累及所
并非所有肾单位都有
有肾单位
病因
持续性肾缺血
肾中毒为主
1、受损细胞种类及其特征
(1)肾小管细胞:坏死性损伤、凋亡性损伤
四、发病过程与机能代谢变化
(一)少尿型ARF ▲少尿期
1.尿的变化 2.氮质血症 3.水中毒 4.高钾血症 5. 代谢性酸中毒 ?
“死亡三角”:酸中毒、低血钠、高血钾,互
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
四、发病过程与机能代谢变化
(一)少尿型ARF ▲少尿期 ▲多尿期
特点:尿量增加, 400ml/天 3–5L/天; 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大量失水失 钠,低血压、休克、低钾。 持续约2周左右。
原因: 肾排水↓; ADH分泌↑; 分解代谢↑ 内生水↑。
影响: 细胞水肿、稀释性低钠血症。
四、发病过程与机能代谢变化
(一)少尿型ARF
▲少尿期
1.尿的变化
2.氮质血症 3.水中毒 4.高钾血症
原因: 排钾↓ 组织分解→引起钾释放↑ 酸中毒→ H+-K+交换↑ 低血钠→原尿中钠↓→远曲小管K+-Na+交换↓ 输库存血或食高钾食物
第二节 急性肾功能衰竭
(acute renal failure, ARF)
一、概念 二、原因与分类 三、发病机制 四、发病过程与机能代谢变化
少尿型和非少尿型
四、发病过程与机能代谢变化
(一)少尿型ARF ▲少尿期:持续时间为7-14天; 1.尿的变化:
*少尿、无尿
少尿:尿量<400ml/d,<17ml/h 无尿:每日尿量在100ml以下
⑤磷脂酶活性增加
原因:Ca2+ 增加;GSH减少
⑥细胞骨架改变:细胞浆膜面积减少,肾小管上皮连续性破坏 ⑦细胞凋亡
3、损伤细胞的修复与增生机制
(1)缺血缺氧的基因调节反应: 基因表达的调整,产物扩张血管,清除毒物
(2)应激蛋白的产生与激活:HSP (3)生长因子的作用:
EGF、TGF、IGF、FGE、PDGF等 (4)细胞骨架与小管结构的重建
•PGE2产生减少 •内皮素合成增加
入球小动脉
收缩
近球细胞
出球小动脉 舒张
3、肾缺血--再灌注损伤:肾血管内皮细胞肿胀 4、肾血管内凝血 5、肾内血流重分布:肾皮质缺血
三、发病机制
(一)肾血流减少 (二)肾小管阻塞
见于异型输血、挤压综合征、磺胺结晶等 所致ATN 和坏死脱落的肾小管上皮细胞
管内压↑
第二节 急 性 肾 功 能 衰 竭
(acute renal failure, ARF)
一、概念
各种原因导致肾泌尿功能在短时间内急剧减退, 以致机体内环境严重紊乱而造成的临床综合征,表现 为少尿,氮质血症、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各种原因→肾泌尿功能急剧↓→内环境严重紊乱
二、原因与分类
1、肾前性ARF
病程较短症状较轻预后较好 非少尿型与少尿型可相互转化
五、防治原则
◆病因学治疗 ◆ARF的治疗
▲少尿期 1.控制输液量 2.控制高血钾 3.纠正酸中毒 4.控制氮质血症 5.透析疗法
●防治原则
◆病因学治疗 ◆ARF的治疗
▲少尿期 ▲多尿期
1.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2.补充营养 3.透析疗法
第三节 慢性肾功能衰竭
某因子(PTH)↑
机体损害 (失衡)
肾功能不全期
GFR排磷血磷↑血钙继 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PTH 抑制磷的重吸收尿磷排出↑ 血 磷维持正常
肾功能衰竭期
GFR血磷PTH增加亦不 能使血磷降低,加上PTH还有溶 骨作用使大量骨磷释放入血肾性 骨病(骨质疏松, 转移性钙化等)
二、原因与分类
1、肾前性ARF 2、肾后性ARF
原因 肾以下尿路阻塞
特点 早期无肾实质损害,属功能性肾衰。 晚期肾严重损伤。
尿路阻塞
肾小球囊内压↑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
GRF↓
少尿无尿 内环境紊乱
二、原因与分类
1、肾前性ARF 2、肾后性ARF 3、肾性ARF
特点
•有肾实质损害(器质性) •常有急性肾小管坏死
*尿成分的变化
功能性与器质性肾衰尿的鉴别
尿指标
器质性
功能性
尿比重
<1.015
>1.020
尿渗透压
<400mmol/L >500mmol/L
尿钠
>40mmol/L <20mmol/L
尿肌苷/血肌苷 <20
>40
尿常规
蛋白、细胞、
正常
管型
甘露醇利尿
差
佳
四、发病过程与机能代谢变化
(一)少尿型ARF ▲少尿期
三、发病机制
(一)肾血流减少 1、肾灌注压降低
BP 80~160 mmHg 肾血管舒张或收缩
肾血流自身调节 GFR不变
BP<80 mmHg 肾血管收缩 肾血流失去自身调节
GFR降低
2、肾血管收缩
•儿茶酚胺增加 •RAA系统激活
肾缺血,灌注压下降刺激球旁细胞分泌肾素; 缺血、中毒→肾小管受损→原尿中Na+的重吸收障碍→致密斑 Na+浓度↑→分泌肾素; 从而激活RAS使ATⅡ↑→入球动脉收缩→GFR致↓密斑
●肾功能不全(renal insufficiency )
各种原因引起的肾脏功能障碍,使代谢终 产物和毒性物质不能排出体外,以致产生水、 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并伴有肾脏内分泌功 能障碍的病理过程。
肾功能衰竭 (renal failure)
肾功能不全的基本发病环节
◆肾小球滤过功能障碍 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改变 肾小球滤过膜面积减少
②Na+-K+ ATP酶活性降低 原因:ADP增加、酸中毒的直接抑制作用 ATP的生成减少 肾毒物(氨基甙类抗生素)的直接影响 影响:加重细胞内钠水潴留所致细胞水肿,妨
碍自由基 (free radical)的产生增多与清除减少 ④GSH减少
GSH的作用:清除自由基;维持膜的正常功能,减少时,磷 脂酶激活引起细胞膜结构破坏。
尿毒症期
内生肌酐清除率 (ml/min) >50 20~50 10~20
<10
血浆肌酐 (µmol/L)
<178 186~442 451~707
>707
主要临床表现
无,但肾脏储备功能减低失代偿期
轻度贫血,乏力,食欲减退 酸中毒,贫血,高磷、低钙血症,
多尿、夜尿 低蛋白血症,全身中毒症状,各脏
器系统功能障碍
球囊压↑
有效滤过压↓
GFR↓
三、发病机制
(一)肾血流减少 (二)肾小管阻塞 (三)肾小管原尿返流
原尿返流 间质水肿
压迫肾小管 和毛细血管
GFR↓
少尿无尿
三、发病机制
(一)肾血流减少 (二)肾小管阻塞 (三)肾小管原尿返流
三、发病机制
(一)肾血流减少 (二)肾小管阻塞 (三)肾小管原尿返流 (四)肾细胞损伤及其机制
病因
肾单位不断破坏
健存肾单位日益↓ 肾功能代偿仍不全
肾功能衰竭
(二)肾小球过度滤过学说
健存肾单位进行性减少?
健存肾单位长期过 度滤过(代偿性肥大或功能增强)
机制:系膜细胞过度生长 细胞外基质蛋白过分积累
肾小球纤维化和硬化
肾功能衰竭
(三)矫枉失衡学说
GFR↓
(矫枉)
血中某物质(P)↑
浓度正常
(促进排泄)
(acute tubular necrosis,ANT)
少尿型多见,尿比重低(低渗尿、等渗尿), 尿钠>40mmol/L, 尿肌酐/血肌酐<20, 祛除病因,肾功能不能迅速恢复。
◆肾性ARF
原因
(1)急性肾小管坏死 ▲急性肾缺血 ▲急性肾中毒: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阻塞肾小管 ▲体液因素: 低钾、高胆红素血症
1.尿的变化 2.氮质血症
指血中尿素、肌酐、尿酸等非蛋白质含氮 物质的含量增加。以尿素(urea)为主,BUN增 加提示肾功能已严重受损。
血尿素氮↑↑ 血肌酐↑↑ 血尿酸↑
原因:肾排泄功能障碍, 体内蛋白分解增加
四、发病过程与机能代谢变化
(一)少尿型ARF ▲少尿期 1.尿的变化 2.氮质血症 3.水中毒
慢性肾病:1.包括肾或全身性疾病; 2.病程缓慢:数月、数年或更长。
病因
死亡数
%
慢性肾小球肾炎 378
64.4
慢性肾盂肾炎
87
14.8
高血压动脉硬化 18
3.1
肾结核
29
4.9
多囊肾
16
2.7
胶原病
46
7.8
糖尿病
3
0.5
遗传性肾炎
3
0.5
其他
7
1.1
总计
587
100
三、发展过程
分期
代偿期
肾功能不全期 失 代 肾功能衰竭期 偿 期
原因
有效循环血量减少
特点
无肾实质损害 为功能性肾衰 尿量减少、尿钠<20mmol/L、 尿肌酐/血肌酐>40; 去处病因,肾功能迅速恢复。
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 (Prerenal acute renal failure)
有效循环血量↓
肾血管收缩
肾血流灌注急剧↓
肾小球滤过率↓
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 (功能性肾衰)
(2)内皮细胞的损伤 内皮细胞肿胀——血管腔变窄,阻力增加 内皮细胞坏死——局部DIC 肾小球内皮细胞窗变小——影响超滤系数 内皮细胞损伤——舒血管因子减少,缩血管因子增加 (3)系膜细胞的损伤 肾血管阻力增加 滤过面积减少 超滤系数